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

耕耘在艺术田园里的“阅读者”

——走进515驻留画家李尚景的艺术世界

发布时间:2022-04-02 10:3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根植传统文化

寻求创作灵感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久违的春日暖阳如期而至。在达州市南城的一所中学里,迎面走来的李尚景,清瘦的身躯散发出一股干练之气。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李尚景,没有选择国画作为创作方向,是因为他对国画学习和深入了解之后,内心逐渐萌生了新的想法:自己在国画创作中无法接受已有的固定绘画模式,难以突破创新,沿着已有技法套路,画好容易画精画新难。他要想在国画画坛这么一个大环境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实属艰难。因此,他转变了自己的道路,走上了钢笔画和水粉画的创作之路。

老子《道德经》有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在李尚景的认知中,艺术创作一定是要不断创新的,不要守成,要敢于自我革新,画风如水;取其大势而不拘于形象,绘画技法服务于精神思想,不求完美保留生涩;在成熟与未成熟之间寻求平衡,笔笔皆源于心得,张张画作皆有改进。他的画面没有风格就是风格,没有套路就是套路,始终保持求新求变,保持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

“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毕业后就从事美术教学三十余年的李尚景,大多数时间是在做美术基础教学工作,只有课余时间才在学生画室里进行自己的创作。“若说我是一个绘画者,不如说我是一个阅读者,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我偏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山海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周易》等古书籍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一开始的美术教学中,由于教授学生的知识技法只需要初浅层次,年复一年低水平重复,会造成思想认识固化,反而影响了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修为层次很难得到升华。”在意识到这一危机后,李尚景开始探索突破困境,尝试通过因材施教增加教育教学难度,通过不断阅读与学习,突破瓶颈,从而得到破解之道,让他在教师与画家两个身份之间的转换游刃有余。

用水粉绘川东风景

为乡亲颂巴风賨韵

用水粉作画,质材性能掌控不易,要创作出精品力作难度不小。水粉是介于油画和水彩之间的一个画种,虽然兼具两个画种的优点,但劣势也很突出:用水用粉的度量需要精确掌控实在太难,单是色彩的“七十二变化”就高深莫测,用笔用色水分的多与少,颜料干湿的不同,最后呈现的画面效果也会迥异;颜料的相互调配也有禁忌,植物性颜料和矿物性颜料的调配也会起化学反应,画面效果不能长久保持,久而久之,画面会变色;颜料的厚薄、用笔的方向和力度都会影响画面效果,比如厚了会起裂,薄了会褪色。

然而,李尚景的《巴山农民工的午餐》这幅水粉画作品却达到了较高水平,很好地解决了水粉画质材的局限性,既能达到超级写实厚重的油画效果,又能保持水粉画干净明快的固有特性,画面“厚”而不“重”,“实”而不“腻”,是一幅难得的精品力作。该画荣获了2019四川省“群星璀璨”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美术作品第一名。

该作品取材于南城火烽山工地,修路民工吃午饭的场景,创作时间长达15个月,几易其稿,最终才得以完成。作品采用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三个人物年龄有老、中、青,坐姿有正有侧,人物神态各异,一场临时的工地午餐,把他们聚合在一起。画面表达出对新时代农民工——巴山蜀水间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们的深深敬意。整个画面以亮黄灰色明亮的色调作为主基调,营造出普通劳动者充实简朴、勤奋阳光的当代精神风貌。

从画面中可以发现很多细节的处理与安排,可谓匠心独具:远处拔地而起的在建高楼,暗示他们只是这群伟大建设者们的一分子,他们的背后是一个蓬勃奋进的伟大时代。农民工午餐的丰富、佩戴的耳机、石头上的报纸,都无不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若说《巴山农民工的午餐》是对新时代农民工的传唱,那么李尚景的《息壤》,则是对武警战士抗洪抢险的讴歌。

该作品的标题取自上古神话,天下洪水滔滔,大禹的父亲鲧窃帝之“息壤”阻挡洪水。传说“息壤”遇水则生长,生生不息,能快速形成堤坝阻挡洪水,拯救万民。该画取其引申意义,当代的这些舍身为民、甘为泥沙的武警战士,不正是传说中的“息壤”吗?

画面没有正面描写武警战士们与洪水搏斗的英勇场景,而是从小处着眼,展现他们艰苦战斗后,极度的疲乏让他们倒卧战场酣然入梦的场景。画面恰当地使用对比手法,将战士们面带微笑沉沉入睡的“静”与洪水万顷波涛铺天盖地的“闹”进行对比;将满身沾满泥浆的战士们的“脏”与他们坚守抗洪一线,化身泥土、积沙成堤保护百姓家园的“美”进行对比,完美地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以钢笔线条的阴阳美

勾勒深厚的乡土情结

李尚景除了对水粉画色彩的完美把控之外,对钢笔画线条的熟练运用也为人称道。“在钢笔画的创作中,需要较强的观察力和抽象的概括能力,下笔果断,行笔画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要养成一眼观阴阳,用心两头兼,一笔画下去,黑色的线条就是‘阳线’(实线),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空白空间就是‘阴线’(虚线),眼睛既要看到实线又要同时看到阴线。”正所谓线分阴阳,形分虚实,利用线条的阴阳转换,虚实相生使画面生生不息。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兼具深厚的乡土情结。李尚景的钢笔画利用线条的排列组合,表现出对象的明暗、虚实、体积、空间、质感等元素。在他的钢笔画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线条的曲直、用笔的轻重缓急、行笔的正侧顺逆,都能直观地反映画面的动与静、柔与刚。

在近三十年的钢笔画创作中,李尚景已对线条熟练掌控,常常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于无意中收奇效,已然达到了“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修为境界。在他看来,作画就像是一场旅行,且歌且行,水暖风清,一花一叶皆是风景。一幅完整的画面中不再会出现败笔的情况,因为即使创作中出现败笔,他都会巧妙地转败为胜、转废为宝。

作品《福气》将一位在甘蔗地里劳作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饱经沧桑,须发斑白,却面带微笑,用甘蔗地作为画面背景,隐喻着生活的甜蜜和丰收的喜悦。而在《朗德花开》系列作品中,李尚景则利用通篇的复线、弧线,将女性少数民族的柔美和琳琅满目的服饰都恰当地刻画出来,一个个苗族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惟知之深,故爱之切”。生活在大巴山五十余年的李尚景,对他来讲,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已熟稔于心。纵观李尚景的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巴山和大巴山的乡亲,以及新时代的满腔热爱与讴歌。

艺无止境,术有专攻。李尚景在自己的艺术田园里继续耕耘,期待他再度迎来新的收获。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郝富成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