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让达州“三农”功成有我

——记达州市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李松

发布时间:2022-05-21 10:2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他,是农户眼中的“保鲜达人”,扎根基层创新研究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破解果蔬长时间贮存难题;他,是生鲜加工领域的“新引擎”,借智借力探索产品发展新模式,为企业增收提质增效。在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领域,李松开拓创新、励志耕耘,为持续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贡献青春力量。

2014年,从四川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毕业的李松,看到“千名硕博进达州”引才公告,毅然报名,回到达州,在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

“达州是农业大市,而非农业强市,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科技支撑不强。”针对短板,组建团队。2015年12月,在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同时,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成立。

刚到加工所的时候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达州农产品加工科研路怎么走?方向怎么选择?成果能否在四川乃至全国的行业里有一席之地?基础薄弱,无独立场所、无加工设备,缺人缺钱缺经验,甚至无项目支撑,这就是当时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真实写照。面对窘境,李松迎难而上,“立足达州,服务达州”,围绕达州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开展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转化应用科研工作。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干事风格,他带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团队,创新引领巴山脆李、马铃薯、香椿、青梅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实。

李松在科技成果推介会上

脆李作为万达开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达州地区种植脆李20余万亩。起步之初,李松带领团队四处调研走访,了解到脆李当前仍以鲜销为主,饱和种植加之保鲜技术缺乏,导致鲜果销售周期短、范围小、价格低,这已成为阻碍脆李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解决脆李产业发展存在难题,解决脆李保鲜问题,在脆李采收阶段,李松深入田间,了解脆李采收前后各个环节,收集了达州脆李适时采收的数据,掌握了采收时间与贮藏、鲜销对应关系。在脆李贮藏阶段,由于脆李是呼吸跃变水果,采收后变化快,为得到准确、及时的试验数据,达到好的保鲜效果,李松在脆李采收时节加班加点开展试验研究成为常态。

在脆李加工上,为帮助企业实现加工中试,李松在全省范围内寻找适合的代加工企业和加工中试线,足迹遍布成都、雅安、乐山、广安、遂宁等地。“科研工作者要静得下心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才能在关键领域谋求突破。”这是他常对团队科研人员讲的一句话。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加工所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2022年3月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加工所科技成果《达州脆李贮运保鲜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获达州市科技创新三等奖,实现了脆李贮藏期从40天延长到90天以上的飞跃。

为优化创新研究果蔬贮藏保鲜技术、新型果酒加工技术、马铃薯主食化产品、NFC饮料加工技究、康养方便食品等关键技术,他深入达州各县(市、区)特色产业企业调研50次,与10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技术支撑协议,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产业和服务于社会,效果显著。

李松先后获得四川省市科技项目支持8项,获市科技创新奖2项;形成成熟加工工艺6套、加工产品5个;发表科研论文26篇;授权专利5项,起草和发布地方标准2个;搭建了《达州市特色水果贮藏与加工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平台。他研发的科技成果“达州脆李贮运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无二氧化硫半发酵青梅酒产品开发”“川菊酒生产工艺技术”等得到了转化应用,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5亿元,打通了阻滞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达州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靖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