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幻灯信息

让达州成为“诗和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2-10-15 22:5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唐庆

蜿蜒曲折的栈道、青翠欲滴的绿树草坪。深秋时节,沿着达川区翠屏山临江公园上山栈道一路上行,沿途州河风光尽收眼底。站在观景平台举目远望,人文景观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交相辉映。

翠屏山临江公园的“七十二变”,正是达州生态环保向好的缩影。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生态四川”“美丽四川”作出了达州贡献。

城市的生态宜居程度与市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铺开达州生态发展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如何浓墨重彩答题?

十年来,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由19个增加到35个,建成292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域全覆盖。沿着时光的河流回溯,达州生态环境变化历历在目。

2015年以来,主城区优良天数率由78.4%上升到88.8%,提升了10.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由59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37.5微克每立方米,下降了36.4%。

十年来,全市建成国控土壤监测基础(风险)点位125个、114个省控土壤监测点位和市控土壤监测点位75个。

十年来,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10个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入驻窗口。

十年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累计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162件,适用实施配套办法案件399件,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达州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左岸四川,右岸重庆,一条碧绦蜿蜒而过,在暖阳下微波粼粼。铜钵河,经四川大竹观音镇流入重庆梁平七星镇,于川渝地界间曲折往复,是两地联系最为紧密、水系最为复杂的河流之一。由于多种原因,川入渝国考断面的牛角滩水质曾一度跌至劣V类。从“脏黑臭”到“碧清波”,铜钵河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我市久久为功打响的流域治理保卫战。

原来,铜钵河流域附近人口密集,种植养殖业发达,开设养殖场的不在少数。由于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土地消纳面积不足、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大量粪污被直接排入河流,严重影响铜钵河水质。

找准症结,就得对症下药。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净水行动”,在铜钵河流域按下了防污攻坚“加速键”。与此同时,为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市、县生态环境局组建工作组,联动重庆市梁平区,开展跨区域“双随机”执法监管,借助“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落实24小时监管,令铜钵河流域污染源及其责任主体无所遁形。十年来,全市持续深入推进州河、巴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铜钵河、明月江等重点小流域水质提升,纵深推进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铜钵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我市小流域治理工作得到省上领导肯定。

守住一江清水,护好生态屏障,是达州环保人的使命和担当。

一系列扎实的措施下,达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天更蓝。主城区优良天数率由78.4%上升到88.8%,提升了10.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由59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37.5微克每立方米,下降了36.4%。

控制碳排放强度。“十三五”期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3.2%,超省上下达我市“十三五”节能目标(17%)6.2个百分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9.69%,完成省上下达我市“十三五”降碳19.5%的目标任务。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开展“南北工业经济大走廊”建设,构建“一廊、两区、六园”的全市工业产业格局。年化解过剩产能159万吨。完成达钢、川环科技、渠江铸管、海螺水泥等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改造,减少温室气体等污染物排放。中石化普光分公司、东柳醪糟公司、达州海螺水泥公司成功创建为省级“绿色工厂”。

推动工业改造升级。国电华蓥山电厂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瓮福汽轮机节能改造项目和达优机械新型节能建材装备产业化项目等200余个技改扩能项目建成投产。淘汰水泥企业落后产能40万吨,砖瓦企业100家,达钢集团91平方米烧结机。

强化面源污染管控。采取“以用促禁”“疏堵结合”“种养循环”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90.47%,秸秆大面积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将主城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区由原来的54平方公里扩大到840平方公里,禁放区扩大15倍,覆盖20个乡镇(街道),烟花爆竹燃放大幅减少。

强化科技支撑投入。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空气微站、生物质焚烧视频监控、雷达扫描、城市颗粒物组份分析等项目,建成空气微站35个、生物质焚烧视频监控10个。

山更绿。实施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构建了“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城市生态格局。

水更清。全市共有地表水监测断面由19个增加到35个,消除了城市建成区4条黑臭水体,无Ⅴ类、劣Ⅴ类考核断面,全市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专项行动,完成了233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278个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022年上半年水质达标率99.5%。全市建成8个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7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292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达到约68.2万吨/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如今,山水在城中,人在山水中。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绿色,已然成为达州浓郁的底色。

