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

校园里的“神笔马良”

——走进四川文理学院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

发布时间:2021-06-11 10:29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含有斗拱、榫卯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模型,精致的倒挂楣子、窗棂雕花等古建筑构件……近期,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坊展演上,四川文理学院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展区人潮涌动,参观者围着一个设计有客栈、酒楼等建筑物,农村推车、牧牛等农耕文化元素的乡村振兴规划项目模型赞叹连连。同学们所制作的并非只有模型,在距离成都400多公里外的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村民们正踏过新双桥,惬意地漫步在银杏广场……这是同学们以艺术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此次展演汇集了全国各大高校的43个艺术实践工作坊,四川文理学院在该活动中荣获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


艺术+实践 

打造人才孵化地

走进四川文理学院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一股木质清香扑面而来。这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综合会展区集设备陈列、模型制作、方案讨论、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设计风格融汇了川东传统民居风貌,以三合院的形式体现。为参加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该校师生在成都重新搭建了一个1:1的展区。事实上,工作坊的面积远大于此。在四川文理学院校园内,工作坊占地总面积达220平方米,除上述提及的综合会展区,还包括设备区、设计讨论区、数据处理区、成果展示区。

“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成立于2018年,是随着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提出以及教育部关于在高校推广‘美育’工作的号召下,由杨乜等5名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结合艺术与乡村振兴战略发起成立。”工作坊指导教师徐佩介绍。“规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具备功能性、美学性等。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学子走出学校大门,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但在工作坊内,学生从调研、设计到项目落地的每个环节,都直接参与其中。可以说,工作坊既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的场地,也是艺术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孵化优秀的设计成果提供条件。”

打造后的双桥村

“我永远忘不了大二的那个夏天,全班全体出动,整整两周扎根深山,对双桥村的每户人家进行走访调研,收集地理、人文信息,统计分析数据,最终画出设计图、实施、落地,成就感满满。”工作坊发起人之一的杨乜同学表示。

“光从课本学知识,其实非常空洞。但现在,我们可以自己操作全站仪、RTC等高精尖设备,并在电脑上绘制出地理切面图,让难懂的知识变得清晰简洁。”正读大二的丁守顺是工作坊新成员,自加入以来,他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于走出校园,他信心满满。

两年来,该工作坊团队已成立了两家公司,成员已达20余名,累计设计了100余个景观设计图,和指导老师共同参与设计了20余个落地项目,目前有3个项目正在进行中。

传承+振兴 

回应时代命题

村道和村民院落银杏成荫,房屋风貌设计上融入众多木制梁、楔、柱等古建筑构件,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将川东建筑轻盈灵巧、质朴率真的造型特征展现得一览无遗……如今的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

“改造后的房屋院落既漂亮又干净,大家看着都喜欢。村道宽阔整洁,加上墙绘的文明标语,大家也不再乱丢垃圾。”看着自家改造后的新院子,双桥村村民老周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微笑。在双桥,像周家这样规模化风貌打造的房屋就有300余户。

“银杏叶、果实、种子都可以入药,是双桥的镇村之宝。经规划打造后的双桥,扩大了银杏的种植面积,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村容村貌也有很大提升,老百姓的文明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双桥村党委书记、主任蒋虹旭介绍。此外,文理师生还规划新增了公厕、垃圾转运站等基础设施,让结合现代科技的古村散发出新的活力。

据了解,双桥项目当时规划总投资估算为960万元,现在已经投入使用两年多。2019年,双桥村被评为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还被评为达州市“十佳小康乡村”。

开乡韵新声,在固化的川东乡村运用现代艺术设计使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工作坊的师生而言,并不是第一次。他们认为,艺术创新是一种再传承。在风貌提升项目规划中,墙绘上传递着巴文化的传统元素和巴人忠勇信义的精神。而在项目选择中,乡村振兴始终是工作坊首要考量因素。2018年以来,该工作坊已经参与了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设计、大竹县农建综合示范区规划设计,以及五峰山风景区、攀枝花米易山地公园设计等项目,乡村振兴成果涵盖乡村旅游、易地扶贫、综合农业示范区。

“我非常高兴看到同学们投入乡村振兴、投入祖国建设的风采。”四川文理学院副校长李壮成告诉记者,“工作坊师生以规划为切入点,将川东传统民居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结合起来,以艺术赋能乡村,留住乡愁,留住念想,让乡村精神得到了回归,以另一种方式让乡村变得更美丽。未来,四川文理学院一定会以工作坊现有基础为契机,大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达州的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为达州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戴静文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