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川渝携手打造“一极一源”

发布时间:2023-07-25 09:0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千多个日夜,变化时刻在发生

7月23日,成都东安湖。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照亮成都东部城市的夜空。由此向东数公里的龙泉山顶,挂着“川A”“渝A”车牌的车辆,依次停靠在路边——相距300多公里的成渝两地人,在共同观摩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预演中,完成又一次无感化相聚。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此开启。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要求川渝两地共同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党的二十大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两地带来更为强劲的战略牵引力和政策带动力。

1000多个日日夜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川渝亲戚越走越亲,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上半年,两省市实施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53.4亿元,平均每天投入超10亿元,以“日日新”“又日新”的节奏,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施工图”转化为无比动人的大地“实景画”。

看经济总量,今年上半年川渝两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46.96亿元,占全国比重7.12%;看重点产业,去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2.6万亿元,汽车产量318万辆、全国新下线整车“十有其一”,装备制造和消费品产业产值规模均在万亿元以上;看合作抓手,包括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在内,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总体方案全部获批,带动成渝中部地区呈崛起之势;看民生民心,截至去年底,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理超1300万件次……

更大的生活空间、更多的就业选择、更亲的人缘关系,一种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新样板,正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显现。

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

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开局新征程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帷幕。届时,经过一个多月传递来到开幕式现场的“蓉火”,将在全球目光注视中点燃大运会主火炬塔。这枚火炬四川省外传递的最后一站,正是重庆。

“一盘棋”“一体化”“一条心”,这是川渝两地弹奏的主旋律,也是国家战略部署为两地发展连接带来的推动力。

一个区域的发展,要在国家大局中谋突破。肩负共同使命,川渝两省市同心协力、相向而行,一步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夯基垒台、重点突破,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今年6月26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座谈会在重庆市璧山区召开。两地主要领导3年来第7次集中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关事宜,目的无比明确——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更好服务国家全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国家大局,是人民心驰神往的“国之大者”。作为经济大省,四川怎样勇挑大梁、多作贡献?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新一届省委常委班子,亦将第一次调研主题确定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以之为总牵引,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就是要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具体化,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迈步新征程,川渝合作更加紧密。“一体化”规划无缝衔接。3年多来,两地联合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用年度行动“清单”变“单打”为“抱团”,开创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新局面。

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抢抓国家布局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集群等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机遇,合力向“世界级”产业集群挺进。

吸引投资塑造新优势。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在川渝设立的领事机构达36家,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81家,改革开放新高地释放强烈“西”引力。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一季度经济增速低于全国的严峻形势,四川坚持总牵引、打出组合拳,保持追赶态势,走出不寻常的经济复苏曲线,实现上半年“追平全国增速”目标。这也坚定了全川人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乘势跃升的信心决心。

“硬件”“软件”双管齐下

突破性和标志性成果不断“上新”

连日来,成渝中线高铁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与常见高铁隧道建设不同,由于蜀安隧道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需要使用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4米的隧洞,技术复杂程度、施工难度很大。

项目建设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人心,因为它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项目建成投运后,将使成渝两地实现50分钟通达,带来“双城”变“同城”的无限想象。

建好经济圈,交通要先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四极”。仅从当前推进的铁路项目看,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宜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川渝段、渝昆高铁川渝段、渝万高铁……川渝地区无疑是全国铁路建设的主战场。

着眼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今年两省市共同实施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总投资共计3.25万亿元,远超2021年的67个和2022年的160个。其中,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项目约占七成多。

重大能源工程亮点纷呈。四川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来自四川;天然气储量全国第一,全国每100立方米天然气就有23立方米来自四川。但去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电力紧张,也印证了继续强化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前不久,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电站投产——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用川西海拔4600米雪山上的阳光,点亮成都大运会的灯。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加快推进,上半年川渝千亿方天然气产能基地项目四川产气273.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7%,还有一批抽水蓄能、燃气发电项目,正为川渝电力供需平衡提供新支点。

碧波荡漾的兴隆湖畔,崛起一座科学城。今年5月,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在这里揭牌。以此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布局3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等43个校院地协同创新机构。其中,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一期全面建成投运,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已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678家成渝地区用户提供算力服务。

科技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四川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一手抓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翼齐飞”。

数据揭示成效。去年,四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489家、总数增至1.14万家,较2021年增长近44%。今年上半年,四川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6.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4%;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高于规上工业增速7.3个百分点,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势头强劲。

下苦功夫解难题

充分凝聚乘势跃升强大合力

成渝有“双核”,去年成都GDP突破2万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七、副省级城市第三。但在“双核”之外,经济体量超过3000亿元的仅有绵阳和宜宾,各界尤其期待早日破解成渝中部“塌陷”难题。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四川立足区域经济板块特征和省情实际,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建设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设立4个省级新区,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推动“五区共兴”取得积极进展。

面对群众新期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座谈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正是“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明确把成渝中部作为双城经济圈互动协作的主战场,在全方位互联互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此前落地的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如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泸(州)永(川)江(津)融合发展示范区、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则成为“以点带面”促进成渝中部崛起的“主阵地”。

今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统筹发展制度创新先行区、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川渝东北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以“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的优势,吸引196户企业落地,并打通跨省域办税服务“最后一公里”。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就是以良计良策破解难题的过程,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

川渝两地山脉相连、水系同源,河流相通、生态相依,“坐镇”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铜钵河,长江四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原白坝乡,经大竹县观音镇流入重庆市梁平区,又经梁平区七星镇等地再次回到大竹县,于川渝地界间曲折往复,是两地水系较复杂的河流之一。近年来,铜钵河从部分河道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常年水质劣Ⅴ类,到水清岸绿、景色宜人,发生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这得益于两省市打破区域壁垒,持续推进生态共建共保、联防联控,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造福长江中下游和整个流域。

抓好一条条小支流,共保水安全、共济水资源、共建水生态、共治水环境、共润水文化,才有一江碧水永续东流。不仅如此,两省市人大还就嘉陵江等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协同立法,为共护江河长清提供法律依据。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只是生态,川渝两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跨省(市)公交越开越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零跑路”或就近“一次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动态全覆盖”,50多家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291家医疗机构年底前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晚上7时,从成都东站乘坐“复兴号”动车组前往重庆,一个小时后抵达沙坪坝站,赶至洪崖洞景区时,夜景灯火正璀璨;早上8时从重庆启程到成都,看大熊猫、逛宽窄巷子,行程轻松惬意——这是今年暑期,成渝“双城游”中平凡的一天。成渝日均开行动车组101对,高峰时段三五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开行。每天,有超过9万人次旅客搭乘高铁穿行于成渝之间。

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可参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时发生着可感可知的变化,汇聚起巴蜀儿女乘势而上把国家战略势能进一步转化为发展实效的磅礴力量。(记者 张守帅 王眉灵)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