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10-29 10:0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0月19日在达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达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严卫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达州市第四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极具挑战,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如期建成。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投入扶贫资金780亿元,7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县(市、区)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15.3万人,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28.4万户,医疗扶贫75.2万人,教育扶贫7.4万人,公益岗位兜底26.9万人,农村低保兜底17.9万人,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农村电网2.3万公里、农村饮水工程4700处,千百年来困扰我们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根本性解决,达州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经济总量(GDP)达到2118亿元,年均增长8.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2.3亿元,年均增长7.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8.6∶34∶47.4,高新技术企业达94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8%。农业提质增效,粮食年产量320万吨、稳居全省第一,生猪年出栏370万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1家,“巴山食荟”等农特品牌越发响亮。工业加快转型,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34户、增加值年均增长8.2%,电子信息业从无到有,智能装备制造业由弱渐强,“三纤”[1]新材料加快发展,智谷机电、建筑建材等特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5个县(区)工业园区创建为省级经开区。服务业提档升级,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中心城区新增大型商业综合体4个,达川杨柳、通川复兴成长为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电商快递物流等迅猛发展;打造巴山大峡谷、八台山等4A景区12个,“巴风賨韵·水墨达州”知名度大幅提升。县域经济竞相发展,7个县(市、区)经济总量全部跨入“百亿”行列,宣汉县超过400亿元,宣汉、大竹、渠县跻身“西部百强县”,万源、宣汉、渠县被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城镇建设扩容提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带动、三区协同、五城并进、乡村振兴”的市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1%提高到49.8%。中心城区建成“双130”城市,“五桥六路七大新区”[2]拉开城市骨架,增加城区面积54平方公里,增加城市人口40万人;改造棚户区121个、老旧小区208个,新增城市公(游)园29个,建成区绿地从20.9%提高到34.2%;缓堵保畅、公共服务、地下管网等城市系统日臻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全域纳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城规模不断拓展、品质不断提升,一批中心镇、特色镇加快发展。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通川区创建为全省首批先进区,宣汉县获评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县”。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提升。坚持投资拉动促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22亿元,新上“两新一重”基础设施项目58个、总投资达1513亿元。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成达万高铁正式开工,西达渝高铁开工在即;南大梁、营达、巴万高速和达宣快速、环城快速二期建成通车,开梁、镇广高速正式开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47公里、居全省第三位。河市机场安全稳定运行,金垭机场即将通航。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扩面升级,土溪口、固军、寨子河等8座大中型水库、城市第二水源等重大水利设施加快建设,普光至万源天然气长输管线基本建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标准化厂房224万平方米,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投运。新基建加快布局,4G网络全域覆盖,5G网络已覆盖市县城区,市级云计算中心、智能交通系统建成投用。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动力活力不断迸发。实施重点领域改革581项,“放管服”持续深化,市区管理、财税金融、综合医疗等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市县机构改革和乡村“两项改革”[3]顺利完成,公交体制和环卫市场化改革成效明显。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创建。加强川东北渝东北协作,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启动建设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与防城港缔结为友好城市,与浙江舟山扶贫协作、与中省国有企业和知名高校合作不断深化。达州海关开关运行,公用型保税仓投入使用,四川东出铁水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中欧(达州)专列顺利开通,成功列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引进重大项目300余个、投资3780亿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财政支出的7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1434亿元,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21.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9.6%,连续10年高于经济增速。“五项保险”参保974.5万人次。“学在达州”“医在达州”取得突破,“1+7”重点高中[4]建设成效显著,“1+5”职业教育发展格局[5]加快构建,新增三级以上医院6家。文体事业繁荣活跃,科技馆、档案馆、城市运动公园等建成开放,巴文化研究院、巴山文学院组建运行。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切实加强,成功续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审计统计、民族宗教、档案保密、气象水文、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发展底板更加牢固。