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14 10:17
栽花种树、清洁家园、美化庭院……自“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通川区的人居环境美起来了,家庭院落净起来了,文明乡风也树起来了。
近日,记者来到北山镇、梓桐镇,实地感受美丽乡村的华丽嬗变,体味一户一景、一户一韵“美丽庭院”的独特魅力。
诗歌村景 相映成趣
沿着通川区北山镇铁佛村的村道前行,干净整洁的村道两侧,毛笔造型的两排路灯直指苍穹。
在道路半山腰的转弯处,便是铁佛村1组的鲁家塝居民点。
村民王重奎的一天从打扫院内卫生开始。“你过得咋样,人家看一眼院子就知道了。”今年66岁的王重奎是村里公认的勤快人,前院种菜、后院养蜂,“上午扫完院子就种种菜,散步串门锻炼身体;下午天气暖和就砍砍柴,跟朋友们一起娱乐。”王重奎每天的日子都十分充实。
前院的菜园由砖墙跟木栅栏围成,砖墙上镂空处有书简样式的装饰,上面的“石嘴泻飞瀑,奔雷入涧中……”是一首北山诗歌,园内一片青翠幽绿,种满了萝卜、豌豆芽、白菜等蔬菜。
“我家以前是个土坯房,本来我想等过两年多攒点钱自己修整的,没想运气好,赶上了好政策,去年10月村子进行整体打造,我们一家直接就住上了好房子。”说起自家的变化,王重奎喜上眉梢,“现在房子好、院子宽,住着也舒心,我自己种菜、养蜂、喂猪,偶尔做做零工,一年也能有上万元的收入。”
小院的一面土墙上画着一幅民俗画,画上人物或背着篓,或挑着担,或挎着篮,在简易的河桥上穿行,仿如当年“米仓大道”的热闹景象。
紧靠土墙的是一座由木板、木梁、木柱搭建而成的凉棚,棚内有木桌、条凳,村民们时常在这里纳凉闲谈。木梁处挂有一黄底红边的旌旗,旗上写着“韩婆婆”三字。
村中老人说,“韩婆婆”的故事跟“米仓大道”有关,这里曾是“米仓大道”连通汉中的必经之路,当时有位姓韩的老太太在此开店营生,热闹非凡,因此这里也一度被叫作“韩婆岭”。
沿着木棚旁的石阶向下,穿过一个木板门,歇脚纳凉的凉亭、种满鲜花的花台、造型古朴的铜像等景致映入眼帘。向居民点内部前行,鹅卵石堆砌成的花坛随处可见,红砖青砖交错搭建而成的矮墙错落有致,墙上放着的坛子、陶罐等物件内种有花草,勾勒出一幅乡村特有的美丽风景。
“1组是我们村的示范打造点。我们村共有10个组,现在大部分已进行初步打造,接下来计划结合北山诗歌文化走廊建设继续精细化打造。”据铁佛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敏训介绍,该村还有肉兔、跑山鸡、黑猪等养殖产业以及羊肚菌种植产业,通过村集体资金投入、贫困户分红等方式,每年可带来约6万元的收益。
红色记忆 镌刻心中
提起通川区梓桐镇,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高楼山、垒城寺等代表性景点。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联”的对联就镌刻在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正门的两侧。
红色,早已成为梓桐镇的底色,滋养着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梓桐镇渔河村5组村民何志明便是其中之一。年轻时,何志明怀揣着对红军精神的敬仰,带着一腔热血参军报效祖国。如今七十多岁的他,选择回到梓桐镇这片熟悉的土地安度晚年。
“以前我们村不是这样,这些花坛呀、雕塑呀都没有,都是这几年庭院打造才有的。”以前的土胚房变成了如今的小洋房,房前的土坝空地也经过水泥硬化,修建了花坛,种上了花草树木。看着花坛里压弯枝头的柑橘,何志明脸上满是笑意。
在渔河村,红色元素贯穿于风貌打造的点点滴滴。
村口的三角形花坛中央,是一座一名红军战士搀扶着另一名头部负伤的红军战士,两人手持一面旗帜傲然立于石阶上的雕塑。雕塑后方,是一幅民俗画,画上,村民热情地与脚踏草鞋的红军战士握手。村子另一侧的雕塑,是一名正在吹号角的红军战士,其脚下的沙包上满是弹孔。
据渔河村党支部副书记郝德文介绍,该村依托梓桐镇富渔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金果梨、青脆李、苗圃基地等产业,通过“业主+村委会”的模式,积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镇共有6个村、1个社区,渔河村是我们的‘美丽庭院’建设示范点,目前基础性建设已完工,还将进一步细化打造。”据梓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茜芮介绍,梓桐镇还将以传承红色文化为重点,沿201省道两侧做文章,构建一条“红色走廊”,不断延伸红色文化影响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镇域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发展、镇容村貌提升等各方面。同时,充分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完善交通、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垂钓、水果种植、中药材加工等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以“一村一品”培育促进群众共同富裕,以“红色走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更美 乡民更富
逛古院落、吃农家菜、赏乡村景,乡村早已不是人们记忆中的模样。
浓厚的乡土文化构筑成乡村“美丽庭院”的底蕴,一个个乡韵十足的“美丽乡村”更是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桃花源”,让远近游人闲暇之余感受悠悠乡愁、体味乡土风情。
不仅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更要宜业。今年以来,通川区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一轴两翼七支点”发展战略,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以擦亮“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金字招牌为目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川区着眼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选好乡村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点及面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建设的“牛鼻子”,分梯次、有重点、多样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将“以文化人、以礼化戾”作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法,奏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音。
如今,北山镇持续丰富诗歌文化走廊建设,发展酵素水稻近千亩,让产业兴、农民富成为乡村新气象;安云乡推进“一带三园”发展思路,打造了以七河村为代表的风景优美、生态良好、产业明晰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蒲家镇全面推进“宜居宜业美丽蒲家”建设,以“酵素农法”为核心,让万亩蓝莓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农村美、产业兴、人气旺,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正在通川大地徐徐展开,山林田野间缀满了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文/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芮铭 谭楚甲 图/孙伟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