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一张神奇地膜改变的世界

——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肥专家吕世华及他的水稻覆膜种植技术

发布时间:2021-09-18 10:0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李小平

神奇地膜带来神奇产量

“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最高650公斤。”2021年9月13日,随着不同区域、多个品种的有机水稻陆续颗粒归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吕世华研究员向媒体宣告了这个令他满意的数据。

作为中国土壤学会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世华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肥力与耕作制度、作物栽培与农业环保的研究。今年,他的水稻覆膜种植技术在四川大竹、邻水等多地丰产、高产,让他多年的研究终于结成硕果。

吕世华正在察看水稻长势

覆膜种植因其增温保湿的作用,在越冬作物和蔬菜生产上普遍应用,并不稀奇。听说种水稻只施农家肥作底肥,后期不再施追肥,大竹县一些村民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有人说,“如果产量能够保持往年的产量,我手板心煮饭给吕专家吃。”

2021年9月1日,大竹县永胜镇覆膜水稻试验田喜获丰收。据测产结果:最低亩产401公斤,最高580公斤。

看着秤数,村民们彻底服了,老农也伸出了大拇指,连连称赞:“科技太神奇了!”

按以前传统方法种植的有机水稻,平均亩产最多就150公斤左右。

由于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有机稻在保障更高品质的同时,其生产环节的需肥、病虫草害防控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往往生产效率低下,亩产300-400斤是普遍现象。高质与高产的矛盾,一直是有机稻生产背负的“鱼和熊掌”。

吕世华告诉记者,这片水稻田原先是要人工除草的,劳动力成本大,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后,抑草作用很明显,田里杂草基本看不到了,不必再打除草剂,既节省了成本,又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

业界黑马的传奇奋斗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解读着秋天。

金秋时节,2019崇明岛国际农业生态种植专家论坛上,吕世华的研究引起全坛关注。

“相比传统种植,水稻覆膜技术可实现亩产平均增加15%-20%,缺水干旱等地区甚至增幅100%。”吕世华员语惊四座。

数据无声却最有说服力。

崇明岛作为我国重点打造的世界级生态岛屿,力推无农药、无化肥的“两无化”种植,两大技术难关摆在眼前,一是如何不施用农药控制杂草生长?二是不施化肥如何保证水稻亩产量?

吕世华专家团队研发的水稻覆膜技术解决了世界级的这两大难题。

采用覆膜技术的稻田,全生长期不用农药,仅施有机肥。因为有地膜保护,杂草控制得好,病虫害得到了很好的预防,显著促进生长,早熟一周,节水40%-70%,促进水稻增产提质。生物降解地膜的运用,解决了传统PE地膜残留导致“白色污染”等弊端。巴斯夫ecovio®全生物降解地膜,可被土壤微生物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是一种可堆肥的新型生物材料。

吕世华1985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进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作为土肥专家,他从水旱轮作土壤小麦缺锰问题入手,却研究出水稻“三大围”强化栽培,水稻覆膜技术等一系列栽培技术,被誉为作物栽培界杀出的一匹“黑马”。

同等管理条件下有机稻覆膜(右)与不覆膜(左)对比

水稻,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主要口粮作物,其单产水平的高低关乎我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良种尚需配套良法。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启迪了吕世华“一张地膜改变一个世界”的伟大构想。他激动地说:“这是一个种水稻不挣钱的世界,这是一个大多数地方靠天吃饭的世界,也是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的世界,水稻覆膜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逐渐改变这个世界!”

为了这个梦想,吕世华团队足足花了二十年时间。

他带领团队常年奔波在田间,迎风雨、战酷暑。终于,覆膜水稻技术成功了,亩产高达800余公斤。

随着水稻覆膜技术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推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PE地膜回收耗费劳力,回收不完全,残留量大。这个问题不时困扰着吕世华,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要是有价廉物美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该有多好啊!吕世华找到了合作伙伴——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进行攻关实验。

2018年10月8日,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在云南德宏州芒市遮放贡米基地,中外专家共同见证了生物降解地膜应用于有机水稻的神奇。

“一张地膜改变了一个世界”的梦想成真,是一个擦亮四川农业大省乃至中国农业大国这个金字招牌的重要技术。

与大竹县结下科技情缘

2009年初春的一个周末,时任大竹县四合乡党委书记的何武在《四川农业科技》上看到了水稻覆膜技术的系列文章,惊喜不已。通过与杂志编辑部联系,何武获取了吕世华的联系方式。吕世华非常谦和,邀请何武去参加省农科院的技术交流会。

何武激动万分,立马带领5名村支书和1名农技员同赴省农科院,受到吕世华的热情接待。

此后,吕世华多次受邀来到四合乡,到田间亲自示范,现场开技术培训会,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3万元支持四合乡的技术推广。全乡掀起一场“水稻种植白色革命”。

吕世华与大竹县有关人员交流有机稻种植技术

水稻覆膜技术不仅实现了头季稻节水节肥高产高效,还扩大了再生稻面积,提高了再生稻产量。

再后来,在时任大竹县旅游局局长何武的积极联络下,应用全生物降解膜的水稻覆膜技术,引进到旅游局联系帮扶的贫困村——朝阳乡木鱼村。神奇的水稻覆膜技术相继纳入大竹县人民政府与四川省农科院的院县科技合作项目,得以在全县迅猛推广。

2020年8月25日,在大竹县文星镇一片金黄色的稻田边,人们见证了奇迹:应用覆膜技术的水稻亩产高达706公斤,而常规栽培的亩产仅489公斤。

这还是在遭遇特大干旱、持续低温多雨等不利天气影响后的奇迹,再次证明生物降解地膜是稻田的好保姆。

一提到农业科技,吕世华就非常感慨:“由于出身农村,读了农业大学,干了一辈子的农业科研工作,我深知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我国人多地少,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现实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产与生态双赢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望未来农业,他深情地说:“农业科技的创新,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这是怀揣梦想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幸事,更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幸事!”

田野是寂寞的,带泥裤腿和汗湿衬衫是无声的,他们构成了有生机的美丽世界。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勇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