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通川经济迸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03-29 11:2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2021年,通川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83亿元,同比增长2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2%;工业投资完成29.46亿元,同比增速22.6%;技改投资完成26.98亿元,同比增速22.7%……一组组详实、富有说服力的数据,记录着通川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经济发展取得的喜人成绩。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各项数据上升的同时,通川区新型工业化特征初步显现: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集聚效益日益凸显,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在通川区呈现出高歌猛进的强劲势头。

近年来,通川区顺应工业制造业转向智能制造的浪潮,紧盯“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新业态,将智能制造产业打造升级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医疗健康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公铁物流园和川菜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打造经济核心增长极,构筑川东北产业高地。

凸显集聚效应

产业延链错位发展

8个月创造1亿元产值,通川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的达州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马力全开仍供不应求。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公司车间内少了机器轰鸣声,工人们在岗位上有条不紊地操作数控机床,各类生产设备高效运转。

欣欣向荣的通川经开区

“得益于通川区良好的招商环境,我们正加紧建设管道模拟试验场等二期工程,建成后企业将再上一个台阶。”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坚信,在良好的营商氛围下,会有更多的高精尖企业入驻通川区,成为助力通川建设的一份子。

帝泰克管道检测设备项目于2018年入驻通川区,主要为国内外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提供检测设备,应用漏磁和超声波等多种技术手段检测管道的走向、变形、腐蚀、裂纹、管道环境等关键数据,以避免不必要和无计划的管道维修和更换,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亿元,预计年产值3亿元,年可创利税500万元。

帝泰克落户通川区并建成投运,只是通川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进程中引进的众多项目之一。近年来,通川区先后引进哈工雷神(嘉兴)投资管理公司和四川蜀鹰航空科技公司等企业,投资建设国内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高地和中国西部通用航空器生产基地。

超前谋划,提前布局。通川区依托帝泰克、鸿丙建材、天宇挂车等企业集群建设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园。以“要素集中集约配套、企业集聚集群发展”为方向,进一步提高招商热度、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做优做大“朋友圈”。同时,制定精准的产业规划,积极谋划“大健康”产业园构架,大力拓展园区体量、容量,合理布局,实现产业链的互动互补,“一盘棋”统筹推进园区建设。通过引导宏隆肉类、源美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挂牌上市,鼓励中小企业技改扩能、兼并重组,形成集群发展、产业延链发展、龙头带动发展的强劲势头。

鼓励创新创造

汇聚发展新动能

为高效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级经济中心产业转移,通川区务实开展园区合作共建,将“飞进来”与“飞出去”相结合,加快“飞地经济”建设。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通川区与中关村协同发展中心合作挂牌成立中关村·达州通川内循环产业发展中心,并在中关村建立面积1000平方米的“飞地孵化中心”,作为通川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和高端人才的前沿阵地和北京高新技术研发、培育、成果转化落地通川区的“桥梁”。

同时,通川区积极引导企业科学培育品牌,增强品牌培育能力。鼓励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开展工业品牌宣传和工业品牌建设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支持开展品牌故事大赛、品牌创新成果发布等活动,营造品牌建设浓厚氛围。

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创新驱动让通川区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了通川区转型升级的步伐。为弥补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基层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通川区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将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有效促进校企资源整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先后促成苗源科技、中蓝农业、宏隆肉类、智强药业、千洪食品等企业与川大、川农、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达成院地合作项目10个,成功申报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个。“品牌强区”战略深入实施,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6个,其中,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川菜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有效促进川大在川菜工业化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营造优良环境

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建设工业创新发展先行地,通川区有基础有条件。目前,通川区正不断深化改革,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见效。

做足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加大对食品医药、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活力。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全区重大食品医药、智能制造产业项目,为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金融支持。落实金融支持碳中和政策,有序推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促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良性发展。全面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省级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和社会资本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建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

做优营商环境。对标高标准市场规则,制定特色化招商引资政策,健全完善绿色招商导向清单,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规建立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要素保障等“绿色通道”,同步对接“天府通办”等业务办理平台,开通“跨省通办”服务窗口,促进审批服务提质、企业办事提速、法务保障提级、项目建设提效。强化银企合作,加大政银企合作对接力度,助力企业融资贷款,营造高质量市场空间。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健全“驻企代表”精准服务制度。健全新型监管机制,对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实施审慎包容监管,助力企业规范发展。

做实体制机制。积极对接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指数和绿色能效“税电指数”等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探索实施清洁能源消费差别化考核。加大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力度,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健全法治保障机制,强化节能监察,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干部培训内容,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政治监督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洁 谭楚甲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