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发布时间:2023-05-23 21:4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廖天元


有一年去峨眉山旅游,无意中被导游狠狠“坑”了一把。当然,这里所说的“坑”,不是被“宰”的意思。那天大约凌晨三点,我们就被导游叫起来上车,结果途中,司机说路被堵死。一群人在车里迷迷糊糊待了二十多分钟后,大巴依然纹丝不动。师傅说,下去步行吧。一问还要走多久,回应说半把个小时。车里大多是第一次去峨眉的人,一听用时不多,没觉得是多大个事,一伙人兴致勃勃,精神抖擞,欣然下车。


凌晨时分,天上星星点点,山涧凉风习习。一群人打打闹闹,开始还健步如飞,走着走着问题就来了。时间早过了半个小时,眼前还是一个弯连着一个弯。从月朗星稀到曙光初现,映入眼帘的始终是看不到尽头的路。问前面的人,还要多久,答曰快到了,但就是到不了。一晃三个多小时,我渐渐气喘吁吁,小腿酸疼,脚下无力。十岁的儿子早就疲惫不堪,磨蹭着不走。我开始拉着他,然后背着他,反复折腾,累得筋疲力尽,痛得龇牙咧嘴。


其实我还好,最终在晌午时分爬到金顶。但是儿子和他妈妈,在离金顶的十步之处,无论如何不愿再动。十步之遥,是我夸张的说法,记忆中,只要再爬过一趟石梯,就可以登顶看云海仙境。母子俩身着雨衣,站在一棵树下,温和而又坚定地拒绝了我的提议,让我自己去欣赏膜拜,反正他们是有心无力了。


很多年后,儿子成长为一个挺拔帅气的小伙,但旅游时只要是去爬山,他都坚决反对。那次经历,估计让他心有余悸。


当年我心里很不爽,总觉得这件事折射出的意义不好。教小学的父亲打小给我灌输的是贵在坚持,他的字典里绝对没有“半途而废”这四个字。父亲常在我面前念叨“行百里者半九十”,一步不走等于零。只差一小步,一小步啊,怎能如此轻易放弃呢?


我在山顶看得兴趣索然,想着他们的脆弱和懦弱,只觉得怒其不争,于是耿耿于怀。压根忘记,从凌晨到午间,他们其实已经拼尽了全力。


直到很多年后,遇见了苏轼。


苏轼也爬山,爬山后留下一段文字: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黄州惠州儋州,一个比一个位置靠“南”,一个比一个条件艰苦。想不到苏轼在如此逆境之下,依然豁达乐观。爬不上去又如何?放过自己,停下来就是——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有甚么歇不得处呢。山下可仰视,山腰可眺远,山顶可俯瞰。风景不一定只在远方和高处,每一个角度都有不同的景象,关键是足力疲乏、力不从心之时,此时再强求,只会憋坏自己。


憋和逼有很大不同:逼,是一个人有潜力但却懒散,逼一把就顺势而为马到成功;憋,是一个人已经殚精竭虑,黔驴技穷,再用外力就会出大问题。


有甚么歇不得处呢。我想,苏轼亭子还是要去的,彼岸也值得奔赴,只不过不是即刻马上。歇一歇不代表躺平和摆烂,更不是破罐子破摔。歇一歇喘口气,积蓄一下力量,顺便带着一颗淡泊安宁的心。


总觉得苏轼这篇短文受到了《陋室铭》的影响,要不然表达的主题怎会和刘禹锡的不谋而合呢?当年我教书时,非常欣赏刘禹锡随遇而安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那时,自己身居陋室,前途一片茫然,吃不到“鸡肉”,喝《陋室铭》这样的“鸡汤”,无疑也有极大的安慰作用。


对《陋室铭》创作的背景,有些有趣的记录。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之后,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毫不在意,挥笔写下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至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家三次,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请人刻上石碑,立于门前。


对刘禹锡而言,对有格局有梦想的人而言,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一箪食一瓢饮,足矣!


有一年搬家,无意间看到儿子写的一本日记,记录的竟然是去峨眉山的故事:“老爸去山顶了,我和妈妈在树下看雪,雪花飞过来,拍了拍我的头,说,孩子,你辛苦了!”


没看出儿子的失望之情,竟看到他歇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亏我还为他一直焦虑至今。但愿从此以后,岁月送给我苦难的同时,也赠予我更多的清醒与冷静。如果偶尔发飙,大不了吼一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