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7 09:17
“嗡嗡嗡……”在通川区磐石镇米田村一果园内,机声轰鸣,果农张兴美正提着割草机清理杂草。果园里,整齐排列的李子树和樱桃树,让张兴美实现了人生逆袭,“我在这里种了九年果木,生意一天天地好起来,一年有十来万元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
磐石镇米田村的张兴美,十年前曾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责任人的大力帮扶下,他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从贫困户到个体户的蜕变。
艰难踌躇幸得援手
十年前,张兴美文化程度低,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种菜收入勉强维持家用。“那时我们就在屋头种点菜,挣不到什么钱,只能混个温饱。”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张兴美和往常一样在家务农时,乙肝突然恶化。说起病史,张兴美满脸苦涩,时间要追溯到1998年5月,他正为刚修好的新房开心,却突感身体不适,在医院竟确诊了乙肝。虽然两次住院之后,他的病情慢慢稳定了下来,但是家里的积蓄却见了底。“这个病要长期吃药,还不能干重活,屋头穷得叮当响,连供娃儿读书都艰难。”
为了改变张兴美家庭的困境,磐石镇政府工作人员和帮扶责任人主动上门,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共同寻找出路。2013年,大家一致商议决定利用土地发展种养殖。“当时看到其他人种李子、种樱桃致了富,我们这里土地、气候都好,我觉得应该也有搞头。”
找到合适的项目后,张兴美夫妇多方考察可行性,但在资金上却犯了难。帮扶责任人了解情况后,帮助他们申请银行贷款,并和果木公司沟通,解决创业开头难的问题。2014年,张兴美在家种下了40余亩的樱桃、麦李。
创业困苦终有回报
“之前种过几棵李子树,以为能应付,但是规模和质量要求一上来,我就有点没头绪了。”大规模种植是需要技术的,张兴美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后,到处“求学”。碰到种植、病害难题,他就向村里的养殖户和镇里的技术员悉心请教,闲暇时就到罗江镇、庙安镇等种植较早的园区学技术,边种植边探索。由于勤奋好学,张兴美很快掌握了种植诀窍。
考察品种、学习技术、精心呵护……2018年,让张兴美的李子迎来了丰收。与此同时,这批李子也面临销路难题。“那时候除了到处跑、到处推销,我们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没想到的是很快就有人打电话来问,网络那头的客户在品尝后,立马又下了一笔大订单。线上线下一起发力,所有的李子在短短几天就卖完了!”张兴美说,经历了这件事,他的思想观念从“酒香不怕巷子深”转变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畅达流通端、拓展销售端,才能让果香飘更远。
“现在每次果子快熟了,除了微信朋友圈,我们还要在抖音、小红书上发视频。”对此,张兴美在做好品质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络宣传,吸引了大批游客采摘。由于张兴美不使用有机肥,平时精耕细作,来采摘的游客一传十十传百,这也使得张兴美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年樱桃都不用上市,在树上就基本卖完了,我们果子品质好,游客也喜欢。”张兴美笑着说。
不忘感恩传递温暖
吃水不忘挖井人。销路畅通后,2018年张兴美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贷款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农户10多户,脱贫户7户,共同成立田梦生态专业合作社。现在张兴美不仅个人年收入有10万余元,专合社年收入也有60多万元。随着果园口碑的打响,每年带动采摘5000人次,让樱桃和麦李成为米田村品牌,通过电商广销全国。目前全村果园有300余亩,平均每户增收2万余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
“搞这个专合社,我也想通过我自己的行动,为党和政府分忧。他们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更多的人。”张兴美说。
看到张兴美依靠勤劳双手打拼出如今的幸福生活,帮扶责任人也打心里为他开心。“这么多年来,看到他病情稳定,生活越来越好,我太为他高兴了。我们现在也处成了朋友,处出了亲情。”帮扶责任人李娇说。
对于以后的打算,张兴美打算好好完善果园里的设备设施,购置几台机械、增设防雨棚,增强果园应对灾害天气的能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