打赢了新冠疫情遭遇战、阻击战,全面落实常态化精准防控措施,坚持打好持久战。“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有效守护。动植物疫病防控全面加强,非洲猪瘟、松材线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区全面“禁燃禁放”,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和29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建成投运,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效果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政府债务、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防汛减灾、森林防灭火等持续加强,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风险问题得到稳妥处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防艾成效明显,平安达州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决落实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坚持重大事项决策规程,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90件和政协提案1875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一批“金点子”纳入政府议事决策。坚持从严治政,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我们认真落实“六稳六保”[6]要求,努力干好关键一年、走好关键一步。我们着重抓了经济恢复发展,1—9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3.6%,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8%、11.4%,经济运行趋势向好。我们着重抓了未来五年谋划,一些重大布局逐步展开,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谋篇开局,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双园双驱”模式加快构建。我们着重抓了创新驱动引领,出台支持政策措施,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筹建万达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市厅、市校合作,加大力度招才引智,开展院士达州行活动。我们着重抓了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1—9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2个,引进资金752.6亿元、增长9.4%;争取资金331亿元,200个重大项目纳入国省“盘子”。我们着重抓了民生改善,聚焦群众关切,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中心城区免费乘坐公交的老人,年龄从65岁降到60岁,不分市内市外,不再单独办证,仅凭身份证刷卡即可,成为川渝地区率先推行的城市;响亮提出“人民教育政府办、学生娃娃吃好饭”,公办中小学全面取消择校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食堂全部收回公办,主动担当了政府办学责任。我们着重抓了安全环保和防疫防汛,制定出台“五预”[7]机制、“煤十条”[8]和“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攻坚方案”等措施,加强“四不两直”督促落实,认真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信访问题查处整改,安全管控和环境保护有力有效;实施主动防控策略,防住了省内外多轮新冠疫情输入风险,守住了四川“东大门”;面对异常严峻的雨情水情,见识早、行动快,坚持科学研判、精准调度、主动避让,成功应对了6次大暴雨洪涝袭击。我们着重抓了政府自身建设,修订完善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等系列规则制度,政府运转更加规范高效,治理效能不断提高;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一网通办”,全面开启数字政府建设,民营经济发展指数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前进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发展的每一件事都值得铭记。最令人欣慰的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向善、向好、向美!最令人感动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绘就了全民团结抗疫的壮美画卷!最令人振奋的是,达钢搬迁,经过市委、市政府多年的接续奋斗,攻克了重重难关,终于在今年正式落定,干成了多年来全市上下共同期盼的大事。我们坚信,达钢的搬迁,必将搬出一个绿色达钢、数字达钢和现代化达钢,必将搬出达州发展的新天地!最令人自豪的是,我们正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国家八纵八横高铁路网在达州十字交汇,“双园双驱”强势起步,机遇前所未有,优势越加突显,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达州市第四届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达中省单位、驻达部队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达州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这五年,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必须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鲜明导向,量质并举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行。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开放合作,破除思维定势,创新体制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活力。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用勇气闯新路、以实干结硕果。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将长期坚持并发扬光大!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达州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实体经济支撑不足,制造业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土地、环境、能耗、水资源等约束趋紧,金融“源头活水”不够;创新主体不多,创新平台数量少、能级低,创新活力不强,大项目、好项目支撑不足;城镇化水平偏低,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事业短板较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建设仍需加强,安全稳定风险较为突出;行政效能不高,末端见效不力,营商环境不优;有的干部创新突破、担当担责、争创一流意识不强,有的部门行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举措,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新期待!

