首页>> 民生

穿越密林 护花萼

发布时间:2023-09-15 10:2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一河碧水向西流。

有条河流在大巴山腹地倒流八百里,改变了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的自然法则,它就是万源市境内的大竹河。作为汉江最大的支流,大竹河两岸山峦滴翠,风景如画,这背后离不开当地一批批绿水青山守护者的默默付出。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记录白果保护站巡护员一天的巡山经历。

穿越密林动物作伴

55岁的陈昌奎醒来时,还差5分钟到清晨5时整,这时候,离花萼山的日出还有43分钟。多年的巡山工作已在他身体某个部位“安装”了一个装置,一到固定时间就会准时将他“闹”醒。自从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果管护站成立后,陈昌奎和另外5位巡护员,2人一组轮流住在管护站里。目前,保护区有4个这样的管护站。

发源于城口东安镇的大竹河

白果管护站的前身是长洞湖度假村,2017年因为严重污染环境被强行关闭。今年白果管护站附近拉上了绿色铁丝网,只有工作人员才能进入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管护站除了6名巡护员外,还有一条立过三等功的退役警犬,头一天陈昌奎在超市专门给它买来鸡骨架。见陈昌奎过来,功勋犬兴奋地叫起来,到底是德牧,雄浑的叫声震醒整个山谷。

当天,陈昌奎和同事要陪技术人员去取安装在海拔1300多米的中心寨上的红外相机。白果管护站附近的密林中装有4台红外相机,每月这些相机都要换个地方重新安装,中心寨这台离管护站最近。

出发前,陈昌奎一再叮嘱我们要把帽子戴好,虽然近段时间天晴蚂蟥不多,但许多小蛇就盘绕在密林树枝上,还有蠓虫,一咬一个大包。

穿上巡山鞋,头顶丛林帽,走出保护站大门时,阳光正好洒满花萼山的每个角落。

保护站后面的山间野路由一个个U形的拐弯连接,一路溪流淙淙,路旁零星盛开着各色小花,不时有歪倒的树枝挡住去路,陈昌奎在前拿着砍刀劈木开道。走过黄草沟后,树林愈加浓密,脚下绿叶覆地,苔藓松软,犹如踩在绿色的地毯上。头顶是绿树搭起的拱门,如果只看脚下,很容易撞上突然横过来的树枝。路旁的密林中,不时传来枯枝踩断的声响,不知是什么动物与我们并行。

“前两天,文家坪那边拍到了猴子,多半是从青龙峡过来的。”“这有啥子,上个月我还看到只云豹从十多米远处一闪而过。”正兴致勃勃地听巡护员讲巡山时发生的种种趣事,突然一声惊呼,“小心毒蛇!”人还没反应过来,一条长着金边全身翠绿的小蛇,被走在队伍中间的巡护员一脚踢入沟内。在密林中弓腰行走,我们早已气喘吁吁,衣服湿透,找了一块不大的平缓地,原地休息等陈昌奎他们回来。下到溪边,通体泛绿的树蛙“扑通、扑通”接连跳入水中,随后探出小脑袋,用呆萌的大眼盯着我们这些“闯入者”;岸边一大群拇指大小的黄粉蝶在翩翩飞舞,轻盈的舞姿给粗犷的大山赋予了灵动的柔情。

巴山小鲵

巡护员每月会按既定的13条巡护路线在巡护区内走上一遍。其间,除了观察火情,还沿途向村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从管护站到紧邻城口的扁通峡路最远,走一趟得七八个小时。这项工作除了条件苦、劳动强度高、生活单调外,还充满危险,夏天下暴雨会有落石,另外还可能遭遇毒蛇、野猪和熊等动物。一次,在郑家坪巡山时,陈昌奎刚走到不足1米宽的山路上,一头野猪就卧在前方,如此近距离地与野猪相遇,陈昌奎顿时愣住了。相互对视了十几秒,人也不敢动,倒是野猪扭头走了。所以村里的年轻人宁愿进城打零工,也不愿来大山里摸爬滚打。

上个月,两个打猪草的长洞湖村民在管护站附近看见了一只熊。“那碗口粗、长满刺的树枝,它一下就掰断了。”陈昌奎说,因为第一次在村民集中地发现熊,他将情况向上级反映后,管理部门准备在管护站附近也安装一台红外相机。

回到保护站已是下午1时许,这些山里汉子早已饥肠辘辘。这时陈昌奎接到老伴打来的电话,说种在坡上的天麻昨晚被野猪啃了。当地一到夜晚,野猪就成群往苞谷地里钻。村民们想了不少办法,扎假人、放鞭炮,但时间一久,这些招数对野猪又毫无用处。这段时间,流行用高音喇叭驱赶野猪,效果不错,但必须每晚在地里打着灯守到深夜。因为要住在保护站,这让陈昌奎十分为难。今年年初,陈昌奎选了块离苞谷地较远的半阳坡种上天麻,没想到也遭了殃。“看来明年得换个地方再种。”

