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达州:把好中医药产业的“脉”,开好乡村振兴的“方”

发布时间:2021-10-12 10:2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秋分时节,在宣汉县普光工业园区方斗食品功能区,四川龙森中药材公司年产5000吨中药饮片加工厂马力全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已加工了600吨木香和木瓜,2万余亩中药材算是颗粒归仓!”公司董事长杨昌林乐呵呵地说,“往年加工厂没建起来,遇到雨天很多中药材只能烂在地里,对公司和农户都是很大的损失。”

达川区乌梅种植户喜获丰收

这座占地50余亩的中药饮片加工厂于2017年底开始建设,总投资9000万元,新建生产车间、综合业务、检验中心等,引进尖端的切制、炒制生产技术,配置了自动化生产线、筛选机、洗药机、润药机等设备。

“这条生产线的建立,既解决了我们以前的产销难题,又大大增加了中药材附加值,还可以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

从单一中药材种植到升级为整条现代化生产线,目前该公司已种植中药材7万余亩,覆盖全市5个县(市、区)的26个乡镇、53个村,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四川龙森中药材公司把对了“脉”,开对了“方”,更走对了“路”。


把好中医药产业的“脉”,为乡村振兴处好“方”

近年来,达州市充分利用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切实把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脉”,为乡村振兴开了一张更大的“方”。

发展中医药产业,达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里地处秦巴山脉生态系统核心区,素有“动植物基因库”和“秦巴药库”之称,境内有野生中(草)药资源2386种,中国药典收载431种。

虽然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久远,但过去一直走传统种植的路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问题突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能力不足。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小川直言不讳:“中药材种植缺乏主导品种,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够;生产加工缺乏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品牌培育不足,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链未形成;专业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少,产业发展难以支撑多元化市场特色需求……”这个“脉”,不是曾小川“号”的,原文出自达州市政府今年1月出台的《达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为“号”准这个“脉”,达州市专门邀请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科学院、西南大学药学院及市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坐诊”达州,就达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分析研判和科学规划。

“把准‘脉’、开好‘方’,是我们推进达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黄中平介绍说,“达州规划‘一核引领、两翼带动、六极赋能、全域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助力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药农在木香种植基地查看药材长势

按照这个规划,今后5年,达州将以通川区现代医药产业园为依托,打造国家级特色中药材产业孵化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建成四川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中药材产业核心引领区;以北部高山地区为“北翼”和南部丘陵平坝地区为“南翼”,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种养业基地;以达川、万源、宣汉、开江、渠县、大竹各为一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健全完善中药材产业链,实现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打通“任督二脉”,达州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遇,形成全市中药材产业全域发展新格局。

传承创新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离不开科技和人才赋能

在偏远高寒的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村,6000平方米的智能化萼贝母育苗大棚在秋日艳阳下熠熠生辉。

贝母又叫“蝱、莔、药实”,最早记载于《诗经》,入药最早记载于《万物》。清乾隆六十年编《太平县志》记载:花萼山产贝母质量最好。有土谚:川贝甲天下,萼贝冠全川。“萼贝”早以“川贝”作为商品入药。

土生土长在花萼山下的“80后”青年项能鹏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祖祖辈辈视萼贝为宝贝,那么如何将野生贝母进行移植种养,将它作为一项产业发展,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从2014年开始,项能鹏先后到省、市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拜访中药材专家,为发展萼贝“把脉问诊”。

项能鹏的创业行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门为他建立“专家工作站”,帮助其对萼贝进行基源鉴定、化学成分分析,传授育苗和栽培技术等。2018年,又成功通过技术成果融资,引进九州通资本,成立万源市润雨药业有限公司。

“萼贝扩繁工作其实也就像是煎药,火候把握是关键,既要保持药理的原生性,又要实现产量提升,确实是个技术活儿。”万源市润雨药业有限公司技术员张黎说。公司通过科学的基源研究和野生驯化,成功进行了扩繁和栽培。现已在万源市蜂桶乡建设川贝种源繁育基地50亩,商品萼贝规范化种植基地200余亩,带动萼贝种植大户36户,户均增收近1万元,为当地培养萼贝种植“土专家”60余人。预计2025年产值将突破亿元,2030年产值达10亿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尤其如此。为破解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达州市政府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签订了《推进达州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积极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成立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达州产业技术分院,筹建秦巴道地中药材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创办达州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校生已达6300余人,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全市设立了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每个特色品种配一支专家服务队,未来将建立中药产业科技转化孵化园,为更多的“项能鹏们”搭建平台服好务。

培本固元,是中医药的重要理念,也是中药材产业发展之道

针对中药材主导品种缺乏的问题,达州市初步筛选出万源萼贝、达川乌梅、宣汉木香、巴山天麻、开江银杏、渠县白芍等道地中药材作为规模化种植推荐品种。未来几年,将新(扩)建省级示范基地1个、市级示范基地8个、县级示范基地7个,累计打造15个“秦巴药乡”。

达州中医药系列产品亮相西博会

达州不但开好“千金方”,还建好产业链,发挥“中医药+”优势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通过构建“医疗机构+中药企业+种植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把农民利益分享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推动联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产业实现综合产值将达到180亿元。

达州市积极培育和招引重大中医药产业项目,成都地奥天府药业、四川聚元药业、四川自强中药和四川琦云药业相继落户达州,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建设达州现代医药产业园、宣汉方斗工业园、万源中国富硒医药产业园区。推出一批以中医药养生文化、疗养康复、药用植物观赏、森林康养为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秦巴药库·康养天堂”区域产业品牌和“达医达药”区域文化品牌。

在达川区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两株树龄超过600年的“乌梅帝”和“乌梅后”彰显着达川乌梅的历史。乌梅文化馆内,最新研发的乌梅酒、乌梅干、乌梅饮料等琳琅满目。园区通过长期与四川省林科院合作,引入科研技术人才,培育出“达梅1号”等优良品种。

通过招引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园区从事乌梅“产、加、销”产业链发展的经营主体已达36家,带动园区87%的农户从事乌梅产业。徜徉在17.75平方公里的园区,不仅让人尽览大自然风光,还可以享受乌梅特色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服务,俨然一个中医药特色康养胜地。有着2000多年乌梅种植历史的达川,“中国乌梅之乡”“乌梅名县”的金字招牌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被注入新的内涵。

在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村民们通过中药材种植脱贫后,又开始谋划利用巴山大峡谷景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下猛药”。“前几年‘药’到病除,治好了村民的‘穷根子病’。”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信心满满地说,“现在我们要打造民宿、发展康养,让游客在我们这里吃好、耍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文/图 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 王永明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