二、今后五年工作谋划

今后五年,是达州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五年。刚刚胜利闭幕的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奋斗方向和战略举措。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实现“五大跃升”、建设“五个中心”、实施“七大振兴行动”[9]的目标任务,强化“示范”担当,放大“中心”优势,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创造,壮大经济实力,夯实底部基础,提升治理效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达州新篇章。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幸福宜居中心。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500亿元、力争达到4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85亿元、力争达到200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双200”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各位代表!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只要我们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同心同力、拼搏进取、勤勉躬耕、务实重行,一座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开放创新的活力之城、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达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今后五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开放合作,拓展协同发展新空间。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加快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全力争取国家层面批复建设方案,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国土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一体化规划发展,推进政务服务全领域平台互通、数据共享、结果互认,实现经济资源要素一体化科学配置。支持达州经开区探索“飞地园区”、共建万达开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支持川渝毗邻地区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设立万达开统筹发展基金,探索土地综合利用、森林碳汇改革试点,建立跨区域招商项目流转、园区合作等成本分担、利益分享机制,协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的增长点。

大力实施强县强区培育工程。按照“一核两翼”[10]区域发展布局,根据县(市、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健全市级统筹、县域竞相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措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财源税源建设,加大资产资源统筹,支持县(市、区)加快发展。实施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支持县(市、区)优化城镇结构、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质,统筹县城新区开发和产业新城建设,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支持县(市、区)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发展区、经济强镇强村,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经济支撑,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各类“国字号”“省字号”招牌,形成县域经济链式发展、竞相发展、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全力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协同推进川东北渝东北加快发展,合力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发达地区合作,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转变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向市场竞争、公平互利转变。搭建数字化招商平台,面向全球推送达州,重点招引一批“三类500强”[11]企业,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突出实业和实力导向,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让每一位来达州干实业、真投资的客商分享发展红利。

(二)深化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围绕“三地一城一中心”定位、“一核四带多点”布局和“六高”任务[12],全力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

实施“双园双驱”战略。全力支持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创新“双园双驱”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内生动力,加快实现突破性发展、跃升式发展。支持达州高新区“一带两区多园”[13]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引进培育,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达州经开区重点承接达钢搬迁转型,大力发展达钢上下游配套产业及先进制造业,科学布局钢铁化工耦合发展,推进产城产教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经开区。

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围绕新材料、天然气、锂钾等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加速建成一批科创基地和重大科研平台,打造一批科创产业集聚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三创”[14]空间,加快建设万达开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省创新平台布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培育,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5%。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大力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市农科院、市中心医院等单位开展创新研究,激励引导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主体提质增效,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

做优创新创业生态。下深功夫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开放度不够等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创新主体集聚。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重点向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人才建设等方面倾斜。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能的融资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切实解决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用好“天府科技云”交易平台,支持创新产品本地先行推广试用。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15],加快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为创业者赋能,为创新者赋权!

(三)坚持实业兴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提高实业支撑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重振工业重镇雄风。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首位,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制造强市。完善“双园驱动、多点支撑”[16]总体布局,全力推动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推动普光经开区做好天然气、锂钾“两篇文章”,统筹推动县(市、区)工业园区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到2025年,力争“2+7”园区[17]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提升“3+3+N”主导产业能级,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级,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饰3个五百亿级,医药健康、绿色建材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百亿企业5户、五十亿企业10户、十亿企业30户、五亿企业100户、规上工业企业1500户,打响“达州制造”品牌!

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加快构建“5+5”现代服务业体系[18],到202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再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培育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7个,积极创建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特色商圈形象塑造,培育壮大一批老字号餐饮企业,打造“味在达州”“乐在达州”“购在达州”消费品牌,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高质量谋划铁路物流、通用航空,建设秦巴(达州)国际无水港,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布局国际粮油加工贸易,建成西南储配煤基地,支持全国百强仓储物流企业在达州设立区域集散分拨基地,加快建设“大进大出”“快进快出”“远进远出”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大力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创意设计、软件开发等生产性服务业。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加大“三农”投入,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擦亮达州农业的“金字招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整治土地撂荒,确保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20万吨以上。抓好以生猪为主的“菜篮子”工程,确保年出栏生猪稳定在400万头以上。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特色)保险体系,整合培育“巴山青”“达州苎麻”“蜀宣花牛”等行业品牌,扩大“巴山食荟”品牌知名度。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在农业种业、设施装备、产品加工、科技支撑等方面补短增效,再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

