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无穷之路|“搬”出穷窝窝 “迁”来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3-07-25 09:5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道阻且漫长,披荆斩棘往。回望过去,十年坚守,十年奉献,开江儿女不断书写传奇,全县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曾经的贫困户普安镇沙河村村民刘会容家中,看看他们当前生活的现状……

易地搬迁“挪穷窝”

勤劳致富“换新颜”

多少年来,普安镇沙河村村民世代扎根土地,用百倍的心血、千倍的辛劳在此落地生根,只为构筑一个幸福小家。仅仅是这个小小的心愿,对部分村民来说也是一种奢求。

“不怕你们笑话,自从搬进了新家,很多次因为梦到搬回老屋而被惊醒。”望着眼前的二层小洋楼,普安镇沙河村村民刘会容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家。毕竟,几年前她们一家老小还蜗居在一个漏风漏雨的小危房里。

以前生活的点滴,刘会容仍历历在目。2017年以前,她们一家居住在一个名叫黄家岭的半山坡上,虽然同属沙河村,但居住环境、交通便利度、务农难度却是天差地别。“以前,我们那里住了11户人,后来大家陆陆续续都搬到了山下,只有我家因为老人残疾,两个小孩需要照顾,又无固定经济来源,过日子都入不敷出,更没得钱搬家了。”刘会容说。

刘会容新居

2016年,一次山体滑坡成了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仍然记得,那次山体滑坡后,她家房屋严重倾斜破损的场景。”普安镇沙河村党支部书记曾和平告诉记者,当时自己望着老人、小孩以及刘会容惊慌失措的眼神,内心十分难受。

值得庆幸的是,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在开江已经打响,刘会容一家搭上了这趟“快车”,在2017年底搬进了新房。

送岗到家“暖心行”

真情帮扶“促共富”

易地搬迁不只是“搬出去”“住进来”这么简单。围绕“怎么搬”和“搬后怎么办”两个关键问题,开江县制定出台计划,配套制定了产业发展、教育发展、就业创业等多项推进措施,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就刘会容一家而言,搬进新家虽然增添了一个遮风挡雨的“避风港”,可若没有固定收入,依然无法在山下“立足”。

“‘搬’只是第一步,‘安’才是更关键的一步。易地搬迁不仅是帮群众建新房、安新家,更要重塑生活。搬迁群众就业稳定、生活稳定,易地搬迁任务才算完成。”普安镇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蒋治文说,鉴于刘会容的家庭情况特殊,镇上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她担任村上的乡村振兴专员,负责资料采集等工作。每年收入1万余元,在没有大项支出的情况下,足够日常开支。

面对适龄贫困户子女,开江各类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向他们倾斜。2018年,开江组织辖区内愿意就业的适龄贫困户子女前往达州院校接受专业培训,学习期间不用支付任何费用,每名学生还能得到400元左右的补助。刘会容的儿子黄安杰也是其中的受益人。“他正是经过那次培训,对电子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不断努力进入了电子行业,现在已经‘扎根’浙江了。”刘会容说。

自来水进村入户

老百姓喜笑颜开

地处山区,用水难问题始终困扰着沙河村村民,为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普安镇党委政府主动与自来水公司对接、洽谈,最终该民生项目于2019年开始实施,同年,沙河村8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我记得以前在山上的时候,几户人共用一口水井,来回担水不但费时,在夏季还会出现井水不够用的情况。”刘会容说,直到山上的村民搬离黄家岭后,情况才稍有好转,但遇到酷暑时节,还是会为用水发愁。

“以前山下也好不了多少。”曾和平接过话茬,山下大部分村民都打了井,但最让大家苦恼的是,每次下雨后,井水就会变得浑浊不堪,生活用水安全根本无法保障。他的话引来了村民的声声附和。“这次自来水进村入户,真正解决了我们用水难的问题。平时还有工作人员定期对自来水的水质进行检测,水质也能得到保障,太感谢党和政府了。”沙河村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程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