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色达州

赵明恩: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巴山游击队领头人

发布时间:2021-07-12 11:5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谯继)“老林是营房,茅草盖身上,石头当枕头,睡呀睡得香,野菜和雪煮,口苦心明亮,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这首赵明恩亲手写的游击队队歌,再现了当年游击队的战斗生活与困苦。红军长征时期,在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区5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中,活跃着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队。游击队员们在这里战斗生活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殊死搏斗,直到最后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这支队伍就是赵明恩等领导的巴山游击队。

参加革命活动险遭杀头

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赵明恩,1910年9月8日出生于达县蒲家场(今通川区蒲家镇)一个普通农家。7岁开始念书,后转入达县县立第五高小。“五高小”是一所开办较早,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影响较深的学校,赵明恩在这里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高小毕业后,赵明恩考入达县中学。在戴治安、张鲤庭、张爱萍等组织创办的烂漫社及《烂漫》旬刊的影响下,他同牟永汲、江仁安等创办了《半月刊》,揭露和批判反动宣传,并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秋,中共万县地下组织派吕在和到达县开展革命活动,不久,赵明恩经牟永正、牟仲宇介绍,在“五高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5月,中共蒲家支部决定开展夺取蒲家乡政权的斗争,派赵明恩到其家乡赵家岩负责发动群众,领导一个大甲(即后来的一个保)的夺权斗争,配合其他各保夺取了蒲家乡政权。

同年秋,赵明恩因组织同学闹学潮,受到了反动当局注意。为了他的安全,党组织决定把他和一些进步青年介绍到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赵明恩向进步同学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同他们一起研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组织发动学生运动。

1929年4月,万源固军坝起义爆发后,赵明恩毅然离开学校,回到家乡参加革命斗争。组织上派他到宣汉王家场英灵小学教书,以此为掩护,发展党的组织,开展群众运动。不久又受组织派遣,回蒲家场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一次,有两个乡丁到乡间去要款、抽丁,赵明恩便发动农民同他们斗争。两个乡丁自恃有枪,肆意恐吓、威胁,赵明恩同农民拥上前去把两个乡丁打翻在地,直到他们告饶才罢手。

1931年5月,蒲家乡公所收款委员唐永贤要向达县城刘存厚解送军费。党组织得知后,派赵明恩、龚堪彦、牟永正、牟仲宇等人掩护龚荣美、唐全弟在罗江伍家湾将唐永贤打死,夺得800块大洋和一支手枪。这件事后,龚荣美牺牲,赵明恩被迫离开家乡寻找王维舟未果。

同年“九一八”事变后,赵明恩被一兵痞出卖被捕,被列为共产党要犯关在达县城死牢里。在狱中,赵明恩经受了各种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未暴露党的任何秘密。

1933年10月21日凌晨,红四方面军攻占达县城,打开监狱,救出了赵明恩。几天后,中共达县委员会成立,赵明恩担任县委宣传部长,并兼任蒲家场乡苏维埃主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

11月13日,中共川陕省委决定成立中共绥定道委,赵明恩任秘书长。为了加强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党组织又派赵明恩回地方,先后任绥定道委宣传部长、南郑县委(设高桥)宣传部长。

巴山游击队的诞生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按中共中央电示“集中红军全力向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在即将撤离根据地前,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省游击总指挥周纯全等研究决定,在旺苍县成立巴山游击队,由驻旺苍坝的红31军政治部特务队、31军92师277团3营9连、4军12师36团1营2连,分别组成第一、二、三大队,由刘子才(4军12师36团1营教导员)任司令、赵明恩任宣传部长。游击队组成后,即移驻南江县与南郑县之间的桃园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3月,红军西渡嘉陵江前,又将4军12师36团特务连留在桃园,并派出20多名连级干部,发给枪支500多支,还抽调南江、英安(今旺苍县境内)两县地方干部到桃园工作,组成一个独立师和一个县委。师长刘子才,县委书记吴善礼。继而又将中共陕南褒沔中心县委的红庙塘游击队编入,全师共约1000人。组建时,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等给予了热情鼓励。1935年4月,红军撤离根据地,把革命的火种留在川陕边区,继续坚持游击斗争。

巴山游击队以红31军名义开展斗争,打击民团和神团的复辟活动,在南郑县建立了小坝、喜神2个乡、11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发展了蒿坝、高桥、小坝独立连、游击队。9月,打败陕西国民党38军两个团的围攻。游击队发展到1200人,游击区域扩大到500平方公里。

