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如果叫娃儿给父母打分,会给你们打几分?

发布时间:2023-05-31 11:2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廖晓梅

       如果让孩子来考评父母,他们会打多少分?为什么他们的朋友圈会屏蔽父母?当孩子沉浸在短视频中的时间越来越多,父母又该怎么办?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记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采访调查。

孩子为啥子给父母打低分?

“如果100分是满分,我给爸爸打60分,因为他在外地工作,很少陪我,而且每天都喝酒,喝到很晚才回来!”

“我给妈妈打80分,因为她每次买衣服都不让我选!”

“我给爸爸打74分,只要我做错了题,他就会很凶,会骂我……”

近日,重庆科学城富力南开小学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该校三年级378名学生为父母打分,结果令不少家长意外。

据了解,该校制作了“听听我的心声”打分表,上面有选择题和问答题。选择题共5道,其中一道是:在学校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会选择和谁分享、倾诉?问答题则是让学生给父母打分,并在打分表上写下打分原因。

重庆日报记者看到,在“选择和谁分享”这道选择题上,大部分孩子选择了“爸爸妈妈”,少数孩子选择“同学、朋友”。在“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处理?”这道选择题上,约九成孩子选择“自己先沟通”。

在给父母打分这项内容上,重庆日报记者统计发现,约八成左右的孩子打出了90分以上的高分,但得满分的父母仅有两三名。整体来说,妈妈的得分高于爸爸。

孩子们在打分表上称:因为“妈妈会很细心地照顾我”“妈妈经常陪伴我,带我出去玩”……

但一些孩子仅仅给父母打了70多分,有的孩子给父母只打了及格分。

为什么得分如此低?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我不会做数学题时,爸爸会骂我”“考差了,就会被骂”“爸爸只知道耍手机,陪我的时间很少”等。

“我们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说出心里话,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重庆科学城富力南开小学有关负责人说。

收到这份打分表的家长也五味杂陈,“我讲题的时候很凶吗?可能是太急了,不自觉就提高了音量”“原来孩子不喜欢我和他开玩笑”“没想到在做父母一职上我刚刚及格”,不少家长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孩子的心声,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专家观点:

家长不要沉浸在“我是为你好”的教育情绪中



“孩子们给父母打的分数,折射出当下亲子关系的痛点和难点。”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王我说,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缺少倾听,沉浸在“我是为你好”的教育情绪中,缺少对孩子需求的关注。此外,一些家长存在过于看重分数,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等问题。
对此,王我提醒家长,孩子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萌发自我掌控意识,家长应该将孩子放在平等位置,听他们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多问问孩子的意见,而不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在学习上,不要太看重分数,分数绝不是评判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
此外,家长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要引导孩子做自己,并学会放手。
孩子的朋友圈为什么屏蔽了你?

“老欧,你女儿最近发的朋友圈有点不对劲哟,才读初一的娃怎么会说‘我的前途黯淡无光’这些话?”5月30日一大早,在某单位上班的欧徳飞接到朋友的友情提醒。

老欧立马打开女儿的朋友圈,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条“无情的”横线。“原来她把我屏蔽了。”老欧发现,女儿班上好些同学的朋友圈都屏蔽了父母。

为啥屏蔽父母?老欧的女儿小西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发的任何动态,都会引来父母的“连环发问”。比如她发个网络流行语,父母会追问是什么意思;发个玩游戏的朋友圈打卡,父母会说她沉迷游戏;爱好文学的她发点青春的感悟,又怕父母追问是不是陷入了早恋。

老欧的遭遇并非个案。市民袁女士的儿子上初一,她发现儿子会选择性地屏蔽她,“可能是我经常唠叨他打游戏,”袁女士不解地说,自己平时还是很尊重孩子隐私的,没想到孩子的朋友圈把她屏蔽了,多少有点难以理解。

专家观点:

家长不要过分“执着”,要等待、包容、忍耐、坚持



重庆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秘书长曾剑认为,被孩子屏蔽不意味着“不是好父母”,更不意味着“孩子不感恩父母”,这只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孩子在屏蔽父母时往往没有朝这些方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笨拙的爱’,是因为孩子担心父母看到内容后的情绪爆发。”
曾剑表示,当家长们发现孩子屏蔽了自己,首先要做的是充分接纳孩子的变化,“当孩子开始出现叛逆行为时,家长不要过分‘执着’,要等待、包容、忍耐、坚持。”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理性分析引导,“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意志,比如他想发展自己的某一个兴趣爱好,父母理解并尊重他的出发点,同时也要帮他分析,这么做会有什么利弊,客观理性地跟孩子做分析,但又不过分干涉,相信孩子也能听得进去,充分考虑父母的建议。”
第三,注意说话方式,不要唠叨。“大部分父母在碰到孩子叛逆期时,往往陷入一种如临大敌的焦虑中,希望通过不断讲道理让孩子回到听话、懂事、乖巧的模样。然而,父母的唠叨,此时孩子往往是听不进去的,说得越多,孩子的耳朵越闭得紧。”曾剑表示,家长要做的就是避免和孩子直接冲撞,学会宽容等待。
孩子为啥子沉溺于刷短视频?

“妈妈,SK!”近日,家住江北区的唐女士收到10岁女儿的信息,“什么是SK?”唐女士一头雾水地问女儿,经女儿解释,她才知道SK是生日快乐的意思。“妈妈你好落伍哦!”女儿嘲笑。

唐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嘴里经常会蹦出一些网络用语,一问才知道,这些词来自短视频,“当初给她买手机,是为了方便家校联系,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有时连刷2个小时都不停手。

与唐女士同样焦虑的,还有家住九龙坡的杨先生。有一次,他发现孩子凌晨1点多还在偷偷刷短视频,气得他把孩子的手机狠狠摔在地上,孩子还怼他:“那些拍短视频的网红,好多都不是重点大学毕业,但可以挣很多钱,我刷题学习有什么用?”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30名家长,约八成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其中,刷短视频的时间日益增多,特别是周末,有的长达五六个小时,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

家长们的担心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担心孩子会学坏;容易沉迷其中,影响学习。

对于父母的担心,沙坪坝区某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小陈有些委屈,“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很少陪伴他,刷短视频可以缓解孤独感。”两江新区一小学学生告诉记者,平时学业负担重,刷一些搞笑、娱乐类的短视频可以带来暂时的放松。而且,短视频里的一些“潮人潮语”是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如果听不懂会被排挤。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

专家观点:

被父母忽略的孩子才会去网络中寻找安慰



西南大学博士后、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健认为,孩子沉迷短视频,家长首先要自我对照,比如是不是经常唠叨、亲子陪伴少、家长上网多、对孩子不民主、缺乏尊重和自由、对孩子用网不管不问等。
“父母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特别重要,往往是被父母忽略的孩子才会去网络中寻找安慰。因此,建立双向、互动、平等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李健建议,对于已沉迷短视频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入优质的内容,包括阅读、运动、亲子游戏等让孩子看看,当孩子体验到优质的内容给他带来的快乐之后,会逐渐从沉迷于短视频中走出来。同时,短视频中也有一些知识类的内容,家长可以把相关内容作为亲子沟通的话题,和孩子一起讨论。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