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

一座通往未来的“桥”

通川区一小实施STEM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发布时间:2021-10-13 10:24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近日,通川区一小举办了一场桥梁设计展,由同学们设计制作的一座座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模型桥和关于桥主题的绘画在校园里吸引师生驻足观看。

这是学校开展STEM教育——“桥”课程项目的成果展示。该项目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多学科为一体,通过让学生走进桥,开展欣赏、观察、思考、设计、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实践力、创造力。

琳琅满目的“桥”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桥梁建设,一座座桥梁既连接起达州与外界,更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未来,达州一定会建出更多更美更有创意的桥,让桥成为达州的又一道风景。达州的桥梁都有哪些特色?桥都有哪些结构?桥的历史与传说有哪些?为此,通川区一小结合学校STEM教育,开展了“桥”课程项目,多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学习,并邀请桥梁建筑专家为同学们讲解了桥梁的种类、功能、结构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桥梁。让同学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学校副校长何玲介绍,学校除了组织外出实践外,还将STEM教育——“桥”课程项目融入课后服务与社团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参与其中,动手、动脑把参观和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习成果,从而带动学生了解、设计、制作桥梁,探究桥梁的内在结构和原理。

学生正在制作“桥”

今年国庆期间,学校强化STEM教育——“桥”课程项目安排,为学生布置了不一样的假期作业,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激发创造的活力。

国庆假期,老师鼓励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到以“桥”为主题的活动中。一、二年级走走家乡的桥,感受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画一画家乡的桥,感受桥设计的巧妙与美观;三、四年级实地走访,了解家乡桥梁的种类。查阅资料,走近我国桥梁历史和桥梁专家。动手绘制,把家乡的桥设计得更加合理、美观;五、六年级手脑结合设计搭建一座心中理想的桥,并写出心得体会和感想。

经过精心设计、用心制作,一幅幅生动的桥梁画卷、一件件造型独特的桥梁模型诞生了。日常生活中的铁丝、纸盒、吸管、木棒、竹板等五花八门的材料,在孩子们的巧手中变身为吊桥、斜拉桥、铁索桥、立交桥、拱桥等形态各异的微型桥梁。

“通过学习,我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出了我心目中的赵州桥,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兴趣,下一次我还要设计一座更有意义的桥。”通川区一小学生陶俊哲说。

同学绘制的“桥”

通川区一小建于1907年,于2011年9月整体搬迁至西外新区。十年磨一剑,该校始终坚守“知类通达、以修大成”的办学理念和“始终让孩子站在教育的正中央”的育人思想,秉承“求实、勤奋、文明、整洁”的校训,以《建设3.0版未来现代化小学2025规划》为引领,固化“党建为先、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安全为保障”的工作思路,朝着建设3.0版未来现代化小学校的发展愿景,高位发展、砥砺奋进、阔步前行,把通川区一小办成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高品质一流示范小学,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优质教育,让党委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

学校自2018年被教育部遴选为“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首批种子学校以来,率先发起对STEM教育的研究、探索和实践。STEM教育的实施,开展了VEX机器人竞赛、乐高机器人搭建、科学小实验以及一座通向未来的桥、创意花窗、自制礼品盒等STEM项目化学习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设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单词的英文缩写。是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把原本独立、分散的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在不同情境中整合运用,体会各学科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意义,实现深层次学习和理解性学习。

“桥”知识手抄报

“在STEM课程中,我们围绕学生日常发现的问题,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和实践,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们的学习同生活相连接,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课程和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罗静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开展STEM教育收获颇丰,被评为中国STEM教育第二批领航学校;推送案例在第三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上获得“最佳STEM学习空间奖”;申报课题成功立项为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专项课题;一大批学生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中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中国少年科学院小研究员”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长冯正东表示,STEM教育就是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动STEM教育研究和实践进入一个更系统、更科学的发展阶段。坚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凸显“大成教育”品牌、建设高素质“四有”教师队伍、建好2.0智慧校园、推行“互联网+教育”、创“大成教育”特色STEM课程体系、实施“三适”教育、助学生特长发展,从而构建学校现代教育多维体系。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万礼 邵明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