1936年1月,独立师师部移驻喜神坝乱草池。3月,在敌陕西38军围攻时,师长刘子才思想麻痹,指挥失误,部队损失200多人。在转移中又犯轻敌错误,部队再遭重创。主力到达桃园时,仅余下260人左右。5月,部队整编,吴三保代理师长,下辖一、二营,分别由王天海、赵明恩任营长,驻小坝。8月,由于部队高度集中,又受到38军偷袭,从此部队长期处于无根据地的流动作战中。后在桃园焦家河会合时,仅存65人,被迫隐藏深山,驻大河河畔一石窟中。

游击队改编赵明恩任总指挥

此后,游击队缩编为营级编制,由赵明恩担任营长,赵孔贤担任政委。在仔细分析局势后,赵明恩提出了“打陕安川”的战略。在赵明恩的指挥下,巴山游击队有了很大的起色。1937年2月,游击队在黄关岭打粮归营时,被敌人发觉。敌军一个营约300人跟踪追来。赵明恩率部在庙坝设伏,歼灭敌人200余人,缴获了200来条枪。

敌人连遭惨败,又派出一个团来“围剿”。游击队转入深山老林,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群众的支援,不断袭击小股分散的敌军,打得敌特遣司令焦头烂额,龟缩汉中。

游击队逐渐站稳了脚跟,赵明恩下令根据地内不征粮,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同时开办集市,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此时游击队党员发展到60人,成立了1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连上建立了党小组,由赵明恩任党支部书记。经常开展政治教育,游击队官兵的座右铭是“吃平等、穿平等、命令来了不平等”。完善部队建制和后勤部门,部队按实战的标准训练,还特别进行了“耐寒”训练,在无霜期仅有半年的高寒山区,一年四季不盖被子。大量储备武器和粮食(油米),“3年不生火,照样能过活”。

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措施,1937年夏至年底,游击队进入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时期,部队由50多人发展到600多人,根据地从无到有,建立了以大小圆包、铁炉坝、回龙沟为中心的纵横约100里的根据地,游击区域北达汉中南部、东迄通江西部,西至广元东部,南至南江北部,纵横约300里。

1937年年底,川军派出两个团的兵力,对巴山游击队进行“围剿”,企图将游击队一网打尽。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赵明恩指挥部队在三角岩设伏,一举歼灭两百余名敌人,打得敌人仓皇败退。不过,敌人并未因此放弃对巴山游击队的“围剿”。1938年秋,川军再次派出490旅旅长李子犹,由其率领7000余人“围剿”巴山游击队。面对十数倍于己之敌的围攻,赵明恩率领部队转入大山之中,与敌人玩起了“捉迷藏”。游击队神出鬼没,敌人一时之间成了没头苍蝇,根本找不到游击队的影子。

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

1938年11月,胡宗南任命28军新编9师师长杨哂轩为“巴山清剿指挥”,以两个团的兵力对巴山游击队进行“铁壁合围”,于1939年2月开始进行“清剿”。游击队利用严寒的气候、林密的高山,以连为单位分散活动,诱敌深入并分散其兵力,各个击破,取得了反“清剿”的胜利。

1939年冬,敌兵力达4个团7000余人。杨哂轩任命了解通南巴地形、人情的巴中人李子犹为“巴山督剿主任”,再次“清剿”巴山游击队。敌人采取“空山”毒计,强迫山中群众撤离,被驱赶的山民达62户。大肆杀害与游击队有联系的群众,断绝游击队的粮食与消息源。接着“构碉储粮”,步步为营,逐步缩小包围。游击队由于有较丰富的物资储备,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周旋,不断打击敌人,夜袭哨兵、后勤班,摧毁敌人后勤补给,使敌人“空山围剿”失败。

但在严峻的白色恐怖下,游击队内部出现了叛徒,给游击队造成极大的危害,情况十分危急。游击队决定集中兵力,到外线作战,向陕西方向突围。

游击队一方面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一方面做好干部战士政治思想工作,坚定信念。赵明恩鼓励大家:只要有党的领导,有广大劳苦群众的支持,有同志们的团结战斗意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人民群众冒死支援,送粮食、送情报。游击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作顽强的斗争,继续向陕南突围。突围中,游击队利用敌人的松懈情绪,仅以牺牲一人的代价,胜利地袭击了敌指挥部,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游击队员的斗志。

1940年1月27日,由于副营长管业元的叛变,游击队情势更加危急。游击队主力被敌分割冲散。1940年2月9日(正月初一),游击队向通江转移,进入碑坝后河(今南郑)。15日,遭到数倍于己的敌人的伏击,仅存20人。3月,转战到碑坝山上,再遇敌强攻,大部分壮烈牺牲。赵明恩不幸被叛徒杨之芳残忍杀害。

坚持了5年之久的巴山游击队虽然惨遭失败,但光辉战斗业绩永远留在人民心中。烈士英魂,如巍巍大巴山,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本文参考了《党史博览》《闪耀的星群》等文献。)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