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颗粒归仓喜丰收 冲刺粮食总产量全省“十连冠”

发布时间:2022-09-20 15:5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李杏
丰收景象(唐朝祥 摄)

近日,位于达州大巴山腹心地带,平均海拔1000米的万源市,正值当地秋粮收获时节,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场景。农民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开动机器,挥舞镰刀,加快水稻、大豆、玉米等秋粮抢收进度,让每一粒粮食颗粒归仓。


而海拔较低,素有“川东小天府、巴山米粮仓”的开江县早在初秋时节,已完成水稻开镰收割工作,今年开江县收获水稻种植面积达26.88万亩,亩产量在525公斤以上的喜人成绩。


在丰收时节,这样的喜人成绩,达州各地都在上演。党的十八大以来,素有“川东粮仓”之称的达州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九年保持在三十亿公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今年1月,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又传来好消息。去年,达州粮食总产量达到324.2万吨,比上年增加4.86万吨,再次名列全省第一。


拥有“产粮大市”“农业大市”“川东粮仓”等标签的达州市,今年继续锚定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持续擦亮粮食总量“全省第一”金字招牌两大目标,不断做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战略,聚焦保障粮食生产总量、质量和效益三大目标,坚持粮食优先发展,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正朝确保全年粮食播面848万亩、总产325万吨,咬定产粮全省“十连冠”的荣耀不断迈进。

丰收的喜悦 (胡小倩 摄)

藏粮于地 夯实丰收之基


金秋时节,行走在达川区田间地头,秋风徐徐送爽。虽已完成今年水稻收割归仓工作,但位于达川区赵固镇兴隆村的赵氏家庭农场仍是一派忙碌场景。


“在政府各项政策的帮扶下,通过流转土地等措施,目前农场面积已扩展至1000余亩。”提起今年的播种面积,赵氏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华龙指向眼前的土地,眼里满是自信,“目前的粮食产量不仅达到了预期,甚至超出了不少。接下来我们准备继续大干一场,抓紧再生稻、再生高粱、秋马铃薯等农作物生产。”


像赵华龙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复垦种粮的大户,在达州市不在少数。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流转土地、做大产业,带动粮食增产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致富周边群众。


“我们通过多种举措,确保撂荒地整治取得成效,让粮藏于地,才能夯实丰收之基。”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明告诉记者,该区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撂荒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基数摸排情况,采取分类整治的办法,及时将撂荒耕地整治任务分解下达到20个乡镇,并制发《达州市达川区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确定了撂荒地整治奖补政策,其中对集中连片整治10亩以上撂荒地种植粮食的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田300元/亩、地50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有力确保了农村耕地应种尽种、满栽满插。


据了解,达州市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相继出台了整治撂荒耕地稳定粮食生产硬措施,印发了《关于抓好2022年粮食生产和大豆扩种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整治撂荒耕地10万亩,腾退低效经济作物1.5万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高标准目标。


达州市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撂荒地整治工作,达州市明确市、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共安排财政资金2.5亿元用于治理撂荒地,鼓励各类主体共治,集体组织主动参与,多措并举助力整治。2022年,全域采取高位推动保耕、盘活主体共耕、引导村集体统耕、配套服务助耕、严格考核督耕“五耕共治”模式,累计整治撂荒耕地28.9万亩,腾退低效经济作物1.53万亩。采取财政挤、债券补双向发力,发行债券6.88亿元,实现亩均投入3082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万亩。

又是一个丰收年 (袁治培 摄)


藏粮于技 打破增产之限


广袤田畴间,农民种地挑上“金扁担”。


从稻谷收割到脱粒装车,一人一车即可搞定,让家庭农场的种植大户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由人工播种到施肥除草,只需手指一动,让不少农户尝到耕种的便捷……9月的达州大地,遍地金黄,丰收的喜悦荡漾在田间地头。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丰收的背后,是达州让“藏粮于技”加速成为现实的真实写照。


