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论

学习贯彻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 推进新时代制造强市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3-09-15 10:0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夯实“主阵地” 做强“主引擎”

段童童(作者单位:达州市政府办公室)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达州市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既解答了达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程式”,又为各地规划出了发展的“路线图”,有着深远战略考量和重大现实意义。达州要想实现赶超跨越、晋位争先,就必须立足实际、找准着力重点,把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建设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体现达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达州天然气、锂钾、硫磺、煤炭等工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又拥有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拥有省委赋予达州“一区一枢纽一中心”三大战略定位;二是拥有浙江正凯、蜂巢能源、江西赣锋、广东美联等8大“百亿级”项目的有力支撑;三是有交通条件持续改善、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基础。实现从“资源产出地”到“产业崛起地”的华丽蜕变,就要加快推动全市制造业发展聚链成群、系统重塑、整体跃升。同时推动“招商引资、招大引强”,狠抓重大项目落地见效、跟踪洽谈,营造“全员抓招商、全力拼经济”的浓厚氛围。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州作为川东北进出要塞,川渝陕鄂交会地,境内河流众多,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思维,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速产业绿色转型、拓展绿色产业新业态,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同时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达州强基础、补短板、增后劲,确保巴山蜀水秀美安澜,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数字赋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达州先后被纳入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总体规划,肩负着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全省数字化转型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重任。全市上下要树牢“大数据”思维,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要积极抢抓机遇,坚持创新驱动,高标准建设数字达州,高质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数字产业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产业均衡、全面发展,推动工农良性互动协调。从全局重视和发展农业这一基础产业,以抓工业的思维和方法抓农业,推进工农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在建基地上下功夫,发挥好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广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服务模式,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培育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推动产业链向产后加工延伸。要在创品牌上下功夫,积极创建“三品一标”,用好品牌推介会,探索“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宣传方式,不断提升达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定战略定位 把握“三重逻辑”

王瀚黎(作者单位:达州市政府办公室)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谋划,进一步明确我市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任务和路径举措。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应深刻理解和把握好“三重逻辑”。

历史逻辑:

达州传统工业适逢转型关键期

达州作为川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工业门类占41个大类中的36个,拥有煤炭、冶金、电力、建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传统资源型工业体系,其中传统资源型、能源型、重化工业占比接近60%。“十三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好的排位(2018年),全省排名第9,7个区域中心城市第5,“加快赶”的压力巨大。从发展质量上看,全市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为18.5%,全省排位第十五位,中心城市第七位。产值超百亿元的2家,进入全省前50名的2家,上市企业1家。作为工业排名与GDP排名错序的全省中心城市,达州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抵近的考验。

现实逻辑:

达州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要坚持“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聚焦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重点产业提质倍增、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着力培优扶强一批支柱企业和先导产业,加快建设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园区、百亿级企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机遇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等系列政策的出台,给达州带来了发展机会。同时,还有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特殊优惠政策加持。当前,达州坚持“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已成为拼经济抓发展的共识,资源、区位、交通、人力方面都有着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挑战方面。一是资源约束更严苛。能耗、土地等要素资源要求越来越严,我们的产业结构必然需要转型。二是区域竞争更激烈。相比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纷纷开辟新兴产业新赛道,但达州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诸多短板,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够,在区域竞争中亟须加力。

实践逻辑:

达州工业应坚定的目标方向

坚持以“量质齐升”为目标。紧跟全国、全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协同的工业化后期阶段步伐,形成“3+3+N”现代产业集群,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以“竞争有力”为突破。即坚持以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为牵引,把资金、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向工业园区集中、产业集聚、重大产业项目聚焦。特别是在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加快培育一批省市创新主体。

坚持以“链条完整”为支撑。依托丰富的天然气、煤炭、硫磺、盐卤等资源,做大做优新材料产业集群,建立起以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微玻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为重点,金属新材料、高分子材料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继续擦亮农业金字招牌,构建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

坚持以“协调联动”为牵引。突出各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成渝地区发展引擎的带动引领下,强化川渝陕接合部各地方之间的协调合作,从区域竞争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合作,增强城市发展能级。积极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行动计划,采取“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的跨区域制造业发展模式,深化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


