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朱老汉摆龙门阵专栏——老城记忆有详有略 街巷往事有唱有说(一)

发布时间:2023-06-08 16:5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朱全森


近年来,达州史学界李学余、范希江、郑景瑞、邱一彪、谯继、王元达诸位老师,写了许多极其珍贵的达州老城老街老巷的“记忆”文章。2017年9月,政协达州市委员会将其编辑成《达城记忆·老街老巷》,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代序开宗明义声言“达州城,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家园,不论岁月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的心灵都会(与之)紧紧相依,都会始终如一地关注她的前世今生,所有人都渴望更多更全面地看到她曾经的模样,了解她的历史,从而准确地认识她的现在,展望和规划她的未来。这是一种精神的纯粹,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家是心灵的圣地……任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这里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家园……心系家园,热爱家园。(使其)成为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


其间,郑景瑞先生“怀着感动、感伤和感激的心情,开启一段新的征程,钻进图书馆和档案馆,打开厚厚的史志和尘封的资料,寻找老城留下的鲜活墨汁;奔走于老城大街小巷,拜请土著耄耋老人回忆老达城难忘的过往;求教居委会老领导,挖掘老达城的点点滴滴;走进方志办和党史办,请教文史专家还原一座厚重而古老的达城”,耗时两年,殚精竭虑,著《达州老城记忆》,2018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郑先生热情不减,继著《达州老城往事》,于2021年6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为生长(活)在达州城的人(们)奉上一道濒于失传的精神大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献上一张独具风格的城市名片……让更多的人对达州老城的前世今生有更清晰的认知,平添更深重的爱恋,触动更丰富的感怀……让人们产生生命的激情和创造的动力!”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水流山峙,既多凌谷之势;斗转星移,致有沧桑之感。达州老城某些可圈可点的过往,某些令人唏嘘怅叹的疑云迷雾渐行渐远,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达州城正拥抱辉煌!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朱老汉冒充斯文,也来说一段达州老城往事。20世纪80年代,地方政协机关即动员组织一些知情人士撰写地方文史资料,其中涉及达州老城的文稿相当多;20世纪90年代,唐敦教、陈国衡先生主编的《巴渠史话》之中,收录了廖光全老师所写的雅俗共赏的《达城旧时街巷唱名》,有丰富的史料和可读性,读后让人深受教益。曾与编纂《达县城市建设志》的杨奉禄先生和整理达县城建档案的章文仪、雷成书先生斟酌,觉得其中“滩头街扎的是黄州老陕……凉水井削牛皮臭过四川……”表述不实,甚至费解,叫我做些校正、补充。我不负老前辈的托付,增补之后,改为《通川城街巷轶事》载于拙作《那年那月》之中。


2010年,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刘欢欢、乔静、周小燕、颜玲、张次菊5位学生要撰写一篇达州老城访古的专文,交与该院《学报》参与交流。这5位学生“蒙王瞎子”①抓到我,我被她们的热忱和执着感动,勉为所求,利用双休日陪她们走街串巷,踏勘拜访,收集资料,经范希江先生大力帮助,历时半年,撰成约4万字的《达城街名,承载城市记忆》上报。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垂暮之年的朱老汉来日苦短,不揣浅陋,为对历史负责,也浅说达州(古宣汉县)治地的选址与城镇营建,以飨读者。


一、县治选址与城镇营建


国有都城,郡、州、县治地必有署衙。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4年)析宕渠县邑地东部置宣汉县,意取“宣扬汉帝之威德”。域地辖今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宣汉县、代管的万源市等地,县治选定于今达州老城。


汉朝年间,郡、县治地选址很注重美学。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是通过直观领悟精神感觉,并直追宇宙意识,最后又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即“天人相应”。要实现这一目标,当然十分讲究“相地术”和“风水术”②。


皇帝希冀“皇图永固”“江山永久”;地方官员追求任内“物阜民安”“官运亨通”,所以尊奉“青鸟”为神灵。“青鸟”本是汉代著名的“相地”专家。东汉末期,建筑的“风水”学集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理论的三大支柱③。


有鉴于此,宣汉县首任县令请堪舆家踏勘治地县衙所在地的山川形胜,综合其方位、山脉、水流走向、政治辐射、商贸交易、交通、地物植被荣枯、兵塞等地理条件,尤其看重地理的内在精神,即所谓“气”,含地气、人气。堪舆家认为今老达城处县域要地,东连夔、万,西接阆、巴,据渠、合、广、渝之上游,关城、万、宣、开之锁钥;东南有交通之便,西北无拊背之忧;明月江中龙王潭占晴雨,治西玉印山锁水口;凤凰展翅殿其后,金马坪、翠屏山拱卫于前;雷音铺、犀牛山为东北屏障,铁山关、捍城山为西南要塞。物华天宝,龙凤呈祥,在此筑城,堪称宝地。


治地选定之后,就要营建官员办事的处所——县署,亦称“县衙”“衙门”。


当时县级政府设有县令(户口少的县其主官称“县长”)、县丞、县尉等职,另有县级地方武装组织,有的官员还带一些眷属,这就必然要修建一些房舍作住宿之所。汉代朝廷还规定各级官吏一般住于署衙,眷属另住“房舍”,官员要在例假期内才能回眷舍同家人相聚。这样,宣汉县治地就营建有官署、眷舍和军营。


有了官吏、兵丁、眷属,势必涉及其住、食、衣、行,就得招徕百姓从事各项服务事宜,必然产生商业行为,于是就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所以“有城就有市”,“市”的从业者就是百姓、市民,当然就建有民房。


秦砖汉瓦——秦朝时期已发明砖块,汉朝时期已发明瓦片。近些年来,从渠县土溪城坝宕渠城遗址出土文物及渠县汉阙建筑艺术看来,尔时的宣汉县虽属巴蜀边陲,但土木建筑工艺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但是,宣汉县治地初定,百业待举,其署衙只能建木质穿斗简单平房,上覆草料,外围“板筑夯土城”。“城”本是县署房舍四周防御外侵的“城垣”,即城墙。“城”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城墙”。城墙一般为两重,把署衙圈围起来的叫“内城”即围墙,较矮;再在城的外围加筑一道墙,把署衙周围的房含圈围住,这道墙叫“郭”,比“城”高而厚。故《管子·度地》有“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孟子·公孙丑下》内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


其后各代郡、州、总管府,都督府仍以今达州老城为其治地,公署、民舍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艺术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祠、庙、佛堂的兴建,大大促进了达州城房舍建筑艺术日新月异的演变进步,今老城不少老者,对过去城内外九宫十八庙的建筑艺术叹为观止。


注:


①蒙王瞎子:儿童游戏。“王瞎子”蒙着双眼乱抓替身。


②风水术:《辞海》注,风水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方法。有资料又说风水学是环境学、美学,迷信风水才是“迷信”。


③以上著述参见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1162—1163页。


(未完待续)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