强化数字经济赋能。推动经济发展向数据驱动、创新驱动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赋能,到2025年,力争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初步建成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推进农业数字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打造一批标准化数字车间,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力争规上工业企业100%上云。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推进线上线下跨界融合,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医疗等产业,培育网络体验、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5G、物联网、城市大脑、政务云、超算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络强市、智慧城乡。加快建设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数字融合、数据应用等产业,创建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坚持全域统筹、基础先行,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加快城市建设发展。持续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突出“南拓、东进”,统筹“中强、北联、西跨”,加快新区开发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居住证制度,增强中心城区人口聚集能力,到2025年,建成“双200”城市。坚持老城新区并进,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有序疏解老城、做热新区,做大城市经济,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带动力。统筹地上地下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加快城市更新,完善公共交通、给排水、停车场、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实施城市地下管网管廊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消除城市内涝等安全隐患。加强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品质城市。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五个振兴”,实施“五大行动”[19],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县),打造川陕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地。做好乡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合理划分片区单元,科学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扶持一批中心镇,着力建设一批“经济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鼓励返乡创业就业。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推动生产要素更多流向乡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全面打通乡村联网路,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实施交通强市战略,全力开展交通运输大会战,加快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成达万高铁,加快建设西达渝高铁,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路网,加快达万铁路扩能改造,规划成都至万源至安康铁路。建成镇广、开梁、达州绕城西段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达万直达、城宣大邻、大垫等高速公路,到2025年,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公里。建成达州至开江、达州至石桥、达州至大竹、八台山至巴山大峡谷至开州快速通道,开工建设达州至渠县、大竹至邻水、宣汉至南坝等快速通道,实现快速县县通,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毗邻市县2小时交通圈。扎实推进万源运输机场、宣汉和渠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力争金垭机场开通国内直达航线30条以上。加快建设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渠江达州至广安段航运配套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调度规划,建成土溪口、固军两座大型水库,拉开“6+2+4”中型水库[20]建设格局,加快城市第二水源、高新区供水及“引水入竹”、经开区供水等工程,持续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加快推进川东北渝东北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前期工作,破解水资源制约。

(五)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使达州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等要素高效汇聚的洼地。

打造优质高效政务环境。大力营造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平等有序竞争。打造利企便民的办事环境,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全面落实减证便民措施,运用大数据打造“零证明”[21]城市新名片。高标准打造“一网通办”品牌,上线运行“通达办APP”,逐步实现高频事项“掌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诚信守法、规范经营,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让守法经营者畅行无阻,让违法经营者寸步难行!

构建全要素精准供给体系。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多措并举提升土地、水、电、路、气、通讯、污染物处理等要素保障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专业化园区提供个性化保障。完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聚焦川东北智慧金融大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达建设功能性总部,支持地方法人机构加快发展,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控,持续做优金融生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持续推进民营企业雁阵培育工程,支持组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实现抱团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全力破除各类隐形壁垒,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投资、建设和经营。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努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好发挥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支持县(市、区)争创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县,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形成中小微企业持续壮大、民营经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六)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提升现代化达州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盛。

做靓“巴人故里·红色达州”城市名片。加强巴文化资源发掘和保护,加快推进罗家坝、城坝遗址公园及其博物馆建设,建成达州非遗陈列馆和巴文化主题展陈馆,扩大“巴风賨韵·水墨达州”影响力,建成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村镇、场馆,培优“3+4+4+10”红色旅游产品体系[22]。加强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各类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办好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元九”登高等品牌文化活动。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整合资源,连片成线,加快构建“一核两区三带”[23]文旅融合发展总体布局,积极引进文旅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重点景区。支持巴山大峡谷和八台山连片打造,联动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大力扶持“文旅+”重点产业,实施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打造一批农旅融合示范区,创作一批情景史诗剧和文艺精品,设计开发一批具有达州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发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新业态。支持宣汉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万源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支持县(市、区)围绕旅游线路,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景点。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统筹万达开及毗邻地区文旅资源,共创“大三峡·大巴山”旅游品牌。到202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达州城市精神。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推进“六馆一地”[24]免费开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开展全民阅读、志愿服务关爱等活动,广泛开展“流动舞台进基层”“巴渠大讲坛”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七)持续发展民生事业,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普惠的领域,做大民生蛋糕,盘活民生存量,最大程度释放民生红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突出就业优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梯次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逐步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落实“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集中力量办好“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两件民生大事。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建成全域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低保、特困对象救助水平。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解决好城镇“双困家庭”[25]和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落实“双减”政策,整治校外培训市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西南职教园区、亭子职教新城建设。加强地校合作,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本科职业大学,支持四川省粮食经济贸易学校、达州技师学院争创高职院校,支持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中药材产学研基地。加大名师名校培育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

