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撵旱魃和耍黄荆龙

发布时间:2022-08-31 18:3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杨蕙菱

今年夏天进入小暑季节,川渝地区的高温天气硬是热浪滚滚,一浪高过一浪。人们都躲在家里,靠空调来降温,以此度过这罕见的极端高温天,迫切期待能早点下场大雨或透雨,缓解或解除一下严重的旱情。人们对雨的殷切盼望,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儿时所闻所见的旧时民众撵旱魃、耍黄荆龙求雨的民俗活动。

撵旱魃,是儿时老家对面工商联茶馆喝茶的年长者摆过的龙门阵,耍黄荆龙在渠县三汇镇周边地区又称为耍水把龙,儿时曾在农村亲眼看见过,两者皆是天干久旱无雨时,民众设坛求雨中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

据一些年长者介绍,民国时期四川省内大凡地方场镇,发生刀兵、匪患、水火、灾荒、瘟疫、凶杀等民众认为非人力不可抗拒和克服的天灾人祸,就会有地方绅士出面承头想方设法来向社会各界人士募集资金,聘请戏班子来演出《搬目莲》和《搬东窗》这两个大型的神鬼戏,因两个戏往往交叉穿插演出,被民众称为是演《花目莲》戏。以当年民众朴实无华的情感,加之愚昧落后的陈旧观念认为,演了这两本戏,一是可娱神感动神灵;二是可制鬼、收鬼、降妖除魔,三是民众通过看戏可得到精神上的籍慰。

三汇古镇因火灾和洪灾频繁,旱灾、匪患等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从晚清至民国时期,三汇镇商会、禹王宫等商业会馆成立有清醮会负责此类活动的具体事宜。在筹备演出《花目莲》时,需在镇上的主要街口如关岳庙前,聘请能工巧匠用楠竹和木材木板来搭建近一丈高,长约二丈,宽约一丈有余的临时戏台,供戏班子演出使用。

何为旱魃?对旱魃历来有二种说法,一是《幼学琼林》中载:干旱之鬼为“旱魃”。民间相传,旱魃,南方有人,两尺宽、两尺长,眼长头上,行步如风,老天见之,生怒不雨,为民间驱之。二是《左传》中载:臧文仲焚巫尩云:“巫尩何为,天欲杀之”。民间传说,“巫尩鼻长头上,天降甘霖,皆为巫尩吸之,凡出现此怪者,天必不雨,民怨沸腾,举火逐之,焚之,群起捣之”。

旧时在民间对旱魃有捉和撵之分。首先来说说捉旱魃,捉旱魃源于在旧中国封建迷信色彩最浓厚,影响力最大被称为中国巫(鬼)文化活化石的两部大型川剧《搬目莲》和《搬东窗》。其中《搬东窗》戏里的《放五猖》《捉旱魃、韩林》《审判旱魃、韩林》三本(章节)戏中均涉及旱魃,也是每逢天干久旱年间演《花目莲》戏时必演的三个章节。其剧情大意是轩辕氏(黄帝)帐下的葛山刚元帅有五个奇形怪状的儿子,名为喜、马、那、雅、撤,随父征战蚩尤立下奇功,班师回朝被轩辕氏(黄帝)下诏封为五猖。有一天,葛山刚元帅升帐,有地方民间官急报,旱魃祸害民间,久旱无雨田畴龟裂,田地则无可产之粮,饥民已无可餐之食,干渇却无可饮之泉……葛山刚元帅闻讯大怒,传令放五猖捉拿旱魃问罪。五猖遵命带领小卒持刺瓜锤、铁链子去捉旱魃。将旱魃捉拿时,扮演旱魃者速从怀中取出火帕(红布帕,下同)一根包在头上,用锅烟墨抹在脸上,即被五猖戴上铁链时押至戏台归案听候审理。稍后,城隍坐堂于公案,土地侧立,审判旱魃。先是城隍训斥旱魃为害民间百姓的罪恶,随即令之:叉下去大板责打,又令带下去锁押示众,由阴掌教拿出纸扎的旱魃作替身,送进戏台下面粗竹席围成的囚笼,上枷刑。纸扎的旱魃,蓝靛脸,鼻孔朝天,穿短打衣裤。待这场戏演完时,将纸扎的旱魃替身焚烧于僻静的荒郊野外。

