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达州姓氏故事丨宣汉石火炉王氏源流及衍变

发布时间:2021-03-25 15:4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谯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姓氏的渊源变革,宛如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卷,既博大恢弘,又斑斓多彩。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全国户籍人口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王姓为我国第一大姓,人口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相当于四川省的总人口。元初奉旨入川的王鼎之后裔,至今700年间已繁衍30至33代,人口达120余万人。

王姓的由来及迁徙

在我国的姓氏中,王姓是支脉最多的姓氏之一。虽然支脉繁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绝大多数是出自于古时的帝王世家和王孙贵族的后代,以及古代一些汉化的少数民族的首领后裔。

据宣汉石火炉《王氏族谱》记载,王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得姓始祖。

一世祖太子晋,约生于周灵王七年(公元前565年),周灵王之子,姓姬名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15岁辅佐灵王治国,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据宣汉王占明先生介绍,宣汉黄金镇石火炉王氏宗族,系太原三槐堂一脉,入川始祖王鼎公之后裔。鼎公之父仕卿公,1265年至1267年任翰林院修撰左侍郎,后由匡山迁湖南茶陵。宋末,再迁湖北麻城孝感高阶堰破石缸。

鼎公,仕卿公之长子,约生于宋末元初(即1270-1275年),仕龙凤府管军侍郎,敕赠武烈将军。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除(受职)广元路巴州。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解组(辞职)壁江(今通江县),落业城南小柏树侯村塬(今通江春载乡向家营村)。”

鼎公妣蒲氏,生子二,穆福、彦福。彦福为湖广武冈路(今湖南宝庆)知府。后随父入川。彦福育四子,即柴、炭、烟、灰。为何取这“怪名”,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时因世乱,为避战乱之害,兄弟四人遂离故土而散四方。临行前,四人隐匿于“老虎洞”。因天寒地冻,遂拾柴禾烧火取暖。正当四兄弟商量如何隐姓改名,百思不定之时,看到眼前烧过的一堆柴火,老大计上心来,随口提议:那我们四兄弟干脆就叫“柴、炭、烟、灰”吧,大家表示赞同。之后兄弟四人离开故土而散四方。

在乱世中,柴、炭二公移居达县、宣汉、渠县、万源、城口等地。灰公移居湖北枝江县,后有子孙入蜀渠县、宣汉,开县(今重庆开州)铺溪、曲口等川渝各地。唯烟公守旧郡,后嗣分居宣汉、达县、渠县、万源、巴中、通江及陕西汉中、安康等地。此后子孙繁衍,移居各地者,均以柴、炭、烟、灰为宗祖,后人称洪武八年(1375年)通江马三垭分支。

三世祖王烟,妣何氏,生六子:志才、志明、志德、志舜、志荣、志伦。四世祖王志才,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前后移居黄钟堡(初属通江县,清道光元年划入太平县,今万源)。八世祖王从义,字治伦,明弘治年(公元1488年)前后由马三垭迁东邑九石坎(今宣汉县隘口乡得胜场),代代薪火相传。治伦公生六子:兴、起、纲、鉴、忠、良,六兄弟九石坎分支中,治伦公次子王起,字开基,迁达邑宝芝乡石桥河(今达川区石桥镇)后溪沟。王起公之四世孙王朝乡,于明万历年初(1573年)徙迁东邑龙穴坝(今宣汉黄金镇太平坝)落业。朝乡公生五子:君臣、明臣、子臣、回臣、勷臣。因年代久远,老谱失传,君、明、子、回四兄弟由龙穴坝分支后失联。勷臣公移居黄金乡石火炉定居。

长子王璞(又名王谏)迁居上十二甲鹿子山(万源铁矿鹿子山)繁衍,次子王韬居石火炉守旧业,三子王三封明末清初携长子王家墙移居黑石寨。四子过继给当地严姓,因支系繁多无从考证。

随时代更迭,这支族人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开疆拓土,繁衍生息。改革开放后,有的走出家门,四处播迁。据不完全统计,这支族人发展至今,人口已逾4000,涵盖宣汉县境内黄金、厂溪、新华、毛坝、胡家、土主、普光、老君、凤林及万源和重庆城口、陕西、山西、河南、台湾等。是马三垭王氏族人中较大的支系。