位于达州市大竹县的东柳醪糟生产加工基地,一排排机器正在有序运转,新鲜的水稻经过脱壳、清洗、蒸煮等流程,被装进一个个包装精美的玻璃罐里,不久后将从大竹发往世界各地。


大竹享有“中国糯稻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美誉,这得益于良好的糯米品质,也得益于大竹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


“现除发展集中连片优质糯稻基地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5万亩,还辐射带动全县糯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67亿元以上。”大竹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大竹县通过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成功建成四川省三星级糯稻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大竹县正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科学规划出了四川大竹-重庆垫江-重庆梁平40万亩糯稻融合产业示范带,为糯稻产业融合进一二三产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段时间,我市迎来马铃薯收挖季节。据统计,全市有10余份新品系达到4000公斤/亩以上,最高亩产在505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218公斤,最高马铃薯单株达3.25公斤,商品薯率均达80%以上。此外,选育出11个增产极显著彩色马铃薯新品系,平均产量达3425公斤/亩。这是市农科院育种专家通过多年优化育种方向、严格把控选育标准和扎实育种技术所取得的一大突破。

喜获丰收(刘世光 摄)


“目前,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探索技术在种粮大户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已被广泛推广应用,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宁孝勇告诉记者,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而种粮大户用工多、用工难、劳动成本高的难题,他们积极探索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目前,达州已成为该技术在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市,实现直接把种子通过人工撒播或机械播种到田里,不需要通过育苗、移栽环节,绿色高效,大大节省了用工和种粮成本。


藏粮于技,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8月10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达州市人民政府、宣汉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围绕达州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等,重点从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技术攻关、粮食学科建设和优化布局、粮食高能级种业实验平台建设、粮食科技成果示范转化、粮食安全科技保驾护航等五大方面开展合作,奋力提高达州粮食单产,推动达州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持续擦亮达州产粮大市“金字招牌”。


据了解,去年达州市通过引进中国科学院专家建立工作站,开展水稻制种和再生稻推广集中攻坚,开展优新品种示范展示,全市范围内推广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204.4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76%。通过一体推广免耕、直播、绿色防控等绿色节本高效技术,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直播面积达到155.8万亩,创建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区40个、面积71.6万亩,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个、面积31.75万亩。通过重点支持粮油园区建设,建成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园区9个、县级园区10个,核心区面积达到35.5万亩,辐射带动建成15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达州市粮食作物单产382.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2020年增加2.7公斤,增长0.71%。

高粱飘香

藏粮于民 激发内生动力


眼下,玉米和大豆的收获季刚过,开江县回龙镇尖峰寨村村民龚见才看着今年的收获,他开始盘算起明年的打算,“玉米套大豆我种了309亩,去年玉米400多公斤一亩,今年根据长势和玉米的个头,有500多公斤一亩,明年我准备再多种一些。”


在回龙镇,像龚见才一样喜获丰收的村民还有很多。“原先传统农业见效慢、收益低,村里的不少农民都出去打工了。现在不一样了,在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下,在家种粮食收益不低,还能照看家人,生活越来越幸福。”龚见才告诉记者,种植粮食不仅有专家帮助他们解决专业难题,而且还能拿到补贴,现在很多人都愿意留在家里。


面对无人种粮这一困局,达州市不断强化粮食生产保障,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强农惠农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加快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目前已经安排粮食生产、大豆生产、撂荒地治理先进单位(主体)奖补资金1.7亿元,落实到位强农惠农补贴资金7.57亿元。


同时,达州市通加快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现已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635余个,新增粮油新型经营主体1023余家,培育30亩以上种粮大户1495余户、家庭衣场32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5余家、龙头企业14家,规模经营面积达35万余亩,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296.7万余亩次。


达州市农村农业局通报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下达晚秋粮食任务160万亩,其中再生稻有收面积40万亩、秋马铃薯85万亩、秋红苕15万亩、秋玉米5万亩、秋大豆5万亩、秋杂粮10万亩,确保全年粮食播面848万亩、总产325万吨以上,力争夺得粮食总产量全省“十连冠”。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邵明 刘欢 邱霞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