把好“三个关键” 筑牢“三大支撑”

王亦然(作者单位:达州市政府办公室)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我们要坚决统一思想,锚定市委确定的既定目标,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大胆地从条条框框、从过去的经验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不适应、不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在加快发展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发展。

把好“三个关键”,厚植发展优势

抢抓机遇,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一方面,要抢抓战略新兴产业政策机遇、“风口”产业发展红利,在招大引强的同时,构筑技术高地、建设产业高地。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建设,承担重大科技战略任务,通过科技成果的植入和嫁接,既为民营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注重技改,在传统产业高端化上求突破。要按照现代化先进制造业理念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积极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产业优化提升产业能级,继续通过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基因、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促进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推动“老树”发出“新枝叶”。

培育特色,在优势产业集群化上求突破。全市目前已基本形成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农产品加工等规模较大的重点优势产业。但总的来看,产业集群还未完全成型,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亟待提高。要注重引进和培育完善产业链的项目,打造一批分工协作、错位竞争的“单打冠军”,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升产业的配套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加强产业“延链”,注重产业链的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终端产品的布局和延伸,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实现企业实实在在地转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把牢“三大支撑”,夯实发展根基

筑牢人才支撑。围绕建设川渝陕接合部人才集聚引领区目标,广发“招贤榜”、兴建“招贤馆”,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常态实施“达州英才计划”,引进培育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团队)、急需紧缺技术创新人才、巴渠工匠等,打造出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不断增强高端人才培养能力,提高服务人才水平,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筑牢科研支撑。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把技改项目资金等重点向科创型企业倾斜,有效调动企业创新的主动性。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建立市场主导、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创客等主体协同创新,努力实现研究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创新的更大突破。

筑牢环境支撑。围绕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不断完善和创新机制,注重加强向中央、省上的汇报沟通,争取更多更好政策向达州集聚。打造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严禁乱收费、乱处罚等各类违规行为,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创造优质宽松的服务环境,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持续深入推进“效率革命”,让企业得到方便和实惠,让项目跑出“加速度”。


把握“三化” 落实“三性” 坚定“四域”

黄博(作者单位:万源市乡村振兴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物质支撑。”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赋予达州“持续提升锂钾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化发展,加快川东北高效清洁煤电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等使命任务。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坚持“四大三化”突破路径,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对推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时代特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必然要求,努力拓展产业体系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度,抢占产业体系智能化的战略制高点。一手抓“数字化赋能”,一手抓“大项目支撑”,以项目大突破支撑产业大发展。同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万达开绿色智能铸造中心”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产业链条和集群,扎实推进绿色工厂、绿色车间和循环园区建设,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

二是全面落实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根本要求。最大限度保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相对完整性”,推动各地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联动协同,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县域产业体系,构建“双园驱动、多点支撑”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实现县域经济结构总体平衡。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玄武岩纤维厅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天然气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绿色低碳产品检验检测集聚区”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3+3+N”产业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统筹推进电力“源网荷储”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川投燃气二期等项目建设,更好保障产业用电安全。同时,建立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健全现代化产业安全监管体系。

三是扎实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巩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超前超常推动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抢滩布局,实施“3+3+N”现代产业集群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聚焦“连续十年全省粮食产量第一”的金字招牌,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建设,重点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造特色农业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强市。围绕“3+3+N”重点产业物流需求,加快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引导市属金融机构开展制造业融资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创新孵化、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做强省级区域中心消费城市。持续推进“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和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完善网络、数据、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扩容升级和城市大脑升级迭代。

发展专精特新要应势而为

□胡苏峻

按照“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要求,要充分挖掘重点培育企业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分类促进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助力我市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当前企业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信心受挫。经济持续承压,材料采购成本加大,原(辅)材料价格上涨,部分原材料甚至出现断供,导致产销价差倒挂加剧,市场信心明显不足。二是融资渠道不畅。贷款审批权限上收、程序繁琐,展期、续贷审批流程漫长,紧急资金需求无法解决,且普惠金融贷款产品普遍为短期贷款,成长型民营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企业资金拆借难度大。三是政策落实偏差。对助企纾困政策宣传还不够到位,部分企业对惠企政策了解不细、不全、不深,申请政策扶持的手续繁琐,程序复杂且获利周期较长,政策扶持实效性减弱。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先进代表,是创新的主力军和重要源泉。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必将提升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加快企业梯度培育升级。

