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寸草”难忘“春晖”恩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的“孝”谈

发布时间:2023-07-20 09:5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役中,输血与造血并重,扶贫和扶志结合,注重激活内生动力,激发脱贫致富志气,点燃了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其间,一些脱贫户不等不靠,不仅用双手摘掉“贫困帽”,还在平凡之中谱写出一曲孝善之歌。

居住在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李光军,是周围有口皆碑的孝子。每当天气晴好,他就会背着瘫痪的母亲出门晒太阳。母亲头发花白,久病话少,李光军背着她出门频频扭头逗其开心的场景,常常出现在广场、田野、溪边……

积贫积弱的过去

在李光军的记忆里,“贫穷”是一直笼罩在一家老小头顶吹不散的阴霾。

提及过去,李光军想到的是漏雨的老屋、泥泞的山路,还有饥肠辘辘。“小时候家里穷,什么都没有,最穷的时候,我们家找邻居借了一升米,爸、妈、妹妹和我省着吃了三天。”

许是常年忍饥挨饿地操劳,李光军的母亲体弱多病。2000年,李光军外出务工,在浙江省的一家水龙头厂找到了一份月薪一千多元的工作。“家里条件差,父母身体也不好,我就想着要多挣点钱孝敬他们。”每到发薪日,李光军总会第一时间从到手的工资里取出一千元寄回家。

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李光军本以为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但苦难没有放过这个家庭,2008年李光军的父亲确诊了肺大泡。“我在外面打工,妹妹嫁到了月华,多数时候是她在家照顾爸妈。”李光军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挣更多的钱寄回家。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同年,李光军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补贴。

新家里的新生活

2017年,月华镇九银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完成。月华镇坚持“群众自愿、因户施策、脱贫保障”的原则,精准确定137户417人集中搬迁安置对象,涉及月华镇12个村。同年,李光军一家搬进了九银村的新家。

“现在比以前好太多了,只需要5000元就能住进新房子,不仅有水电气,出行也方便了。”时至今日,李光军仍觉得住进新家的日子恍如一场大梦。

2018年,母亲脑梗,李光军便接替妹妹回家照顾母亲。“我父亲是2016年6月过世的,妈脑梗后的前几年还能走走,去年就不行了,只能卧床休息。”当时,为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大竹县委、县政府按照“以产带迁、以迁兴产”思路,凝聚政府引导、搬迁户奋进、企业支持“三方力量”,助推搬迁户就近就业。在九银村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李光军成为了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的员工。

“目前在醪糟厂烧锅炉,每天两班倒,我们5个人轮转,一个月到手工资能有三千多。我妈每月能享受到的政策补贴400多元,还有分红,足够生活用了。”骑上摩托,只用两三分钟便能从厂区回到家中照顾母亲,这样的生活,李光军只觉十分满足。

模范带动民风向善向美

在九银村现有的139户居民中,有4户养老敬老模范,李光军便是其中之一。“他人勤快,又有孝心,家里家外都靠他一个人操持,在厂里上班也会准点回来给老人做饭喂饭。”在九银村党支部书记张真太印象里,李光军的家一直都干净整洁,他的脸上随时都挂着憨厚的笑容,每次村里开展活动他总是踊跃报名,积极参与。

“孝顺”是同事们对李光军的共识。“他有点空都回去陪他娘了。”在同事陈之尧心中,李光军不仅孝顺,还为人耿直,做事踏实。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我们评选养老敬老模范,就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李光军这样的人,向他学习。”张真太希望居民们传承弘扬孝善文化,引领乡村风尚向上向美向善,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对于未来,李光军没有太多想法,他说,“我现在就打算照顾好妈,干好工作,趁着能挣钱多挣点,让老人吃好点穿好点用好点。”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芮铭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