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达川区:乌梅枝头卧山间 果香醉人间

发布时间:2021-06-23 17:0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老乡们,别拥挤,一个一个慢慢来,所有的乌梅我们都会收的!”初夏的六月,达川区百节镇乌梅山漫山硕果、香飘枝头。用担子挑、用麻袋装、用小车运……在鼓楼村乌梅集中收购点门口,前来交易乌梅鲜果的果农抑制不住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从前端种植到后端加工,再到农旅辐射;从单打独斗到点面开花,再到全局谋划,达川乌梅产业书写了三产融合发展的绿色新篇章。

种下一颗果

育成一片林

一棵六百多岁的乌梅古树,枝干遒劲,苍翠欲滴,花开花落间低语着达川乌梅种植的悠久历史。

“我们这儿拥有全国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乌梅枸橼酸含量达29.4%,高出《药典》标准近一倍,居全国首位。”谈及达川乌梅的优势,达川区茶果站站长梅国富如数家珍。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代代相传的种植技术、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昨日的一颗小小乌梅早已为今日的乌梅产业埋下了发展孕育的伏笔。

“不过,从前村民们种植乌梅规模小、产量低、收入少,家家分散种植,尚未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比如今的种植场面,梅国富说,改变可谓是天翻地覆。

近年来,达川区凸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设置园区功能板块,打造出了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善、品牌影响力大、资源要素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百节、景市、平滩3个乡镇16个村乌梅栽培面积2.25万亩,核心区域面积1.2万亩,数字背后展现了乌梅种植进入千家万户的壮丽景象。

种植,始于汗水,兴于科技。

“眼下我们主推‘达梅1号’‘达梅2号’两个优良品种。”据了解,为强化科技支撑,达川区成功建成全国首个乌梅良种繁育中心,并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5家院校展开院地合作,成立专家工作团队2个,98%以上的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为传统种植注入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助燃力量。

早些年,景市镇茶园寺村2组村民夏义兴曾因没有销路,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的乌梅烂在地里。可自从2014年加入专业合作社以来,商家收购的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夏义兴对乌梅种植又有了全新的盼头。

“合作社现有乌梅种植面积1860亩,有社员101户,老百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利益增收。”达川区小港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明告诉记者,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社化服务,实施统一管理,收购的鲜果和二次利润分红分别实行社、农“正三七”和“倒三七”分成。

而这只是园区众多组织模式中的一种。目前,达川区乌梅现代农业园区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实行入股分红、返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民变股民,园区90%的农民分享增值收益,每年人均收入高达2.4万元。

种下青翠果实,收获致富希望。如今,规模大、产量大、收入高俨然成了达川乌梅的现实标签。

建成一条线

创出一番业

酸甜开胃的青梅酒,制成药材的乌梅干,美容护肤的乌梅粉……当各式各样的乌梅产品从大巴山麓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达川乌梅深加工产品充分印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

“我们企业建立烘干厂,一方面是为了帮扶周边百姓解决销售出路,另一方面则是奔着农副产品、中药饮片等加工产业的方向发展。”林恩杨森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今年初,他们的烘干厂开始在达川区百节镇鼓楼村投入使用。

4套烘干设备、自动化、绿色热源……尽管每天16吨的生产量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对于一个看好达川乌梅市场,亲历区委、区政府对发展乌梅产业重视的达州本土企业来说,林恩杨森药业有限公司道出了众多加工企业的发展心声。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如果只依靠贩卖乌梅鲜果,那么我们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的脚步便会停滞不前。”梅国富如是说。

据了解,近年来,为强化加工支撑,达川区委、区政府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进乌梅产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合作社4家,建成现代烘干房和分拣中心4个、预冷库7座,建成乌梅烘干、酿制等初深加工生产线,开发乌梅酒、乌梅饮料、乌梅干等30余个系列产品,平均年加工鲜果1.5万吨,乌梅产地初加工率达89.36%。

目前,达川区“茶园山”“巴山妹子”“冯山林”等7个乌梅产品品牌进入寻常百姓家,龙头企业四川宜华酒业研发的“青梅发酵技术”荣获国家专利,“乌梅山”系列乌梅酒品、饮品规格众多,再配合“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借助e商城、电商平台、微帮商城等50余个渠道,产品销往成都、重庆、云南、广东、上海等10余个省(市),还成功跻身境外市场,带动全区乌梅销售3万余吨、产值1.5亿元。

打造一个园

绘就一道景

端午佳节,乌梅山迎来了不少休闲观光的旅客。

鸟鸣啾啾,凉风习习,三五好友行走在林荫栈道,乌梅树下传来一串串欢声笑语。

“春天的时候,游客们来这里欣赏漫山绽放的白色乌梅花海;端午前后,乌梅成熟,大家又能在这里体验休闲的趣味采摘,然后再随意找家农家乐,品尝地地道道的乌梅餐,这是许多游客青睐的乌梅山玩法。”作为乌梅产业发展的见证者,肖家村党总支书记蔡友川看着乌梅园区变景区,感到由衷地高兴。

原来,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推动农户增收致富,达川区委、区政府立足长远,坚持产业建设园区化、园区建设景区化,从加工业延伸至服务业,依托于蓬勃生长的乌梅,依托于绿水青山的自然风光,依托于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张三产融合的聚集网络正越织越密。

以百节滩、观景台、乌梅文化广场、乌梅文化展览馆为代表的十大景点,形成移步换景、“一带十景”的视觉享受。透过这个集避暑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旅游、特色农业观光、巴山民俗体验为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一条融合文旅、农旅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映入眼帘。

“目前,我们培育了市级示范休闲村和休闲农业专业村各1个、星级农家乐5家,年接待游客超过20余万人次。”据达川区百节镇镇长向勇介绍,正是这颗小小的乌梅,带动沿线村民创办微型农家乐、售卖鲜活农副产品等,每年可提供500个就业机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贫困户参与就业,户均年增收达2200元。


□文/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静 邱霞 通讯员 梅国富 图/言农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