淙淙溪流随处可见

陈昌奎有点沮丧地说。巡护员虽然工资不高,但因为生态环境变好,在家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家属们收入增加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多年的封山育林,加上大力宣传,当地村民开始自觉地维护保护区的环境,花萼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复,成了名符其实的“物种避难所”。蛙声十里出山谷,溪水越来越丰沛、大竹河日益清澈……这是陈昌奎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感受。

陈昌奎的一双儿女在外地工作,过年才回来。“孩子们走得再远,家乡的青山绿水都是他们的根,我得把这里的家守好。”

一弯新月照归途

下午3时许,在四川与重庆分界点的岔溪口大桥上,大竹河派出所指导员张威正和城口平坝派出所民警联合检查过往车辆。大竹镇距万源市区50公里,明清时,从镇上可直航汉口,大巴山稀有的木耳、核桃、生漆、中药材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抗战时,这里是“川盐济楚”地之一。大竹河派出所不仅是管辖面积最大,也是达州最北端的基层派出所,地处川陕渝接合部,该所与重庆平坝、陕西麻柳派出所合作紧密,三地警方实行信息共享、联合执法、通力协作共同打击盗伐、偷猎等犯罪。

黄粉蝶

发源于城口东安镇的任河流经岔溪口大桥进入万源后,改名叫大竹河。一路奔腾的河水流入大竹河后逐渐舒缓,河面也陡然开阔起来,站在大桥上远眺,绿波潺潺山川倒映。茂密的植被和森林滋养了这条充满生机的河流,这里除常见的几大淡水鱼外,还有大鲵、细鳞鲑(当地称细鳞白鱼)、裂腹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裂腹鱼,人称雅鱼,达州人叫阳鱼,其头部藏着一把“宝剑”,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留下的。实际上它和大鲵、细鳞鲑一样,都是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在秦岭巴山形成的特有物种。数百万年来,它们伴随着大熊猫从第四纪冰川时期一路走到今天。

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上,水温不超过20摄氏度的山涧溪流中,冷水鱼的生长一年不会超过50克,“鱼知丙穴由来美”是杜甫对雅鱼的赞美。因肉多、刺少、质嫩,冷水鱼历来都是极致的美味河鲜。十多年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不少溪流干涸,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的冷水鱼失去大部分栖息地,加上过度捕捞,曾一度濒临灭绝。为了挽救这稀有的物种,国家在陕西陇县、甘肃漳县建立了秦岭细鳞鲑保护区,并在2013年首次尝试在人工环境下培育冷水鱼幼苗。十年过去,人工培育幼苗取得成功,如今每年在龙潭河、巴山大峡谷、大竹河和城口等地都会投放大量冷水鱼幼苗。

“每年夏天来大竹镇钓鱼的人就特别多。”张威告诉我们,去年夏天,从城口来的两兄弟钓鱼时,不慎同时落水,结果只有哥哥被救了上来。今年夏天,除了打击非法电鱼、网鱼外,民警和镇上的工作人员、社区干部、网格员组成巡逻小分队,加强了河道的巡视力度,时刻提醒钓鱼人注意安全。

树蛙

下午5时,联合执法结束,张威和同事驱车赶往紫溪乡。紫溪乡紧邻陕西紫阳,是国家保护动物巴山小鲵的栖息地,目前达州只在紫溪乡的龙王沟发现这种体型较小、外形酷似娃娃鱼的两栖动物。去紫溪乡得翻越海拔1200多米的黄岩山。一路上,剧烈的摇晃、变态的急弯、车轮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刺耳声,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个多小时的颠簸摇晃后,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

“这里算不算出警最远的地方?”“还不算最远,今年冬天去大山深处收缴火药枪,那户人家住在山顶,不通公路,来回走了12个多小时。”张威在万源长大,从小见惯大山的他,多年前调到大竹河派出所时,仍被这里的高山所震撼。“山这么高路这么陡,人都站不稳还要在地里种庄稼,乡亲们真不容易。”

2013年,正是二代证换发高峰期,许多村都还没通公路,大竹河派出所民警带着干粮和简单的生活用品,用背篼背着办二代证的移动设备,徒步翻越座座高山挨家挨户为村民办证。今天这种“背篼精神”仍在大竹河派出所传承,晚上村民用高音喇叭赶野猪,一些没地的村民被吵得睡不着,就常在深更半夜打电话报警,不管多远多晚,民警都会去现场调解。

沿原路返回到黄岩山山顶时,一弯新月已挂在山头。停车俯瞰大竹镇,天地寂然,山水一色。当年的樯橹白帆、艄公号子已成两岸久远的记忆,而巍巍群山却依然挺立。在自然山川面前,人类的力量依然渺小,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有了陈昌奎、张威这群普通人的守护,花萼山及其附近的生态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乡亲们也利用这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少居民吃上了旅游饭,而生意最好的店大多在海拨五六百米的山上。

夏日夜晚,高山之巅穹顶之下,一边品尝美味一边仰望星空,那又是另一番人间烟火。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海 王爱民 文/图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