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古韵烟霞山

发布时间:2021-09-27 10:3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海拔一千二百多米,山高林密,雨量充沛,长年云雾缭绕,云蒸霞蔚,亦梦亦幻,好似仙境。山腰,山坳,白云深处,点点山里人家,茂林修竹蝉鸣鸟叫,白鹭成行,层层梯田黄绿相间,分明是世外桃源。空山新雨后,整个一个清清朗朗的山里世界。它就是位于万源市曾家乡的烟霞山。其实这些只是视觉上的烟霞山,而它让世人震撼的远不止美丽俊朗飘逸的外表。久远,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才是它的灵魂。

覃大仙的故事

位于烟霞山山顶的覃大仙庙相传建于明朝,覃大仙的真身就在石塔之中,后被川军破坏,留下断垣残壁。后来在它的旁边重新修建,取名烟霞寺,现有佛主、观音、八德池、药王大殿。覃大仙慈悲为怀,进香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据说极为灵验。因此,覃大仙庙(烟霞寺)闻名于川渝陕鄂之地。院内古树成群。登高望远,群山云绕雾缠,尽显灵仙之气。

覃大仙本名覃意,明万历七年生于万源市曾家乡覃家坝,自幼刻苦,天赋异禀,壮志凌云,终成饱学之士。后赴京考试,考进士得头名,封官时,考官误读姓氏,覃意未曾答应,考官误覃意耳聋,没能分封,让覃意空有鸿鹄之志。心灰意冷的覃意悲愤欲绝,愤然斩断红尘,出家修行悟道。

覃意每天朝迎日出,暮送日落,风餐饮露,以食柏桠果果腹,刻苦修行,终成正果。随后他云游四海,六十多岁返回故里。

在覃家坝修行时,覃意端坐山石岭的石穴迎日出,返回清净硐送日落。每日修行,他要从山洞穿行,山洞窄逼低矮之处几乎只能匍匐前行,而修行的石穴仅容纳一人之身,完全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六十多岁的覃意云游返乡,并仙逝覃家坝。据传,他死后肉身在覃家坝,灵魂却到了陕西西安。在西安遇见一户人家儿子病亡,其家中几代单传,如今单传的儿子病故,全家悲痛万分,覃意见状对其救治,终起死回生。当主人家感谢之时,不见了恩人踪影。晚上覃意给那家托梦,说自己是四川太平县(也就是如今的万源)烟霞山覃家坝人,如果要来谢,就到这里来找。陕西人家找到覃家坝,方知覃意已于几天前去世。陕西人家将覃意葬在烟霞山石塔之中。后人们感恩覃意的慈悲为怀,为其修建庙宇。从那些残存的菩萨石像、石条的精美雕刻和考究的石材,也能看出当时的覃大仙庙是何等辉煌气派。

相传,覃家坝坝前一水田,每天清晨就会飞来一对鹅,在水田觅食嬉戏,如鸳鸯戏水;傍晚就回到另一处歇息。覃家坝这边就被人们叫做鸳鸯池,傍晚回去的地方就叫金窝。

时光滚滚向前,清净硐已经接近垮塌,但石穴还在,覃家大院还在,覃大仙庙(烟霞寺)香火没断,覃大仙的故事依旧在烟霞山流传。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树、古院落、古墓、古道

烟霞山过去号称三里一举人,五里一进士。出了不少官员和文人。俗话说,落叶归根。那些万里求学、千里封侯、功成名就之人,晚年回到家乡修宅建院,生于斯,葬于斯。因此,烟霞山有不少的古院落,古墓群,这也成就了烟霞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树,也是烟霞山的一大特色。

且不说生长在深山老林中的众多古树,就是院落四周古树也是比比皆是。烟霞山一直有一个传统,修宅建院必先栽树。院落有多古老,那么树就有多古老。甚至,院落经过一代又一代修葺改了模样,而树依然傲视红尘。

向家大院后的古樟树,有18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迭,阅尽了人世沧桑,它活成了当地人心中的神。人们祈求它的保佑,特别是考试前,更是引来无数人祈福许愿。人们都说那一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且不说出了多少举人进士、文武官员、商贾富豪,就现在也是人才辈出。川大教授向以鲜就是从向家大院走出的。在页家岩那个地方的村小就出了两位画家,一位诗人,一位省级官员。我们居住的潘家大院主人家的女儿小潘也刚接到贵州大学研究生通知书。人们求仙是求的心里安慰,但那里的人更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那些走出去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就成了家乡人的榜样,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走出了大山。

古柏大院,因古柏而得名。十几棵古柏,都有上百年树龄。最著名的就是长于磐石中的合抱树,它们八百年来像一对孪生兄弟相拥仰望日月星辰,俯瞰大地山川。看似长于磐石之上,无土植培,无水润泽,但它们的根在磐石之下的泥土深扎,吸取着大地母亲的乳汁而成长与生存。只是为了不做井底之蛙,它们冲破了磐石的桎梏,不向命运低头,左右突围,绝处逢生,在倔强中带来命运的转机,赢得了世人的崇拜。我们惊叹它们生于磐石中的神奇,惊讶那在磐石上粗壮的根系鼓鼓囊囊,像硬汉壮硕健美的肌腱。其实我们只是看到了它的表象,如看见一个铮铮硬汉,呈现在眼前的是坚硬的轮廓,冷峻的表情,而忽视了内心的柔软。