马三垭王氏宗祠

修缮祠堂 建孝善文化教育基地

鼎公在小柏树建入川第一个王氏宗祠。尔后其裔孙又在今通江三合乡马三垭建王氏总祠。

马三垭王氏祠堂距今600余载,风雨摧剥,历经沧桑。虽光绪年间和民国末年几经修缮,然相形初貌,大相径庭。该祠曾举办过武校和私学,尤其是解放后将祠堂改建为三合乡中心小学,为当地裔孙春泥护花,其宗祠功能逐渐弱化。1993年,政府拨款维修学校时,对祠堂正殿做了整修,使之免于倾覆。

2012年初秋,三合中心校迁至祠堂下大营里。2007年“7·3”洪灾,祠堂后山山体滑坡,正殿损毁严重。历经数百年的六行山祖墓,也湮没于乱石荒草之中。鼎公各地后裔,无愧贤孙,葺墓建祠,以报祖恩。经数年,募集善款数十万元,复建祖墓,修缮祠堂。2013年清明节,各地马三垭王氏裔孙,齐聚六行山祖墓和马三垭王氏总祠,祭祖颂祖德,祈福众生。自此,香火绵延。

祖墓和总祠的修缮,大大增强了王氏后裔敬宗收族的观念。经族人商议,为弘扬中华民族祭祖敬宗的传统孝善文化,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大家决定筹集善款,重建总祠厢房。族人积极响应,很快100余万元的善款陆续到位。2014年,总祠东西厢房顺利竣工。王氏各房志士仁人挥毫泼墨,捐献书画等,祠堂展室装扮一新。今天的马三垭,不仅是王氏入川始祖鼎公后裔敬祖怀宗的圣地,更是一处川东北孝善文化的教育传承基地。

宣汉石火炉王氏族谱

人才辈出 忠烈永铸

自古及今,王氏族人人才辈出,为保家卫国和祖国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古有官员王志明,烟祖之次子,进士,任湖广都尉。

王道光,万历甲午经魁举人,仕江西南康府龙泉县知县,升荆州司马。

王柄,明嘉靖元年举人,五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员外郎中,授云南提刑按察使,三边兵部副使。

王正常,乾隆乙酉举人,湖北武昌府陞提刑按察使。

王濬川,乾隆丁酉举人,授定远县教谕。

王正谊,进士,任户部给事(主政)。

王万邦,乾隆癸卯举人,福建漳州镇平和营游府,署理台湾协镇。

王奇连,皇清赠封登仕郎。王明昌,皇封五品官。

王奇珍,东邑武林郎……

近有革命英烈、贤达志士。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在秦巴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各地也相继成立苏维埃政府、农会、赤卫队等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参加红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燃遍了整个大巴山区。

石火炉王氏族人王通书、王选忠、王明加等20余人参加了红军队伍。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集中主要力量,向嘉陵江以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渡江作战。王族赤子随军西进,背井离乡,翻雪山过草地,打日本求解放,历尽千辛万苦,转战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的只有王通书、王明泽、王选忠、王德贵等五人,其余都捐躯沙场。其载入英名录的(牺牲的红军)就有13人,王明清、王书卫、王选金、王书正、王书角等。

民国贤达王书江。在祖国宝岛台湾,有位86岁高龄的长者,他便是石火炉王氏宗族民国时期之贤达、王朝乡祖第16世传人王书江。

王书江生于1922年6月,宣汉黄金水土坝人氏。从小志向远大。1940年宣汉师范毕业后,任教于厂溪小学。时逢日寇侵略中国,铁蹄践踏着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大片土地,日本飞机盘旋于巴山蜀水,虎视我家乡故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妇孺,奋起抗日。此时的王书江再也坐不住了,他毅然弃教从戎,奔赴抗日前线。1942年考取成都空军学校,速成后分配到天水空军机场,从此与侵略者拼杀于万里长空,直至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8年被派往台湾,此一去便是40余年,难返故土。在台湾军界,凭着他的聪明才智,逐级升迁至空军某旅部长官,1956年退伍,就职于一家纺织厂至退休。

中美建交后,王书江先生曾多次回乡探亲,并同台湾的宣汉籍老乡组成“同乡会”,积极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为母校宣师捐款70余万元,修建思源图书楼。同时还为黄金小学建校和水土坝修桥补路而慷慨解囊。

共和国功臣王通书。宣汉黄金乡石火炉人氏,生于1916年,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副连长、参谋队长、副营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转业后任农业机械部工程设计院副院长,农业机械设计总院副院长等职。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险,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然后随军南下,直到解放广州。在历次战斗中,他作战勇敢,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各一枚。

1979年6月28日,王通书病逝于天津,享年63岁。家乡人民至今怀念本族这位杰出功臣。

(本文的撰写,得到宣汉马三垭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明态、宣汉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王占明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