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无穷之路|开饭店+养生猪+搞种植!不等不靠 他凭双手改变命运

发布时间:2023-07-17 09:3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今年是李海波一家回到渠县的第7年,先后创办了生猪养殖场、特色中餐店,发展粮油作物种植。最近,他位于渠县龙凤镇的饭店歇了业。一是老婆钟晓花要带两个孩子回广东娘家看望老人,二是自己要在家照顾爷爷、管理养猪场。

李海波一家曾经是踏水村远近闻名的贫困户,靠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将日子越过越“巴适”……

“他们养我小,我养他们老”

1985年,李海波出生在渠县龙凤镇踏水村8组,一岁时父母便离家继而组建新的家庭,全靠爷爷奶奶拉扯他和姐姐长大。

“小时候家里穷,房子的墙是泥巴和木块,我每天要割猪草、刨红薯。家庭条件差导致营养不良,十多岁压水井还要站在板凳上。”

初中毕业后,李海波外出务工,卖过快餐、干过销售、做过代理……2005年,月老的红线让他在广东结识了钟晓花,第一次到准岳父家,遭嫌弃没能进门。

李海波新购的农机

2013年,李海波的奶奶因为患有大病、爷爷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一家五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李海波将老家的房子重修,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但生活却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奶奶患上了肝癌。

“我当时觉得回来陪老人,总要找个事情做,天天花钱却没有收入,心就静不下来。”2016年10月,李海波在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的宣传引导下、亲戚的支持下,在踏水村修建了占地2亩的生猪养殖场。2016年,李海波的养猪场买了6头母猪,到2018年增加到30多头母猪。2019年,李海波的养猪场出栏400多头生猪,纯收入150万元左右。

李海波回龙凤后,和妻子轮流照顾奶奶,陪着奶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最大的遗憾是奶奶没有住过新房。

“多元化发展,总有一样能挣钱”

站在李海波的老家门口,只见三层的白墙红瓦小楼前堆放着红砖和石子,几台收割机和拖拉机摆放在附近的空地上。“要不是最近下雨,这个地坝就修好了。今年爷爷满80岁,大家想趁着过生日热闹一下。”

李海波的养猪场虽然外形简陋,站在门口却闻不到臭味。“2018年,我花了30多万元把养猪场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整改,2019年又投资50多万元扩建。现在养猪场有冷风机,猪粪是‘干湿分离’,发酵后放在菜地里,种出来的蔬菜都是有机食品。”养猪场门口就是李海波种的2亩蔬菜,饭店80%的蔬菜来自这块地。

李海波正在喂猪

“养殖场的收入占家里的大头,但近几年生猪行情波动大,为了分担风险,我就决定多元化发展。借助以前搞餐饮的经验,就计划在龙凤也开个店。”2019年,李海波租下二姑在龙凤镇的房屋开饭店,两层楼一百多平米,租金加装修花了近20万元。

“我自己是搞养殖的,所以我的店里从来不用冻制品。”凭借着不错的味道和新鲜的食材,李海波的“桥头饭店”在龙凤镇小有名气。

回场镇的道路要经过李海波流转的300余亩撂荒地,地里栽种的大豆和玉米长得绿油油的。2022年初,李海波在龙凤镇踏水村、龙台村流转土地进行粮油作物种植,并通过金融帮扶政策贷款30万元,购买了大型旋耕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总价值近80万元。“农村产业发展不管好不好做,总得要有人来带头。农业也必须实现机械化,不然在农忙时节只有错过农时。”李海波说。

“人不干天上不会掉,地上不会长”

“真的累,但是人不干天上不会掉,地上不会长。”李海波说。

每天早晨吃过早饭,李海波和妻子就骑车到养猪场喂猪,中午回镇上的饭店里炒菜,下午又到养猪场喂猪、打扫卫生,忙完回店里炒菜。“我们的店只忙中午和晚上,我只需要把菜单和客人桌数发给服务员,她按照菜单备好菜,我喂完猪回来炒,安排非常合理。”李海波说。

妻子和孩子不在家的这半个月,虽然饭店不营业,李海波也不轻松,7月份一批母猪产仔,8月上旬又将有一批猪仔出生。“母猪产仔的时候特别麻烦,要接生,给小猪扎脐带、剪牙齿、打疫苗,小猪吃奶还得干预,养猪场仅点蚊香就得花半个小时。”忙完养猪场的活儿,李海波还要骑车看看地里有没有异常情况,晚上回家还要自己洗衣服、做饭。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回乡创业至今,李海波认为自己目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扶。“修房子的时候,政府给我们危房改建补助;修养猪场的时候,政府帮忙协调猪场土地、硬化道路;奶奶生病住院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女儿读初中的时候有补助,我们家买医疗保险国家还补贴一半……”李海波说,政府已经解决了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自己只管凭自己的本事挣钱。

去年,李海波的养猪场每头猪的利润为1000多元。今年虽然当前行情低迷,但李海波已经采取措施降低上半年生猪出栏量,集中在下半年出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该赚就赚,减少亏损。”李海波说。

“两个孩子很懂事,知道我们辛苦,在店里端菜、收碗、洗碗、打扫卫生,忙完了才回家做作业。”谈起儿女,李海波满脸都是骄傲,“今年女儿中考考上了渠县中学,很不错。儿子成绩也好,在渠县三中读初二,这学期考了年级第10名。前段时间达州市统考,儿子在6万多人中排900多名,以后至少能读个重点中学了,两个孩子都很好,我很满意、很骄傲。”

不等不靠,现如今,李海波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创业的激情扭转了人生开局,脱贫致富道路越走越宽敞!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严衡玬 通讯员 王小成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