首先要健全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强化人力资源供给,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培育劳务中介公司,完善劳动力引进、培训、派遣、管理、维权及子女教育全方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要素支撑,切实做好企业水、电、气供应及合理价格调整,特别是在企业扩大再经营、再生产过程中,帮助企业做好能评、环评、安评、稳评等相关政策的解读和指导服务工作。

其次要完善政策扶持。着力深化银企对接:针对资金需求周期长、行业特殊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积极创新普惠金融产品种类,优化贷款利率设置,扩大小微贷款覆盖面;深化政银企融资对接和重大项目对接,按照“一行一品、一业一策”原则,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和金融产品投放,有效对接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贷款门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坚持一企一策,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缓退,在房租成本、检验检测费用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力争“该免的免到位、应减的减到位、能缓的缓到位”。全力推动政策落实:全面梳理惠企事项,对于国、省、市出台的相关惠民惠企政策,第一时间进行公开,并及时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和解读,实行惠企政策“一单清”,切实解决群众企业了解相关政策不清、不透的问题,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效。

再次要优化营商环境。督促部门进一步由“审批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整合,实行一站式服务,推动营商环境大转变、大发展、大提升。积极推行“一窗办”:优化事项流程,压减办理环节、材料和时限,设立“惠企政策兑现专窗”,通过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帮办代办等方式,确保企业在一个窗口就能办成事。强化纾困解难:市、县两级联动,主动走访排摸,倾听企业诉求,着力帮助企业化解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转型升级等问题,进一步提振专精特新企业信心,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打好万源这张“生态牌”

□何远园 王娅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更新迭代。”万源市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在走好“绿色化”发展道路上具有环境优势、经验优势和群众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在生态维度上,核心指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源市身处山区生态源地、肩负生态文旅重任,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必须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扩大生态产业规模。一是培育“新业态”。当前,万源市依托天然富硒资源优势,建成了茶叶、蓝莓、石榴等大型产业基地,花萼绿色食品、国储农业等企业推出了系列特色农副产品,但“农、文、旅、商”等新业态仍具有较大潜力,特别是高山蔬菜、风光发电、康养旅游等产业更具天然优势。充分挖掘具有万源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是时代所需、社会所需,更是推动万源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二是打造“新品牌”。新水泥、泓源石业、星华服饰、蜀韵农业等企业发展步入关键期,要用活政策资源、提供发展红利,积极打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企业,全力加快中国西部石材城、青花储配煤基地、铁山坡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品牌。三是实施“新整合”。产业体系化发展才能带来整体优势,要加大生态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产销链建设,从政府主导层面加强体系设计,为各领域生态产业发展设计“一盘棋”“一张图”,整合优势资源,更好推动发展。

有了好的产业体系,还应大力弘扬和美风尚,提升生态文明“质量”。万源在推进“川渝陕生态文旅名城、大秦巴生态产业绿城、川东北生态宜居优城、大巴山生态和美新城”的战略中,生态和美始终是万源焦点、群众热点,必须围绕时代需求、群众呼声,建设“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的新时代美丽华章。首先要加强污染防治,守护青山绿水。党的二十大把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任务。围绕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目标,万源应坚持生态发展的基本面、发展面共同发力,在大气污染防治、生活污水处理、重金属污染整治上迈开步伐,持续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质的飞跃。其次要深耕城市文化,延展生态文明。生态发展的红利体现在方方面面,目前万源的天马山运动公园建设、红军公园升级改造提上日程,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已成为共识,必须深入挖掘城市生态文化,以严密的建设思路、完善的管理体系、扎实的组织链路,全力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在成果创建上落地落实,真正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群众的温度实感,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实现生态赋能。 

(何远园系万源市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娅系万源市石塘镇学校办公室主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