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大竹:绿水青山带笑颜

发布时间:2021-08-11 10:4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入夏后的第一场夜雨,让铜锣山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

白茶村在鸟儿婉转的歌声中早早醒来。

太阳从山坳一点一点往上爬,一缕缕阳光从天边云层之间的缝隙斜射下来,洒满大地。从白茶村茶园最高处放眼望去,万亩白茶树在绿水青山中尽带笑颜。

大竹县地处川东,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境内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由北东、南西向平行排列,将全县划分成“三山两槽”的平行岭谷地形。三山之间为宽阔的槽谷,槽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水、电等基础设施欠账多,全县绝大部分贫困村、贫困户都集中在山区。

2014年初,大竹县有省定贫困村7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1548户92386人,贫困发生率为10.3%。2018年底,大竹县7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88430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7%,乡“三有”达标率100%。

5年的脱贫路上,始终奔跑着一群人。“脱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是这群人的共同目标。

第一书记的“脱贫经”

刘世芬还是那个刘世芬,但她已不再身处那个因为残疾而无法走出家门的低矮土坯房里;王国长还是那个王国长,旱烟几乎不抽了,因为生活已不再那么苦闷……


位于大竹县东南部的川主乡平桥村,落后、偏远,距离县城18公里,幅员4.6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除了老人就是小孩,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2014年,全村555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281人,贫困发生率18.17%,为省定贫困村。全村缺少劳动力,没有产业经济支撑,典型的靠天吃饭。

2015年4月,平桥村来了一位“熟人”——蹲点干部王帅,不过从这一刻起,他又有了另一个身份——第一书记。

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没有路,人们的精神都提不起来。

修路,成了王帅第一个突破口。

得知村里要修路,村民们很兴奋。村民陈庆国拉着王帅的手激动地说:“如果这条路修好了,我们老百姓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

但更多的是疑惑:修路,也不是第一次说,投入这么大,钱从哪儿来?

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放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王帅退无可退,跑乡上、跑县里、跑娘家单位,到处化缘,争取支持。

一时间,“修路”,成了平桥村的高频词。

经过不懈的努力,3.8公里通村硬化路通了。通车那天,村里群众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条硬化路也拉近了王帅与村社干群的距离。不久,15公里的环形硬化路、2座桥梁相继建成。

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也进一步鼓起了王帅“大干一场”的信心。

怎么干?王帅当时心里也没底,他开始把目光放在发展产业上,经多方考察论证,平桥村选择了青花椒作为敲门砖。

然而,想让村民放弃祖业,种植完全陌生的青花椒谈何容易?村民们说什么的都有,甚至认为这是“空搞灯”。王帅为此焦虑得一个月都没睡好觉。思想工作前前后后做了几个月,并分批组织村里有威望的人到广安实地考察“和诚花椒”,村民的思想才慢慢转变,答应流转土地种植青花椒。第一期流转了300亩,发展了3万株。300亩种下去,才发现更大的麻烦在后面:资金不够、务工农民工资发不起,技术员指导费给不起……由于缺钱,青花椒管理就很差,集体经济为零且负债的贫困村,何来资金发展产业?

关键时刻,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和“娘家”大竹畜牧食品局的启动资金14.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历时1个月22场次的院坝会也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这一个月,王帅的工作日志上记满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记满了群众的疑虑和困惑,也收获了群众的真心,村里发展产业的轮廓初显。

2015年腊月三十,最后一批花椒苗栽种完成,300亩3万株集体经济的希望下地,王帅几个月来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熬过了寒冬,青花椒产业迎来了春天。2018年,因为青花椒,平桥村集体经济达到9万元,彻底结束了集体经济为零的历史。

随之而来的,村内道路网全面贯通了,青花椒、小龙虾、白茶、金槐、香椿、苎麻等产业都有了,平桥村成为了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全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8年底,平桥村宣布退出贫困村序列!

但在王帅的蓝图里,仍有一块拼图尚未完成,发展民宿、乡村旅游,是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新梦想。

小小平桥村,是野心勃勃的王帅心中未来的“华西村”。

小茶叶撬动“大产业”

清浅白茶,撬动了团坝镇白茶村的经济杠杆。万亩白茶在茶农的精心照料下,安静生长。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十年后,这里已然郁郁葱葱。

那是白茶园。

茶汤清浅,白毫翻卷。细品,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主要产区在福建、云南等地。原产地并未在四川的白茶为何落户千里之外的川东小乡村?又如何让这方土地因此受益?这里面碰撞着怎样的故事呢?