推进健康达州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协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响“秦巴药库”品牌,建设中医药强市。抓好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培育,深化医共体建设,支持各类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发展健康大数据应用,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促进城乡基本养老均等化。关爱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落实“三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运动场馆扩面提质,积极争取承办国家、省级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碧水”“净土”“蓝天”保卫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持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严格环境监察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开展重点河流、水库、塘堰水体综合治理,推进城市水体“长治久清”,建设城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能,清除生活污水直排口,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坚决还人民群众一江清水!健全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长效机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稳定改善土壤环境,坚决还人民群众一方净土!开展主城区工业污染企业三年整治行动,强化工业废气、扬尘管控,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坚决还人民群众一片蓝天!

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执行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三线一单”[26]分区管控。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加强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构建铜锣山、华蓥山、明月山等生态廊道,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开展绿化达州行动,落实林长制,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两岸青山·千里林带”[27]工程,加强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河湖两岸等建设管护,到2025年,力争完成营造林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引导支持冶金、建材、化工、火电等企业绿色化改造,逐年扩大绿色经济占比,全面完成“双控”[28]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探索通过碳汇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途径,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广环保节能产品、绿色科技应用,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减塑降污行动,深化绿色家庭、绿色校园、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让绿色低碳成为社会共识和大众习惯。

(九)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达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坚决守住公共卫生安全底线。抓好新冠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实施“关口前移、主动防御”策略,继续守好四川“东大门”。全面加强基层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健全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重大疫病防控体系、救治体系和医保体系,加强疾控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深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长效机制,坚决防止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五预”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抓好煤矿生产、道路交通、城镇消防、危化物品、建筑施工、森林防灭火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坚决守住自然灾害安全底线。加强天气预测预报,提高极端天气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洪涝、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坚持防为先、避为上,坚决做到及时避险转移安置。建设区域性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大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坚决守住社会安全底线。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社区生活圈建设,健全“全科网格”。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加强网络舆情疏解,提高舆情处置能力。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持续提升全民法律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压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推进公共安全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抓好禁毒防艾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同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抓好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持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支持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发展,统筹做好审计统计、档案保密、气象水文、地方志等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达州发展的责任重如山,全市人民的幸福高于天。我们将继续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永不懈怠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以新理念推动新发展,以新作为创造新未来。

坚持党的领导,打造为民政府。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中省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心中有民、行之为民、发展利民,提振精气神,铆足实干劲,坚决把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事情办实办好。

坚持依法履职,打造责任政府。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政府工作,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牢记有权必有责、用权必负责,建立贯通到底的责任链条,做到对岗位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坚持实干担当,打造高效政府。坚持“干字当头”,敢做敢为,敢于斗争,敢啃“硬骨头”,“不为不干找理由,只为干好想办法”,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发展的“质效指数”。坚持高效决策、高效执行,强化过程管理、考核问效,“事事马上办、个个勇担当”,踏石留印促落实,抓铁有痕促发展,推动工作在末端落地见效。

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开明政府。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推动政府治理理念、服务模式、体制机制创新,激励各级政府公务人员开动脑筋、勇于革新、探索实践。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推行开放式决策,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府治理,持续提升议事决策透明度。打破惯性思维,涵养开放心态,提升“创新浓度”,开放包容对待新事物、容纳新观念,让全社会智慧涌流、活力迸发。

坚持从严治政,打造廉洁政府。坚持惩防并举,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开展行政审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医疗药品、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系统治理,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全面提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强化审计监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坚决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人民赋予的权力永远服务人民!