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

添能蓄力 行政审批再提速

“我以为起码跑无数次才能办得好,没想到在政务大厅一窗就搞定了受理、办结。”达州市通川区磐石镇开加工厂的何建国日前办理排污许可证时感慨道。

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生态环境局将10个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入驻窗口,重新规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排污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等入驻窗口事项工作流程,实现“一窗受理、一窗办结”。结合生态环境系统垂直改革,授权60%的环评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效率,审批时限压缩60%,大大减少申报资料,取消前置审批条件,极大方便办事群众。

高质量完成环评审批工作是服务项目建设、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面对当前的形势,达州市生态环境局以“主动、快速、优质”为目标,全面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全市确定30个环保项目秘书,每天收集政府议定的政府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提供审批要件、程序等环评政策咨询和帮扶。建立对重大项目承诺实施受理、公示、审查“三同步”工作机制,同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由法定的60个、30个工作日承诺缩短为24个、12个工作日,重大项目在承诺时限基础上再压缩30%,环境影响登记表直接网上备案;建立市、县生态环境部门每个月到所属园区至少开展一次上门服务机制,现场研究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不仅如此,为持续完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体系,以“主动服务、担当服务、高效服务”担当作为,组织提前介入指导,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推动重大项目科学落地。会同发改、应急等主管部门,推动煤矿整改环评工作。协同水务部门,妥善处置小水电整改环评问题。制定《政府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环评服务三条措施》《稳增长七条措施》《服务重大项目环评管理十条措施》,采取“提前审批、容缺审批、限时审批”措施,创新“受理即公示、公示即审查”方式,解决项目堵点、难点、卡点问题,推动解决小微企业和基层审批部门实际困难。十年来,全市共审批环评文件4839份,有力助推达钢搬迁、中顺洁柔造纸、土溪口水库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优化执法方式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呵护碧水蓝天净土,需要压实政府责任、挖掘市场潜力,更需要法治护航。

立法修规,刻画生态的方圆。纵观达州市十年环保执法工作,达州用一招一式、一点一滴,不断将达州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每年制定专项执法检查计划,重点围绕消耗臭氧层物质、在线监测监控、排污许可管理、重点流域乡镇(园区)污水处理厂、砖瓦行业、危废管理、矿山矿企等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深化部门联合区域联动。主动与公检法司共建交流平台、共谋衔接机制,对涉嫌生态环境刑事犯罪案件移送情形、程序、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七项衔接机制。为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职能,每年主动会同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采砂采矿、畜禽养殖、建筑工地、餐饮油烟等联合执法行动。此外,川渝联动不断深化。从2020年开始,聚焦达渝相邻的铜钵河、新盛河、任河等出入境河流断面,每年与重庆市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垫江县等毗邻区县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形成川渝两地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达州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处罚的决心有多大?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近十年来,我市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累计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162件,适用实施配套办法案件399件,其中按日计罚7件,查封扣押案件202件,限产停产案件125件,移送拘留案件64件,移送刑事案件1件,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我市执法效能也不断提升。

精准治污不断加强。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要手段,“海陆空”“天地人”的模式,推动执法方式向科技执法、精准化监管转变。充分运用现代遥感、大数据等一些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辅以视频监控、用电监控、无人机、卫星遥感、走航车等现代化执法装备,能较为精准识别问题和线索,大大提高了对恶意排污行为的发现能力,初步构建了“空地”一体化的问题发现机制。

科学治污不断加强。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了可实现市、县两级同时巡查,分区分类管控的在线监测、用电监控、视频监控3个管理平台,除自动报警功能外,其中视频监控还具备水体、烟气颜色对比、人员入侵自动报警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9家重点排污单位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并联网纳入平台监控。全市新增配备执法车辆10台、无人机7台,近两年来全市培养无人机操作手28人,且全部取得民航总局颁发的无人机驾驶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十四五”,达州生态环保工作又将走向何处?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科技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生态空间管控,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强化流域、区域、行业、园区、企业5个层面风险管控,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环境安全;突出事前控制,严把环境准入关;突出事中监督,严把环境监管关;突出事后问责,严把执法惩处关,举全市之力打好攻坚战,力争到“十四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切实增强,全面建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达州。

□文/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邱霞 刘欢 图/李春学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