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认真履职尽责 积极建言献策

——政协达州市五届一次会议政协委员大会发言

发布时间:2021-10-19 10:5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刘菁:建设“川渝消费新中心”

区域消费中心是一个区域人、财、物、产业、项目等各种发展要素的优先集聚地,具有强大的消费引领和发展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川渝消费新中心”,是达州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的必然选择。

就此,刘菁委员建议,要优化顶层设计,组建领导小组,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制定“川渝消费新中心”建设五年规划、年度计划、专项策划,强化规划引领,推动落地落实。要完善功能配套,畅通东出北上、借港出海、航空运输通道,打造“外联内畅、川渝一流”交通网络体系,增强交通承载力;依托金垭机场、河市坝货运枢纽以及万州港铁水联运、防城港铁海联运、渝新欧陆海联运,建设内联外畅物流枢纽节点,完善集输有序物流网络,增加物流支撑力;推动罗浮广场、升华广场等现有商圈升级,力促仁和新城、杨柳商贸园等新兴商圈升位,力促大北街、柴市街等特色商街升格,打造区域一流消费新地标,增大平台驱动力。

黄斌:在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达州要在大格局中谋定位、寻发展,在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必须找准政策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主动求变、担当作为,始终保持真抓的实劲、敢抓的拼劲、常抓的韧劲,全力推进达州高质量发展。

黄斌委员建议,一要坚持制造业为中心引领产业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麻纺服饰等)做大做强,一手抓新兴产业(新材料、智能装备、数字经济与电子信息等)加快成链发展、集群推进;二要坚持招大引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以资源为主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引进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优化达州制造业结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要坚持创新驱动突破常规发展,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技能人才、产业工人来达发展,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落实招商引资政策,让更多更好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达州。

陈国斌:推进达州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茶叶产业纳入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一带两核四区十园”发展格局。但目前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低水平等问题。

对此,陈国斌委员提出六点建议。一要坚持思路出茶,找准定位,科学谋划,推动茶产业向“茶树良种化、基地生态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国际化、茶旅一体化”转型升级,把达州打造成为茶园生态、茶品高雅、茶旅荟萃、茶韵优雅的全国天然富硒茶生产中心、茶旅文化体验中心、茶叶商贸流通中心。二要坚持生态兴茶,完善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和服务机制,高标准建设茶树良种化、品种多元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智能化的茶园、茶山。三要坚持企业产茶,推进本土茶企整合、联合或重组,招引落地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真正让具有实力的市场主体融入茶产业发展链。四要坚持科技助茶,完善茶叶种植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着力打造国家级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五要坚持品牌售茶,拓展市场,增加效益。六要坚持文化品茶,推进茶旅融合,真正让一片绿叶造福一方百姓。

加晓昕:强化校地合作 助力高质量发展

大学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校地合作有利于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助、共赢互惠。

加晓昕委员建议,深度谋划、探索校地合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对接、专家学者会商、联合调研或重大课题调研委托、督查考核、科研项目支持等工作机制,推进校地合作常态化、便捷化、规范化。建立校地人才互通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在达高校——达州协同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设立高端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对本地高校引进的专业人才实行双补贴。建立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引进省内外高校创新团队重点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医疗事业以及重点产业发展。

吴星辰:建立巩固脱贫、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7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贫困县(市、区)如期摘帽,达州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吴星辰委员建议,一要始终坚持把动态监测作为“一号工程”不动摇,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二要始终坚持把稳定增收作为“重点战略”不动摇,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三要始终坚持把考核评估作为“根本保障”不动摇,让推动落实更加高效。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紧盯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巩固成效四个方面,持续关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收入稳定性增减变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情况,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魏文杰:破解瓶颈制约 加快项目落地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关键在于抓项目。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重大项目留不住、落地难已成为制约达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此,魏文杰委员建议,要加强项目要素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项目要素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用好用活用准稀缺要素资源,做到土地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跟着项目走、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项目落地开工,坚决避免要素资源沉淀浪费。同时,要构建重大招商项目前期评估机制,建立由经济合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信、财政、金融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大拟对外招商重大项目的论证力度,综合分析项目的产业政策、投资方实力、运营情况及市场前景,初步论证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需求、所需能耗指标、环境容量需求、资金构成等,关口前移,对项目的成熟度进行初步评估,给推出的招商项目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素保障,努力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

何俊: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

我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得到提升。但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我市耕地资源减少、耕地撂荒、耕地占补平衡不够规范、个别地方违规占用耕地等问题日益突出。

何俊委员建议,一要强化空间规划,促进耕地资源利用。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做强北部山区富硒茶、高山蔬菜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做优中南部丘陵地区优质农特产业示范区,做精巴山脆李、竹(笋)、青花椒等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明月山、华蓥山、铜锣山绿色发展带,努力打造丘陵平坝区域绿色城乡和乡村振兴示范区。二要强化新增耕地指标建设管理。不断拓宽补充新增耕地来源与途径,推进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力度。积极创新实施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三要强化靶向发力,促进稳粮增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奖补政策,提高种植积极性。创新经营权、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三权”分置,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增效。四要强化监督,开展耕地综合整治。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监管系统等平台,对耕地占补信息进行有效组织管理,确保新增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指标信息可追溯、可跟踪、可核实。

饶兵: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我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于去年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市民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准确率还不高,终端处理和循环利用能力仍有待提升。

对此,饶兵委员建议,一要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构建齐抓共管格局。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完善垃圾分类政策和标准规范,出台《达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管理办法》,加强执法监管,压紧压实责任。二要变“渠道单一”为“多点开花”,着力控制垃圾增量。对纳入总量控制管理的县(市、区),实行“增量控制、超量加价”。扩展物品回收利用网点,推进可回收物就地分流回收利用。推广垃圾清运车载称重系统,建立信息化平台,对垃圾清运实行精准实时计量。三要变“被动消极”为“主动积极”,营造人人参与氛围。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党员先行”活动,率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建立积分激励或返现机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四要变“粗放粗分”为“精细精分”,完善垃圾分类体系。科学配置设施,加强监督管理,优化清运服务。五要变“一次消耗”为“循环再生”,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分类体系,创新回收模式,启动农村试点。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楚甲 整理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