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2 18:45
明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在达州举行,本次“丰收节”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宗旨,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庆祝活动。
达州高新区作为达州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农业与工业在这里和谐共生、共促发展。今年,达州高新区围绕全年粮食播面8.63万亩,粮食产量3.5万吨以上的目标任务,以更高的政治站位看“三农”、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抓“三农”,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推进,“三农”工作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抓牢“米袋子”
近日,达州高新区石板街道梯岩村,达州市老磨坊食品有限公司的货车载满大豆,正缓缓驶出村子。今年,梯岩村通过复垦撂荒地,种植大豆120亩。为了确保大豆种得出来、卖得出去,村里已提前对接好收购企业,敲定了购销意向。
“去年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乱石荒地,没想到现在已经丰收了一季大豆。”梯岩村7组村民李大元说。
如今石板街道绿油油的大豆田,让昔日的撂荒地再次焕发活力,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希望田。除大豆以外,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也在撂荒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距离石板街道不远的金垭镇,成片的水稻已颗粒归仓。盛夏八月,走进金垭镇火炭岩村,阵阵稻香扑面而来,金黄的稻田,饱满的稻谷,微风拂来,泛起层层金黄稻浪。据了解,今年金垭镇利用集中整治的2100余亩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其中有700余亩用于水稻扩种,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
近日,斌郎街道龙坪村的村民将成堆的玉米分装打包,等待世纪隆超市的运输车辆。今年,龙坪村300亩撂荒地种植的玉米喜获丰收,此次玉米收获为该复垦撂荒地的首次收获,产量达到16万余公斤。
“这批玉米运送完毕后,我们这批玉米就全部销售结束了,从今年开始,我们与世纪隆超市达成合作协议,所有玉米将以市场价格集中收购,预计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龙坪村党总支书记黄秋枫说。
“抓牢群众‘米袋子’,达州高新区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推行撂荒地流转,统一组织耕种、代耕代种等方式,全面开展撂荒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让8000余亩撂荒地发挥效益。”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数字经济局局长潘俊臣说。
守好“菜篮子”
蔬菜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牵动着民生大问题。如何种好蔬菜、卖好蔬菜、保持蔬菜产业长期健康发展,与如何推进蔬菜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
清晨,在达州高新区河市镇昌红村蔬菜基地,到处一派忙碌景象,数十名装卸工人与村民配合,将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打包装车,这批蔬菜将进入达州中心城区各个果蔬批发市场和超市。
昌红村是达州市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为充分发挥距离优势,打造中心城区“菜篮子”,河市镇通过引进企业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与主城区多家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签订了长期订购合同,采取现场收购、定时定期结算的销售模式。
借力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大数据优势,河市镇还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增加耕地亩产收益,让非基本农田和非高标准农田普遍从千元产值进入万元产值。目前,昌红村蔬菜生产基地年产值已达1700万元。
“现在,我们种植的蔬菜品种非常丰富,这多亏政府打通了销售渠道,不管种多少都能卖出去,现在我们家一年蔬菜种植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0万元。”种菜20余年的种植大户罗泽树说。
在畅通蔬菜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昌红村蔬菜生产基地正逐步提升蔬菜品质,打造高品质蔬菜培育基地。
在蔬菜基地农田旁,4个智能化温控大棚依次排开,里面是各类蔬菜幼苗。据了解,这些温控大棚共投资约200万元,由村集体出资,不管寒冬还是酷暑,都能有效控制棚内温度,蔬菜幼苗在此度过幼苗期后,再移栽到菜地,这样的蔬菜将拥有更高的品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蔬菜种植产业,打造中心城区高标准‘菜篮子’基地,同时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逐步走向特色化、优质化、精细化、多样化、便捷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河市镇副镇长程钢说。
装满“钱袋子”
林上绿波泛起,林下药材遍地。昔日杂草丛生的林下空间,如今成为了“致富地”,在达州高新区河市镇,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正在逐步成型。
森林拥有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在林下发展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不仅不会破坏森林生态,森林植被还可以为中药材种苗遮阳保湿,而河市镇丰富的森林资源,则为发展中药材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林地下面的种植环境好,生长出来的药材也相当于仿野生种植,种出来的中药材品质优良,不愁销路。同时,这种‘还原野生栽培’的种植方式既不占用农田,也不砍伐树木植被,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金山银山。”程钢说。
今年,达州高新区利用天然林下空地和天然林的荫蔽条件,在园区发展了中药材、大豆、榨菜、食用菌等多种林下种植项目,为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发展、可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
苎麻是金垭镇的特色农业,也是重要的致富产业。今年,金垭镇通过政策扶持、科研院所对接、推广村集体发展苎麻产业、“订单农业”“智慧收购”模式,新发展苎麻1400亩。目前,全镇苎麻栽植总面积达6000亩以上,预计全年苎麻总产值可达1500万元以上。
如今,苎麻这一缕“致富草”,正带领金垭镇的千家万户,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为打通销路,让村民放心大胆种,金垭镇重点推广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基地”模式发展苎麻产业,大力推行“订单农业+智慧收购”体系,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苎麻生产经营,推动苎麻“耕、种、收、加、销”一体化,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80万元以上。
达州高新区水利资源丰富,园区有多条河流,这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达州高新区斌郎街道因地制宜,利用便利的水利条件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牛蛙、小龙虾的发展兴起,给当地百姓找到了致富新门路。
走进龙坪村6组的达州市山水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牛蛙养殖基地,池塘里的牛蛙密密麻麻,已经到了集中上市的季节。据基地负责人黎升均介绍,该基地采取订单模式生产经营,目前已为市场提供牛蛙140万斤,按照每斤7元的批发价计算,预计销售额将达980万元。
牛蛙长势喜人,龙虾又逢丰收。在斌郎街道郑家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村民郑国生正在捞前一天晚上放在池塘中的捕虾笼。“我们这里山好水好,养出的小龙虾个头大、肉质鲜嫩,品质有保障,一上市便销售火爆。”郑国生介绍说。
畅销的小龙虾,不仅给村民带来“高收入”,更让郑家村迈上了小康路。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稻田+小龙虾”循环养殖,以点带面,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今年,郑家村小龙虾养殖收入预计可达30余万元,村民可享受50%的利润分红。
特色养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近年来,达州高新区借助自然资源优势,以“短平快”产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重点培育、扶持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养殖为主体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文/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灿然 图/何龙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