引种白茶的业主,是退伍军人廖红军。

生在铜锣山的廖红军退伍后并未定居大竹,因为妻子是浙江人,夫妻俩在浙江做些小生意。

当时,白茶产业在江浙一带已成气候,经济价值不言自明。

廖红军想创业种白茶,但又发愁:哪来的山地种茶呢?

他想起了家乡的苦日子和荒山荒坡,带领乡亲致富的念头由此而生。

经过农业专家的调研采样,大竹地理环境与浙江安吉县有许多相似之处,气候、湿度、土壤条件都适宜种白茶。2010年,夫妻俩带着2000株安吉白茶种苗,一路向西,回到团坝镇白茶村,开始规模发展白茶,并成立了“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大竹县“喊山开茶文化节”现场

为了鼓励村民参与,2012年,除了流转7000亩山地扩大种植面积,廖红军的公司还免费给周围农户提供种苗,请村民到白茶基地打工,还搞起了“包茶到户”,通过合作社,把白茶苗、管理技术等免费提供给村民,到采收时节,如果鲜叶符合标准,就按市场价收购。

7年耕耘,如今廖红军已成为大竹白茶种植的带头人。

大竹白茶比安吉白茶可早采摘十余天。四川入春也比浙江早,明前茶可以早半个月上市,能卖出好价格。

59岁的江红英祖祖辈辈生活在团坝镇,多年来,家里的那几亩薄田,只是种植粮食,产量很少,一家人紧巴巴地过着日子,一年的收入不到两千元,住的也是随时会被风吹倒的破瓦房。

但这些在2017年发生了改变。

3年前,她拿了茶苗在自家地里栽了两亩白茶。现在一年卖茶叶和在茶园务工加起来能挣两万多元。江红英的身份也从传统农民转型为茶农。

不仅收入是以前想不到的,还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新房,新生活让江红英满脸洋溢着幸福。

52岁的邓忠诚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帽子也因为白茶而得到解脱。外债还清了,孩子也结婚了,妻子的病情趋于稳定。一家人的脸上都泛着红润的笑容。

清浅白茶,撬动了团坝镇白茶村的经济杠杆。万余亩白茶在茶农的精心照料下,安静生长。

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之路,因为白茶的加入,似乎被激活了。

“电商”为农产品插上翅膀

网上推销活动让栏岭村民“触电”受益,陈明君更是信心十足,准备带着村里的“土货”在网络平台闯出一片天。

2019年5月20日,雨后初晴,空气微凉。阳光正从天边砖块般堆积的乌云中投射到大地,瓦蓝的天渐渐露出脸来。

打开淘宝,进入“栏岭农家特色小店”,土鸡蛋、天宝柚、香椿、笋干等土特产品一应俱全。2018年开的淘宝小店人气谈不上旺,却解决了杨家镇栏岭村村民的许多实际困难。

在接触网络之前,43岁的陈明君对电商一无所知。现在,他却成了淘宝小店的“当家掌柜”。

几年前,陈明君通过系统的电商专题培训,对这一领域有了全新认知,发掘出一条新的脱贫销售之路,“栏岭农家特色小店”应运而生。

网上有了订单,优先找贫困户,贫困户的东西凑不够,再找其他人。只要是村里有的农产品,都放在网上销售,并且保证质量——小店开张一个多月,土鸡蛋接了23单,卖出1000多枚。附带的,陈明君还免费为村民在购物网站上代买电视机、衣物等生产生活用品。

67岁的村民梁仁翠对电商服务站可以代销土鸡蛋等农产品感到特别满意,为此,她和村民们都扩大了鸡鸭养殖数量。

2018年11月至次年2月,陈明君与大竹电商运营中心共同策划了杨家镇栏岭村土鸡蛋网销活动,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同时上架天虎云商、有赞、微店、淘宝等平台销售,万余枚栏岭土鸡蛋由此进入城里人的餐桌。

网上推销活动让栏岭村民“触电”受益,陈明君更是信心十足,准备带着村里的“土货”在网络平台闯出一片天。

说到电商,大竹电子商务集聚区是绕不开的话题。

座落于大竹北城新区的大竹县电子商务集聚区,是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孵化基地。占地1.15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聚集区、138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搭建起了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将电商终端延伸到农村。同时,还建成村级物流配送站89个,升级打造1200平方米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个,解决了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贫困户到电商的转变,让金鸡乡的李俊杰尝到了不少甜头。母亲去世后,他与父亲相依为命,2015年被评定为贫困户。

