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小李子”带动一方大发展

——宣汉县大力发展脆李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7-19 15:2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一筐筐李子铺满农家院落,一张张果农脸庞挂满笑意……又是一年脆李丰收季,驱车前往宣汉县庙安镇八庙村万亩脆李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远远望去,满山坡的李树枝头挂满了果实,青翠欲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陆续送到集中收购点出售。

“今天,我村订单销售达5万余斤,可收入10万余元。”八庙村党总支部书记姚文太乐呵呵地说,“小小水果让庙安镇美成‘网红’,这次收购的青脆李将销到浙江省,来订货的客商更是络绎不绝。”

宣汉县毛坝镇天坪村脆李产业基地

近年来,宣汉县紧紧抓住产业振兴“牛鼻子”,从壮大基地规模、强化技术力量、增强品牌意识、多元经营主体、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增产增收7个方面着重抓脆李产业发展。脆李产业已实现产量5万吨、产值约2.5亿元,小小水果成了宣汉县助农增收的致富果。

探索“新模式”

带动产业大发展

“我家种了脆李15亩,挂果的李子树预计能产脆李2万余斤。”在庙安镇洞子村集中收购现场,村民张光周一谈起今年的脆李收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正在旁边帮忙称重的洞子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张光辉表示,村里像张光周这样的种植能手还有很多。种植能手示范带动542户1757人种植脆李1250亩,点燃了村民的致富梦。

庙安镇党委副书记冉隆力介绍,该镇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能人带动、核心示范、全民参与等方式,建立万亩脆李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加强脆李新品种改良,持续扩大脆李产业发展规模,促进庙安镇跨越发展。

目前,庙安镇发展脆李2万余亩,其中青脆李8287亩、脆红李12251亩,可实现人均增收1.3万元。

距离庙安镇80多公里外的毛坝镇天坪村,同样在积极探索用新模式大力发展脆李产业。

天坪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土地租赁、参与管理、带动种植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振兴一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蹚出一条脆李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宣汉县庙安镇八庙村出售脆李的场景

近年来,宣汉县不断探索脆李产业发展新模式,培育名、特、优、新品种,发展壮大脆李产业,助力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条,确保果农增收。

如今,宣汉县已经拥有“宣汉脆李”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宣品天下”公共区域品牌以及“庙安水果”“胜登脆李”“勤巴脆李”“巴山心田”等注册商标,还研发了“宣汉脆李果酒”“宣汉脆李果醋”等系列产品,产业链条得以延伸。

目前,宣汉县种植脆李面积达9.8万亩,投产面积达6.5万亩,基本建成庙安、南坝、毛坝片区3个万亩示范区以及庙安镇八庙村、南坝镇圣墩村、毛坝镇天坪村、塔河镇大店村等28个千亩示范基地,形成“庙安—天宝、毛坝—红峰、南坝—茶河、巴山大峡谷片区"4个宣汉脆李核心示范区。

增添“新底色”

带动乡村大变化

走进宣汉县毛坝镇天坪村,只见一棵棵随风摇曳的李子树,每片绿叶都闪耀着醉人的绿意,既增添了生态“新底色”,又提升了乡村“颜值”。

天坪村党总支部书记王同军回忆,天坪村地处大巴山腹地,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80%的土地撂荒。改变,是从2015年引进佳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

喜获丰收

“以4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撂荒地,并开荒种植青脆李。”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怀安说,2016年,在佳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逐步扩大青脆李种植面积,辐射带动天坪、大堰滩、大水凼三个村发展脆李产业约1万亩。从此,该村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一幅“有景可看、有活儿可干、有钱可赚”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远离喧嚣,回归自然,让人流连忘返啊!”在宣汉工作5年的市民张丽,一脸兴奋,“我把天坪村的美景,通过微信发到朋友圈,引来一长串的赞叹。”

“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溪水、明媚的阳光加上绿色的果树林……”如今,越来越多的“天坪村”在宣汉县不断涌现,续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故事。

铺就“新路子”

带动农民大增收

“每到周末,我们的民宿都会被提前订完,现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天坪村的山顶木屋独具特色,主要负责人胡志强说,他承包了原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办公大楼,精心打造了这家民宿。

庙安脆李青翠欲滴

随着脆李产业的规模发展,逐步推进种植业、旅游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宣汉县毛坝镇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仅此民宿经济一项,该村村民人均增收800余元。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生态“颜值”逐步转化为经济“产值”,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果旅融合’,使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罗怀安说,他们与不少旅游公司合作,一到旅游旺季,当地村民还当起“旅游向导”。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彭小懿 特约记者 张平 漆楚良 通讯员 姚盛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255号达州日报社611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达州市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版权所有:达州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