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无所求”也要“有所为”

发布时间:2021-04-01 11:39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之师陈自崖有一幅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反复沉吟,深为古人那种自足自乐的超然境界所感动。所谓“无求之境”,并非一无所求,也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无非分之求,无过度之求,是一种关注内心、注重品德修养的人生价值观。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加大,一些人居然也信奉起“无所求”的哲学,只不过那是一种逃避人生、与世无争的消极生活态度。他们“无所求”,也“无所谓”,基本上是“日出东山落西山,不知不觉又一天”,说高雅点这叫“无欲”,说难听些就是混日子呗!

少一些欲求,多一些自爱,那就能活得有底气、有品格,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而那些由于受学历、履历、能力、年龄等因素限制,发展空间受限,职务晋升无望,于是就过起“无所求”生活的人是否就铸成了“无欲则刚”的品质呢?否也。平日里,他们看似与世无争,不计较职务、待遇、荣誉,但任务不愿接,责任怕担当,工作敷衍应付,成了单位“可有可无的人”,还美其名曰“无欲无求”。长此以往,不仅消磨了自己身上那一点仅存的斗志,也破坏了集体的风气,而且还感染了一部分人,不该!

其实,他们之所以“无欲”,并不是“无所求”,而是“求”之不到。谁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而他们却有“一夜暴富”的心理;他们的“无欲”,并不是胸襟宽阔、意境高远,而恰恰是一种狭隘的自我设计,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进取,缺乏激情与动力,便有得过且过的想法,看似“超脱”,实则“混日子”;“无欲”是他们最好的借口,说白了就是“破罐子破摔”,或“酸葡萄心理”,心灵被雾霾笼罩,见不到一点阳光。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愿意在“混吃等喝”中消磨自己的时光,抛开金钱、名誉、权力的诱惑,就应该在“无所求”中“有所为”。人活着,就是要干事的,你不把事干了,事就把你废了;只要自己把事干了,不管最终能否成就自己的“事业”,至少证明了你的信心与勇气。以“无欲无求”作为不干事、不做事的借口,容易使自己颓废、碌碌无为,久而久之,就会“自己淘汰自己”,可悲!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物质的标准不能衡量一切,事业的精彩无不源于“无求”。何谓“默默无闻”,何谓“任劳任怨”,何谓“恪尽职守”,那就是“无所求”也要“有所为”!纵观古今,圣贤之士所成就的伟业,以及传世佳作之所以流芳百世,大概应该与他们做事的那种虔诚、专注和心无旁骛的心态密切相关。从没听说过哪个著名的科学家是名利之徒,因为心中欲望太强,往往利令智昏,科学的事业哪里容得下半点杂念?我们芸芸众生,做好自己手中平凡的工作依旧需要一份“无所求”也要“有所为”的心境,不一定干得轰轰烈烈,但可以做得很精彩、很踏实,这就足够了。

生活的手段取代了生活的目的,物质的本真被异化,世间红尘,名利太多,但十有八九乃身外之物。纵有家财万贯,终归我们要赤身而去,可拿什么来慰藉灵魂呢?“欲望”只是欲望者的“墓志铭”,而我们,“无所求”也要“有所为”,因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出彩的人生是干出来的,不是靠混。(张春波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