潘家大院后面也有一棵几百年的桂花树。老潘告诉我们,潘家的前人在修建这个院子时,就在后面栽下了这棵桂花树。这棵树很神奇,每出生一个男孩,树就长出一个枝丫,一共有四个男孩,也就有四个枝干。而现在的他们就是这些枝干开枝散叶的结果。

每个院落的古树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位于巨家大院的红藤缠树,就藏着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在烟霞山,这些故事很多,它们如遗珠散落,你尽可去挖掘捡拾,去欣赏它们独特的魅力。

烟霞山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也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树已经不单单是树,而是与人的命运共同体。他们有多么爱惜自然,山知道,树也知道。

再说烟霞山的古院落。

覃家大院、潘家大院、巨家大院、严家大院、王家大院、张家坝大院、向家大院,这些都是当地有名的上百年的古院落。

院子大多为木板瓦房四合院、三合院,有的上面还修建有具有川东民居特色的小吊楼。独上吊楼,凭栏远眺,天高地远,云烟袅袅,群山绵绵,满目苍翠,猛吸一口满含负氧离子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傍晚,晚霞映照,哞……一声牛叫,牧童骑牛归来,多好的一幅乡间牧归图啊,你真的会陶醉的。

院子屋梁上的彩绘依稀可辨,飞鸟走兽、花草树木栩栩如生。房屋木柱下用于防潮的石熵蹬雕花刻鸟,虽然被岁月侵蚀得模样不清,但根据残存的部分也能推断出它的巧夺天工和昔日的辉煌。

进院子的正对面为堂屋,川东地区的人又称之为桃屋。重要的事情就在此举行,比如婚丧嫁娶,升学宴,过年祭祖,团年等等。两边是厢房,用于住宿、厨房或堆放杂物。中间青石坝称为天井,青石板因风化变得凹凸不平,但幽幽青光照映出旧时的光阴。从天井拾级而上才能到达堂屋和厢房。堂屋和厢房前是廊道,人们从廊道到达堂屋或厢房。每个院子的院坝都有龙眼门,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说的排水道,有了龙眼门,院子才能保持干燥。厢房有腰门,相当于现在门的猫眼。猫眼只是一个小洞用于观察门外的情况。而腰门是位于门中间长方形的门中门。腰门是生人来打招呼的地方,只有主人家才能开门。由于腰门位于整个门的中间,所以尽管开着,也是能够抵挡风的,主人家在厢房也能围炉取暖而不被风扰。整个门的最下端有一小洞,供猫狗进出。

有的房子上面还有一层板楼,一个板梯直达楼上。干燥的楼上用于储存粮食。

院子的构造彰显了前人的智慧——很好地融合了美观与实用。

滚石碾、舂米碾、磨子、风车转了几个世纪,至今有的地方还在吱吱呀呀地转啊转,只不过现代人是为了追求返璞归真,觉得这样做有仪式感,又绿色健康。有的院子开发乡村旅游,把古老的农具陈列出来供人们体会农耕文化,从农具上去寻觅那些久远的年代和记忆。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回望历史,那一串串行走的脚印会砥砺我们奋勇前行。

在烟霞山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墓和古墓群。它们有的位于道路旁、山里,或者就在院子周围。

古墓,浮雕镂刻,精致细微。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碑刻字字珠玑,阅之,既是对墓主人生平和家族的了解,也是一幅幅书法赏析。从古墓的气派和精美浮雕中,也能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足荣耀。

古墓群大多是家族式的墓葬。他们中间的前人,看准了一块风水宝地,葬于此,后人就陆陆续续陪伴在先人旁了。

有的墓太过久远,风化严重,浮雕和碑刻模糊不清,正如墓主人一样归于尘土。但青山依旧,他们的子孙繁衍生生不息。

或许是偏远的缘故吧,才使得这些古墓被保存下来,而没有遭到破坏。虽然现在村村通公路,但三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外界浸染甚少的地方。

说说荔枝古道吧。在离烟霞山不远的地方,有一处荔枝古道和驿站。虽然按现在的行政划分不属于烟霞山所属的曾家乡,但离烟霞山不远,不妨去看看。

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唐玄宗妃子杨贵妃,喜食荔枝,唐玄宗就下令从川南修建一条荔枝专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川南到长安全长一千多公里,中间建有一千多个驿站,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快马加鞭,以保证到达长安荔枝的新鲜度。

这段荔枝古道和碑刻长满了青苔,驿站也很破旧,立于古道旁,恍惚之间,一男子带着竹筒,扬鞭飞驰而来。山上砍柴归来的樵夫,挑着担子赶紧避让,惊愕地看着在尘土飞扬中远去的飞马。有谁会想到那竹筒里装的就是从涪州现采的杨贵妃翘首期盼的荔枝呢?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当时情景的写照。

荔枝专道的修建,既体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又呈现了皇帝的奢侈荒淫。只不过马嵬坡下的“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的惨景让后人唏嘘感叹。不管唐玄宗有多么宠爱杨贵妃,但在江山面前,爱情就是牺牲品。

烟霞山,如它名字一样,云蒸霞蔚,亦梦亦幻。去过两次,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那些保留下来的古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等待你去翻阅。那儿有许多自然之谜,历史之谜,等着你去发现。(卢华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