各位代表!风劲潮涌,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与共同努力下,开拓创新,担当奋进,高效廉洁,真抓实干,奋力谱写达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 三纤:玄武岩纤维、微玻纤、苎麻纤维。

[2] 五桥六路七大新区:金南大桥、徐家坝大桥、野茅溪大桥、罗江大桥、中坝大桥;凤凰山隧道及西延线、金南大道、河市大道、机场大道、南北三号干道、环城路二期;北城滨江、马踏洞、莲花湖、三里坪、翠屏山、长田坝、河市。

[3] 乡村“两项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4] “1+7”重点高中:市本级达一中,各县市区达高中、达州中学、宣汉中学、大竹中学、渠县中学、开江中学、万源中学。

[5] “1+5”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区西南职教园区和5个县(市)职教中心为依托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6] 六稳六保: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7] 五预:风险预判、安全预警、事故预防、应急预备、实战预练。

[8] 煤十条:《达州市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十条措施》。

[9] 实现“五大跃升”、建设“五个中心”、实施“七大振兴行动”:实现“发展质效大跃升、城乡品质大跃升、民生福祉大跃升、治理效能大跃升、执政能力大跃升”;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幸福宜居中心”;实施“区域协同行动、产业壮大行动、城乡提品行动、开放创新行动、文化繁荣行动、环境美化行动、民生改善行动”。

[10] 一核两翼:支持通川区、达川区、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和开江县同城化发展,打造中心城区发展极核;支持万源、宣汉和大竹、渠县两翼特色发展,推动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市域高质量发展格局。

[11] 三类500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

[12] “三地一城一中心”定位、“一核四带多点”布局和“六高”任务:“三地一城一中心”即着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驱动策源地、创新资源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全力争创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一核四带多点”布局即构建以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为主引擎,以万达开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带、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带、生态资源绿色转化创新示范带、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带为主承载,以全市各产业园区科技创新示范点为主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六高”任务即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发展高价值创新产业、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强化高质量创新供给。

[13] 一带两区多园:“一带”即空铁产业经济带;“两区”即长田科创引领区、幺塘文创示范区;“多园”即数字经济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14] 三创:创新、创业、创意。

[15] 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通过公开悬赏方式,组织社会力量揭榜攻关,攻克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16] 双园驱动、多点支撑: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和全市各级各类产业园区。

[17] “2+7”园区:达州高新区、达州经开区和7个县(市、区)工业园区。

[18] “5+5”现代服务业体系:商业贸易、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与数据服务、文体旅游5大支柱型和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商务会展、巴渠美食、医疗康养、家庭社区服务5大成长型服务业。

[19] 五大行动:巩固拓展、帮扶协作、增收致富、乡村建设、示范创建。

[20] “6+2+4”中型水库:建成通川区双河口、达川区石峡子、万源市寨子河、宣汉县白岩滩、渠县刘家拱桥、大竹县土地滩6座中型水库。开工建设达川区斑竹沟、万源市李家梁2座中型水库。开展宣汉县肖家沟、宣汉县长滩湖、渠县賨人谷、开江县大雄4座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

[21] 零证明:凡是管理服务单位能够自行查证的,不需要管理服务对象提供证明。

[22] “3+4+4+10”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整合打造以万源保卫战、宣达战役、营渠战役为主线的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提升通川区神剑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宣汉县巴山红军公园、达川区石桥古镇4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度建设渠县贵福镇、通川区蒲家镇、通川区梓桐镇、宣汉县清溪镇4个红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大力培育通川区碑庙镇千口村等10个红色旅游文化村落。

[23] 一核两区三带:围绕建设中心城市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打造中心城市休闲娱乐文旅经济带;围绕建设北部巴山文旅旗舰引领区,打造北部巴山生态康养文旅经济带;围绕建设南部巴渠文旅精品展示区,打造南部巴渠休闲度假文旅经济带。

[24] 六馆一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5] 双困家庭:住房困难、生活困难家庭。

[26]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27]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川渝两地依托长江上游共同打造的森林绿化项目。

[28] 双控:源消耗强度(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上限)。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