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万州:写好绿色文章 绘就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2-05-24 10:3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核心提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年”如一朵浪花般绚烂而短暂;而正是这匆匆五年,万州实现了创建“全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和“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书写了万州空气质量监测PM2.5指数优于国家标准,空气优良率达到330天以上,空气质量一直保持良好状态的出色答卷……

空气更好了,城市更美了,是大家对万州这座城最直观的印象。过去五年,万州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谋定实施“一心六型”两化路径,以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百姓富生态美的精彩篇章。

如今的万州,一幅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

数字说话:

五年来,万州以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5条河流开展全域水质提升试点,妥善安置近千名退捕渔民,积极探索多种消落带治理模式,建成70公里消落带生态绿廊,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区和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分别提升至56%、7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0天以上。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达成全市首批“碳汇+”生态产品交易,成功创建全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绿色防控示范区。

特写:

一根草“撬动”百万元生态产业链

近日,晨光熹微,云雾缭绕。在李河镇棕花村的香根草产业基地,村民们分散在山间,忙着挥镰收割。这段时间,正是香根草的丰收期,大家正忙着将收割的一茬茬香根草运往不远处的加工点,等着晾干后加工成垫料。

棕花村是甘宁水库移民后靠村,地少人多,曾是出了名的市级贫困村。为谋求出路,一段时间里,村里兴起了畜牧养殖。到2010年时,全村猪、牛、羊的养殖大户就有10多户,再加上村民的小规模养殖,各类畜禽存栏量近7000头(只),如果按排污量计算,相当于棕花村的几个山头上生活着两万多人。

“隔着老远就能闻到粪污的臭味,一到夏天,蚊虫四飞。”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污染接踵而来。

棕花村所在的葵花山脉下有长江一级支流苎溪河、瀼渡河,作为万州城区百万人口饮用水主水源的甘宁水库也在此,彼时的棕花村面临同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双重任务。

怎么办?棕花村给出答案:必须走生态兴村的发展道路。于是,香根草就成为棕花村治理养殖污染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点。

如今,棕花村以发展香根草为纽带,利用香根草发展畜牧养殖——通过养殖畜肥+秸秆发酵繁殖蚯蚓——通过蚯蚓蛋白肥供应林下种植、养禽——禽肥还草实现了种养可持续循环,同时利用香根草人工湿地实现对养殖废水、黑臭水体的环境治理。去年,棕花村还从重庆碳交易所获得碳汇交易指标,收获12万元的碳汇收入,实现了从卖产业到卖“空气”的转变。

棕花村的美丽嬗变只是万州坚持走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万州区利用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三峡后续植被恢复、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项目,在高山地区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培育森林康养产业,推进核桃等干果和中药材种植,在中山地区发展李子、柠檬等经果林,在低山地区有针对性地发展柑橘、笋竹、木本油料等,实现了山头增绿与增收的有机统一。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据统计,在“十三五”期间,万州已累计发展橙类、柠檬、李子、木姜子、油桐、核桃、油茶等林业特色经济林19万亩,培育第一产业林业大户540户,第二产业林业加工企业200余家,第三产业森林旅游业等18个,全口径林业总产值累计达155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

如今的万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奇迹在这里不断上演;点“绿”成金的神奇画卷在平湖大地延展开来,良好生态环境切实成为了百姓幸福的增长点。

市民感言:

河岸修好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初夏时节,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山水交融、满目苍翠。

在万州新田河油沙段,宽阔的河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新修的堤岸沿着河流蜿蜒,两岸栽种的灌木郁郁葱葱,岸边不时还能看到白鹭翻飞,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村民冉振秀祖祖辈辈都住在新田河边,在河里摸鱼是冉振秀儿时最难忘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田河沿岸企业增多,新田河逐渐变浑浊,特别是一到下大雨,新田河涨水,房屋时常被淹。

“河岸参差不齐,是一个泥巴坎子,那时候一到下雨就担惊受怕,好几次都想搬家。”冉振秀坦言。

这样的局面在2020年底开始扭转。当时,在区生态环境局的统一部署下,新田河水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修复堤岸、增设绿化、河流清淤……改造后的新田河,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风光逐步呈现。

“现在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没事在河边散步,和邻居拉拉家常,安逸得很!”对于这里的变化,冉振秀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本版图片文字由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供稿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