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建示范区 争创副中心

生态修复水更清 添绿护绿山更青

万州:山水田园入画来

发布时间:2021-06-16 17:04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在万州石桥河支流郭村河,占地2500平方米左右的景观廊道已经初具雏形,平整的人行便道蜿蜒其间,新栽种的柳树舒展着嫩绿的枝芽,水生态修复项目正悄然将河流扮靓。

近年来,万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水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快,一批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得到健全完善,农村生态更美、环境更靓,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做活“水”文章

河道鏖战 守护山间碧水

近日,在石桥河支流郭村河边,嫩绿的小草从空心六棱砖中生长出来,绿油油的一片如同小草原。景观廊道中,错落有致的柳树随风招展,与郭村河相映成趣。

这是石桥河(两河口段)水生态修复项目带来的变化。

据项目施工人员唐黎清介绍,景观廊道采取柳树、低矮灌木和草坪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更立体的景色。接下来将铺设防护木平台,进一步完善附属设施。

在河道整治的同时,截污工程也同步进行。沿线的20多户村民以往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排入河,自水生态修复项目启动后,直接从农户家里铺设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接入到镇上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水乱倒乱流现象,河道水质变得越来越好了。

“原来的河道杂草丛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但石桥河(两河口段)水生态修复项目的建设,极大改善了河道的行洪能力。”郭村镇镇长向军表示,景观廊道还能为当地的老百姓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强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修复 重焕河流生机

据了解,石桥河属于长江一级支流,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三峡库区的水质安全、生态安全。由于河流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水体自净能力不足,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散排,导致沿岸防洪安全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河道也未能得到系统治理。

通过综合治理、修复生态环境,石桥河将形成水生态系统健康平衡、河道稳定通畅、沿岸风貌优美的生态格局,使河道及其周边更加美丽、宜居,促进高质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石桥河的蜕变只是该区提升次级河流水质,加快农村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有这样一组数据:去年,万州18条次级河流水质基本满足Ⅲ类水域功能要求,镇乡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全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率达到90%,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100家。

绘就“绿”画卷

以绿为笔 泼墨秀美乡村

时下的甘宁镇楠桥村,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蝶飞鸟鸣,随处一帧皆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来到毛家屯院落,寻一高处望去,漫山遍野的柑橘林、高大挺拔的药桉树、枝繁叶茂的黄葛树,花开正盛的木春菊、月季花等尽收眼底,与乡间小道、潋滟池塘、悠朴古井相映相衬,和谐又美丽。

“现在我们村子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房前屋后都是树,大家还自己栽种了很多漂亮的花草,空气更清新了,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鸟儿也来这里安家呢。”提及现在的居住环境,楠桥村村民毛继荣十分自豪。

今年,该区除了实施造林绿化和推进长江生态屏障建设,还将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见缝插绿,进一步开展农村“四旁”绿化,尤其是农村房前屋后的绿化,在公路、铁路两旁种植行道树,在水系周边种植护岸林、水源涵养林,在房前屋后和村镇旁种植“风景树”“传家树”“摇钱树”。同时,以荒山荒坡绿化、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改造项目为抓手,拓展绿化空间,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助推乡村振兴。

以树为本 镌刻生态美卷

既要添绿,更要爱绿护绿。

在梨树乡召灵村2组,有这样一棵千年银杏树,苍劲伟岸、冠如华盖,因树龄高,地围大、树冠大且美观,并为孤雌生殖,享有“一高二大三美四奇”之美誉,为国家一级古树。每到秋冬时节,黄灿灿的银杏叶便挂满树梢,地上亦被厚厚的“金叶”覆盖,颇为美丽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古树名木不仅是一个地区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更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无价珍宝。那么,万州有多少株这样树木呢?统计显示,目前,该区确定古树名木共有2062株60种,分布于49个镇乡街道,涉及黄葛树、柏木、柑橘、黄连木等诸多品种,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何保护好这些森林资源瑰宝呢?据介绍,2018年起,区林业局便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镇乡、村居,对名木古树逐一实行挂牌保护,并对生长势弱、生长环境差的开展复壮修复。同时,加强日常养护,开展病虫害防治、适时浇水排水、清理树下杂物等,确保其健康成长。

近年来,该区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建立健全区、镇乡街道和国有林场、村(社区)和林区管护站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对全域森林进行全覆盖、无缝隙式管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促进生态系统和森林植被自然恢复,森林结构和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稳定。同时,实行严格的林地和林木管理,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林地、湿地、森林红线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幅“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生态美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三峡融媒体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