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

一涂一抹 那流逝的岁月勾勒多少故事

——写在达州市首届水彩水粉画展上

发布时间:2022-05-07 10:4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由达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达州市美术家协会、515艺术创窟承办,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协办的2022达州市首届水彩水粉画展,于4月26日至6月26日在515艺术创窟2号馆展出。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的李增吉老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向才敏老师参展。展出的百余幅水彩水粉画作品,既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有人物创作也有风景写生,主题鲜明,题材广泛。本报特选登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路上一道辙》 (水粉) 向才敏 作

4月26日,达州市首届水彩水粉画展在515艺术创窟如期展出,102幅作品作者涵盖达州市老中青三代。

水彩、水粉虽是较为基础的画种,但达州一代又一代的画者,从这基础的画种开始,夯实技法,勤勉耕耘,创造了众多佳绩,也有了多少故事。

《烟花三月》 (水粉) 魏海燕 作

1983年,四川省美协将创作十大元帅肖像定为全省参加当年全国美展的重点创作项目,大竹县文化馆的李增吉与宣汉县文化馆的邬华敏受邀参与该项创作。四川美术出版社编辑樊怀章一行在省美协开了介绍信,专程去北京军事博物馆提取十大元帅的肖像照片。李、邬两人专程去成都拍摄了战马的照片,并得到了西南师范大学李际科教授的培训讲解。短时间内,李增吉创作完成了《敬爱的元帅——聂荣臻》,邬华敏创作完成了《敬爱的元帅——陈毅》《敬爱的元帅——徐向前》。

《窗外的风景》 (丙烯) 李家峰 作

次年,《敬爱的元帅》系列年画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并在全国公开发行,一时间风靡全国。

此后,两人的作品又多次入选国展。李增吉深入藏区,创作了大量藏区素材作品,水彩画《藏族老人》获得四川省美展金奖。邬华敏考入重庆社会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深造,后又受邀作为《红岩启示录》主创之一,创作了《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民主之家》等大型油画。

《盛妆苗女》 (水彩) 李增吉 作

1981年初,原达县市工会在通川区红旗大桥头工会俱乐部组织开办首届美术培训班,聘请向才敏与季富政担任授课老师。一直到1984年底,共计170多名学员参与培训。从基础学习到户外写生,培训班好不热闹,先后举办过多次学生画展,并成立了职工画会。如今,达州画家中的中坚力量当年大多在其中学习。

《流逝的光》 (水彩) 袁旭东 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向才敏坚持水粉创作,用画笔描摹了大巴山的山山水水,其人其画备受推崇。其作品《青山寄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省优秀奖;《林中曲》入选全国首届水彩水粉画展,获省优秀奖。

《尘封》 (水彩) 侯中东 作

1977年,季富政与韩纯忠、黄清安等一起创办了原达师专美术系第一届美术班。第一届学员中,便有戴政生、黄静、向伯纯等优秀艺术家。1979年,季富政邀请花甲之年的大艺术家吴冠中到达县讲学。在地区行政楼上,吴冠中讲演了“绘画的形式美”,各区县美术干部赶来聆听,轰动一时。

《三月·吸》 (水彩) 李静 作

1984年,季富政到西南交大建筑学院任美术教研室主任,此后数十年遍访巴蜀各地,创作出数千幅以四川和重庆民居为题材的水粉及钢笔画作,并做了大量细致的专项学术研究。对于四川民居乃至中国传统建筑,季富政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1918年出生的李植华从国立艺专毕业后,先后在达一中、大竹师范学校任教近40年,桃李满天下,可谓是达州现代美术的先驱。其水彩笔触细腻、技法纯熟,几十年来,创作了大批以大巴山为背景的作品。2014年,达州日报社记者张全普抱着抢救达州艺术史料的心态,与向才敏一道前往大竹探访96岁的李植华,并对此行记录成文,收录进其即将出版的《艺出巴山》一书。

《巴山农民工的午餐》 (水粉) 李尚景 作

……

由此窥见,达州历来从事水彩水粉画创作的画家不在少数,且取得瞩目之成绩。一代代美术从业者与爱好者以水彩水粉为基础,突破创新、苦心造诣,用画笔描绘巴山渠水、记录时代变迁。从作品的“贫瘠”到“丰足”,从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巴山画家群正形成一股奔涌的艺术之流,汇入大江大河。

《秋色盈山涧》 (水粉) 赵维魁 作

“达州有一批优秀的老艺术家从事水彩、水粉创作,并传承了下来。此次展览是达州近年来水彩水粉画事业的一次成果展示与总结。以后达州美协与515艺术创窟将定期举办各画种专项届展,为达州的年轻画家提供展示平台,推动达州美术事业繁荣发展。”达州美术家协会主席龙飞说。

《瓶》 (水粉) 周冰洁 作

从同级别的地级市来看,多门类持续地举办专项美术届展的城市较为罕见,从首届钢笔画展到首届水彩水粉画展,达州在去年还举办了首届四川油画展。近年来,特别是自515艺术创窟打造以来,从80余位国内国际艺术家、200余件作品汇聚515艺术创窟开园展,到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专题论坛落户达州,达州的文艺事业聚焦了更多的目光,“巴山画家群”这一群体被更加广泛地予以关注。

如此种种,正构建着达州更加蓬勃的艺术生态。

《龙爪塔》 (水粉) 刘豫川 作

“原来还有如此多艺术的种子,他们在各个区县、甚至乡镇;在讲台下,在电脑前,在报表中,在朝九晚五的办公桌前顽强地生长着。”青年美术批评家邓旭在展览前言中写道。

期待这些“种子”野蛮疯长,描绘达州更多更美的景和事!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