说罢捉旱魃,再来说撵旱魃。因演《花目莲》戏需募集资金额度较大,耗时费财。农村偏远地区的民众因无力承担聘请戏班子的经费,或是场地受限等诸多原故,故广大农村地区不流行捉旱魃。但天干久旱时,民众求雨心切,便想出变通的方法来驱逐旱魃出境,以达到求雨的目的,在民间被称为撵旱魃。届时由一青年男人穿上短打的红色衣裤,头包一根火帕或戴一顶破烂不堪的烂草帽,手拿一把烂扇子,脸上抹上锅烟墨,来扮演化装成丑陋不堪鬼怪模样的旱魃,民众手持棍棍棒棒,围住旱魃,旱魃夺路而逃,被民众向着有河或有河沟的方向撵去,民众和围观看闹热的老人和小孩则不停大声呐喊:撵旱魃、撵旱魃、撵走旱魃把雨下。旱魃边跑边手舞足蹈地做些稀奇古怪的动作,民众齐心合力地追撵,直到把旱魃撵下河或撵到河沟掉进水中。见旱魃掉入水中,民众们双手合什,乞求苍天快快下雨,口中反复念道:天老爷,快下雨,二天请您吃白米;天老爷,下大雨,我请您,吃白米。

耍黄荆龙:同样是因天干久旱无雨时,三汇古镇的清醮会出面组织民间艺人以竹条编织成龙头、龙身、龙尾,民众割来黄荆树条,在龙头、龙身、龙尾上插满黄荆条,或在背篼插上黄荆树条作龙头,在竹编鸳篼插上黄荆树条作龙身和龙尾,连接成黄荆龙,用木棍横穿插在龙头、龙身、龙尾上,由二人或多人赤着上身,穿着短裤,舞动龙头、龙身或龙尾,沿街戏耍来求雨,沿途众多商家和街坊四邻用木桶、瓦盆等盛水工具盛满水拿到门口,拿起木瓢舀水不停地向黄荆龙泼去。依民间传说,水泼得越多则雨就下得越大,民众盼望天降甘露心切,使劲舀水泼向舞动的黄荆龙,期待天老爷快点下场透雨来解除旱情,拯救黎民百姓。

秦隧隆老师在和我交流这个话题时,特别强调说,民国时期三汇古镇,在天干久旱求雨时,依当年民间习俗,先是组织民众耍黄荆龙,待耍黄荆龙活动结束后,随即再组织民众撵旱魃,两者不可缺一。

笔者儿时曾在汇西乡肖家寨坎下的五金二队见过一次耍黄荆龙,几个青壮年男人,头戴用树叶编织的帽子,打个光巴胴,穿条短裤儿,手拿木棍举着黄荆龙,在围观者的前呼后拥下,逐一走到每一个民居院落,在院坝里不停的舞动黄荆龙,而民众则用木瓢舀水不停地向黄荆龙泼去。因耍黄荆龙求雨时,民众用瓢舀水泼向黄荆龙,舞龙者被水淋得全身湿透,还在不停地舞动黄荆龙,以虔诚之心来求雨,故被民众称为耍水把龙。

1986年版《三汇镇志》在社会风土习俗篇第三章第一节陋习中,曾对撵旱魃和耍黄荆龙有如下记载“从清王朝到民国时期,三汇禹王宫,观音阁设有清醮会,筹有基金,选有会首”。凡遭遇大火灾,会首出面募化打清醮的功果钱,请僧或道念黄经,祈祷天地神明,火神菩萨(火德真君),大发慈悲,免除火灾。凡遭遇旱灾,地方即打清醮求雨,望上天大降滂沱大雨拯救人民,一面禁止屠宰,提倡素食,下雨后才能吃荤。旱灾:世代相传为旱魃为虐,便以青年化装成旱魃鬼怪模样,驱逐出境,叫撵旱魃。又提倡以砍鲜黄荆扎龙(名黄荆龙),二人戏耍,大家向黄荆龙泼水,祈求上天下雨……。

解放后,党和政府号召人民群众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破除陈规陋习,加上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人民群众认识到天旱、下雨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各地大兴各种水利设施建设,利用科学技术,适时展开人工降雨来防旱、抗旱,尽力减少旱灾给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撵旱魃和耍黄荆龙之类的求雨民俗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秦隧隆、鄢国灿、李建先生为本文提供了宝贵历史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