2016年7月,帮扶干部鼓励李俊杰参加县上组织的“云客服”培训,考试合格后,李俊杰成为淘宝“云客服”的一员。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一个从小患有小脑支配性神经瘫痪,行动不便,甚至说话都吃力的残疾人成了致富的先头兵。2018年,李俊杰还被评为四川省“电商扶贫最美人物”。

最近几年,清河镇龙洞坝村通过产业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李子产业村。

李子是发展起来了,但销路渠道一直是村里的大难题。以往,龙洞坝村的李子大多是靠村民自己运到附近场镇上售卖,或是等附近的客商前来采购,“果多伤农”现象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

2018年10月,龙洞坝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斌通过电商培训,找到了电商销售这一有效途径。2019年6月,他在大竹县电商集聚区,通过在一亩田、惠农网、农商通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平台发布清河青脆李信息,广邀川内外的客商到清河采购青脆李。

当年7月,清河青脆李一上市,全国各地来采购青脆李的客商络绎不绝,龙洞坝村的青脆李通过电商平台面向全国,平均每天能销售李子少则5000公斤,多则超过7500公斤,每家李子种植户纯收入在两万元以上。

“小企业”也有“大格局”

在大竹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总是与当地群众的增产增收紧密相连。

作为大竹乃至达州的一张重要名片,“东柳醪糟”早已名声在外。

糯稻是大竹的支柱产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更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

一亩糯稻亩产上千斤,种子化肥无需配送,公司每斤1.5元高价稳定收购,刨去开支,一亩纯收入1500元。家里4.2亩,每年固定纯收入6000余元以上——石河镇前锋村村民李昌利一家因为糯稻而走上了致富路,他的脸上写满喜悦。

这是大竹县工业经济反哺当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的精彩案例。

目前,大竹县文星镇等22个乡镇、万源市石窝镇兰草溪村、广安市邻水县护邻乡护邻村,共80个村成为东柳醪糟的糯稻种植基地,面积达10万亩,年人均纯收入达2400余元。公司规划,到2025年发展糯稻基地20万亩,带动20余万农民增收。

大竹县龙井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也采取了类似方式回馈当地农民。2014年10月,全国工商联及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启动“万企帮万村”的精准扶贫行动,合作社利用龙潭村清冽的地下泉水优势,在村里酿造纯高粱白酒。2016年,龙潭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东柳醪糟公司和大竹县龙井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仅是大竹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从一个乡镇榨油小作坊成长为达州市首家上市企业的川环科技,最近几年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对口帮扶万源市深度贫困村井溪乡落漩塘村50万元,大竹县欧家镇普山村40万元,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对口帮扶大竹县童家乡高坪寨村等8个村30万元,一年帮扶资金达100万元以上。

“公司+金融+贫困户+分红”是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摸索出的另一种多赢模式。该公司与105户贫困户签订小额信贷入股协议,公司按期支付入股分红和还本付息,每户贫困户年度分红可达3000多元,企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靠山。

在大竹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总是与当地群众的增产增收紧密相连。不仅是本土发展起来的企业,还包括像361°(大竹)鞋服产业园、四川省维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外来招引落户的企业,都为大竹当地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

大企业有大能量,小企业也有“大格局”。虽然大竹瀛海塑编有限公司是家小公司,只有几十号员工,但却成为当地的村民以及贫困户的收入的重要依靠。

“得知在政府的帮助下,瀛海塑编又恢复生产时,我第一个给老板打电话说想回来工作。”家住石河镇东方红村1组的张加秀和许多“回归”的打工者想法一样,加之就近就业能照顾孩子和家人,工资比在外地务工也少不了多少,自然是愿意回来的。

目前,大竹已组织1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结对帮扶70个贫困村,签订《村企结对帮扶及共建协议书》,引导近200户中小工业企业结对帮扶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160个非贫困村,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采访手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但真实的田园,却并非想像的轻松与写意。他们劳作,他们奔波,关乎生计,但无关喜好。

从第一书记带给我们的感动,到扶贫车间带来的稳就业;从青花椒、吊瓜、白茶、小家禽、香椿、糯稻、苎麻等产业给予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再到易地扶贫搬迁、评赛会、公路建设、饮水建设、电网改造等扶贫措施的落地落实,一幕幕扶贫攻坚故事正在当地无声上演。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大竹用一张完美的答卷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清 李杏 付勇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