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十年踔厉奋发路 竹乡大地万象新

发布时间:2022-08-22 15:5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李杏

岁序更迭,华章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竹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深入推进“1245”总体部署,全县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活力加速释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这十年,“高质量”是大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主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大关”,达421.2亿元,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第36位;大竹经开区创建成省级经开区,川渝合作示范园区跻身全省100个重大项目,全省唯一县级体育产业园落户大竹;川环科技A股成功上市,维奇光电反射式偏振光薄膜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大竹白茶”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大竹香椿”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粮油糯稻现代农业园区从省三星级跃升为五星级园区,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全国首批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十年来,在广袤的竹乡大地上,政治、经济、民生、法治等各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当下的大竹县,正以投鞭断流的气势、昂扬向上的激情、意气风发的姿态,全面提振精气神,全力跑出“加速度”,“拼”出发展新气象,奋力谱写建设繁荣美丽活力大竹的崭新篇章。

鸟瞰竹城

融入“双城圈”

 跻身川渝合作大格局


时值盛夏,骄阳似火。位于大竹经开区内的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A区二期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仍是一片繁忙景象。

大竹县是达州面向重庆的“南大门”。近年来,大竹县坚持把“融入成渝、配套重庆”作为主攻方向,在深度融入重庆发展、打造川渝合作桥头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抢抓发展机遇,2017年,达州市政府与重庆市渝北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借助OPPO公司在重庆建立西南制造中心的有利契机,在大竹规划建设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并与大竹经开区“两区合一”,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

自2018年以来,大竹与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万州区等地多次互访共商,在多个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共识。

2020年,大竹、垫江等“四县三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纳入川渝合作10个重大平台;2021年5月,大竹县与成都市成华区签订合作协议,在飞地经济、招商引资、农产品展销、文化旅游、社区发展治理、人才流动互动六个方面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总部经济”区域合作新模式,聚力打造资源共用、合作共促、成果共享的创新平台。

今年5月8日,大竹县与成华区举行大竹(成都)总部经济产业园合作共建签约及揭牌仪式,两地将深化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数字通信、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领域的合作,互促两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按照协议,双方将共建大竹(成都)总部经济产业园,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携手打造区域合作的“新样板”。

截至目前,大竹经开区已与重庆鱼复工业园区、重庆渝北区创新经济走廊签订框架协议,正在与成都成华区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洽谈合作事宜,初步达成“六同”合作共识,即:招商同推进、产业同发展、园区同建设、财税同分享、人才同培养、经济同发展。

作为重庆市和达州市开放合作前沿,大竹县委对“1256”战略与时俱进地进行丰富和完善。今年2月召开的大竹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勇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排头兵。

大竹县正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聚焦大交通、大平台、大招商,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川东北渝东北开放合作新高地。

践行“两山论”

迈出绿色发展新步伐

“绿色是明月山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明月山最显著的优势。”在7月22日举办的“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明月山”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上,大竹县委书记李志超作了主题为《共建绿色廊道打造生态样板》的演讲。他提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序开发明月山资源,拓展绿色空间,优化绿色环境,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打造区域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作为传统的产煤大县,迈步绿色发展之路,大竹县经历了转型升级的阵痛。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则为大竹县消除“转型阵痛”提供了方案和“良方”。

近年来,大竹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推进煤矿分类处置,摆脱对资源型经济的依赖,从明月山“绿色基因”中汲取养分,加速推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使其成为践行“两山论”的样板地。

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支持大竹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装备制造、苎麻新材料产业,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为大竹县做大做强支撑产业指明方向。

按照大竹县打造“两个新高地”的发展定位,依托省级大竹经开区和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大竹县全面承接东部沿海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做好“配套文章”、发展“配角经济”,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大数据、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聚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区和千亿产业集群。

华为智慧城市、OPPO供应链企业、天宝锦湖等产业项目落户建设,手机7大体系中有5大体系实现产业招商,智能装备制造、苎麻新材料集聚壮大……如今,大竹县的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占全市总量的20%。

作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县域数据中心的城市,数字经济正成为大竹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竹县先后荣获“四川省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数字中国·西部县(市)级区域数字化‘改革+转型’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并成功跻身全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

与此同时,大竹县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依托明月山秀美风光、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培育精品民宿、森林康养、绿色农业等生态产业;综合开发风光资源,布局建设集中式风光发电项目;谋划推进碳汇项目,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与梁平区、开江县、达川区共同打造“良田示范区”,建设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农副产品保供基地;充分挖掘文旅资源,联合打造全国知名的明月山“文体旅”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大竹·渠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运,新增城乡污水管网33公里,4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行,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1座;牛角滩人工湿地、观音镇污水处理厂二期完成主体工程;空气质量达标率达89%;主要河流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土壤环境总体平稳,森林覆盖率达42.1%、绿化覆盖率达44.4%……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环保基础设施有效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扎实推进,“绿色”正逐步成为竹乡发展的鲜明底色。

大竹县现代粮油产业园区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伟 摄)

共筑“乡村梦”

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

坐拥“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等美誉,大竹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却面临着发展同质化、经营方式粗放、盈利能力不强的困局。

如何振兴农业农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这是大竹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安吉的竹林土壤让我想到老家团坝,这里的百姓能靠白茶过上幸福生活,我想,或许大竹老家的父老乡亲也可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009年,在浙江经商务工的退伍军人廖红军将2000株安吉白茶树苗种在了大竹县团坝镇的高山上。试种后,廖红军发现茶树不仅发芽早,而且茶叶品质更佳,更加坚定了他返乡创业的决心。

2011年,大竹县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白茶产业;2020年,大竹白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11月,大竹白茶完成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注册。

如今,大竹县有13个乡镇15个村种植白茶共8万余亩,其中,盛产面积5万亩;成立茶叶种植专合社25个、茶叶公司13家,新建或改建加工厂房11个,干茶总产量700余吨,总产值超20亿元。

十余年间,白茶成功从“他乡客”变为继苎麻、香椿、竹、糯稻之后的又一农业特色产业,共同构成竹乡“五大名片”。名片的背后,是廖红军等产业带头人致力家乡发展的坚定步伐,更是大竹县委、县政府“粮油生产足温饱,特色农业促增收”一条理念的多年坚持。

2017年,为践行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大竹县提出了建成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优惠政策。

“从政策引导、资金撬动、政府服务三个层次积极引导和推动工商资本返乡、高端人才返乡。”出台优惠政策、整合项目资金、提供优质服务……大竹县用实际行动为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最生动的注解。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大竹县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新识别监测对象189户、541人,全县无一人“漏测”“失帮”,顺利通过省对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

大竹县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246名、高素质农民486名,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持续加强。整村推进51个行政村“厕所革命”,持续完善农村“六网”基础设施,荣获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先进县。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市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10个,庙坝寨峰村成功创建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21年,大竹县粮食播面达169万亩、产量61.8万吨以上,年出栏生猪75.8万头;成功承办全省种子质量认证试点示范现场会。大竹县还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首批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县、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等多项称号。

迈步新征程,大竹县将坚持“重执行、创一流”工作取向,保持定力不动摇,意气风发向前进,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勇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排头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12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25亿元

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89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57亿元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5亿元

民营经济增加值128.8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4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90元

城市建成区25平方公里、25万人

“八大社会救助制度”帮扶23.9万人次

连续12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

2021年: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大关”,达421.2亿元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69亿元,增长16.2%

工业总产值39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8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187.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6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04元、22256元

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至3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0.3万人

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9.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2.1%

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第36位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芮铭 特约记者 程一凡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