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乡村灶匠

发布时间:2021-03-24 11:2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灶匠,川东北一带叫打灶的师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匠人之一。他们穿行于农家院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智慧,书写着乡村岁月。

乡村灶匠的行头把子非常简单,一把砖刀,一个盛灰盆,一个抹灰板,用篾巴篓一装,既轻便,又不占手,出门做手艺很方便。

过去,农村不通电不通气,人们煮饭炒菜全靠用柴禾灶和煤炭灶。一般一个家庭至少要打三眼灶,一个煤炭灶,一个大柴禾灶,一个小柴火灶。柴禾灶是用收获后的红粮、玉米、小麦等秸秆作燃料,虽然火来得快,但缺点是烟雾大,烟灰多,灶前离不得人,要不停地往灶膛里添柴架火,否则,灶内无柴火就会熄灭,或因为灶膛里的火掉到地上,引发火灾,得有人照看到。

那些年农村养猪是喂熟食,所以,大柴灶是用来煮猪食用,小柴灶和煤炭灶则用于家中煮饭炒菜用。如果家中来了客人,或者逢年过节,三眼灶都会同时用上,相比之下,柴禾灶用的时间要比煤炭灶多些,因为,柴火灶方便,发火快,用一把草就能生火煮饭;而煤炭灶发火慢,烧的煤炭得到山上去挑,不仅费力费神,还得去炭本钱。

乡村灶匠这门手艺,看似简单,实则有许多门道。灶匠师傅进得屋来,首先是征求主家意见,灶打在什么位置,要打几眼灶。只要位置选好,也不需要图纸,在灶屋选一处挨墙角的地方,用尺子在地上量出长短宽窄,并画出几眼灶的位置,便调好稀泥,用土砖或火砖开始垒砌灶台。一般垒灶的稀泥里要加上一些煤灰和稻草节,以增强泥巴的粘性。

砌灶前,得选好柴禾灶的“梭板石”,方便架柴入灶膛和搁火钳。一般垒出来的三眼灶呈三角形,高度在一米左右,下小上大呈倒锥字。柴火灶的灶膛空度要大,下面铺上一只生铁铸的炉桥漏灰和通氧,便于火的燃烧。挨锅沿下约10厘米,修一道烟喉(烟路),使柴禾燃烧后的烟雾,通过烟路到烟囱飘出房外,减轻屋内的烟雾和灰尘,确保屋内卫生。

检验一个灶匠的手艺好坏,关健是垒煤炭灶。灶口大小以锅罐大小而定,而决定灶打出来好不好烧,却取决于灶膛的高度和空度,以及火路的宽窄,如果灶口离炉桥的位子高了,火力就会不足,不炊锅;如果灶口离炉桥的位置矮了,炭火伸不了腰,火力是软的。所以,灶匠师傅在糊炉膛时,会用尺子量一下炉膛与锅罐的距离,光凭肉眼是难以把握的。

煤炭灶炉桥离地面的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往往是用两块石头,呈八字型立于地上,高宽适度,便于漏煤灰(川东北叫钩火)和提供氧气助燃。在烟囱与灶口之间还会装上一只小铁鼎罐,人们称之为“过水罐”,主要是利用进入烟囱内的余火给罐内的水加热,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随时都有热水用,为平常洗手洗脸提供方便。

无论是柴禾灶或煤炭灶,市场上都有大小不等的灶圈子卖。灶圈子是用生铁铸的,经久耐用,放在灶眼上,减少锅罐对灶口的损伤,起到保护灶面的作用。也可在圈子上再放圈子,变换灶口大小,便于大小不同的锅罐都能使用。

灶好不好烧在于炉膛,而灶好不好看在于灶面子。上世纪改革开放前,用于粉饰灶面的原料是石灰。把生石灰用清水化开,然后加入等份的水调成浆泥状,将纸巾(起连接作用,使灶面不开筋裂口)用刀宰细混入石灰泥中搅匀,用灰盆盛上石灰,用泥刀抹平抹光滑,待灶面石灰晾干后,抹上桐油,使灶面长期保持油光铮亮。

做完这些工序,灶匠师傅便开始砌烟囱。烟囟的作用是拉火助燃。烟囟都是挂在墙外,将墙壁挖一个孔作为烟道,烟道处用火砖挂个四方形的烟囟来,烟囟砌得越高就越拉火,炭灶就越好烧。挂烟囟时,砖与砖之间的石灰浆要填满,不能有缝隙,否则就会漏气不拉火。

俗话说,好心讨不到好报,好泥巴打不出好灶。垒灶的泥巴要烂田泥,夹泥带沙那种,糊出来的灶才不容易裂口,还越烧越硬。如果用大土泥做灶泥,经灶内高温烘烤,泥巴会收缩,露出一条条缝隙来,四处冒火漏烟而影响火力。

一般来说,灶匠师傅进屋垒灶,总体上会给你一个规划,什么地方放切菜的案板,什么位置放装水的水缸,灶的位置摆放要让人舀水切菜都方便,少打几个转身。灶的垒砌也有讲究,灶面前要留出一定的位置堆放柴禾,灶背后也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让煮饭炒菜的人能够自由活动。

不少乡村灶匠,不仅仅只会垒灶、安水缸、砌碗橱,而且砌砖糊墙、修房造屋也是一把好手,各种手艺都在行,挣的钱自然要比单一垒灶的师傅多。灶匠的工资都是随行就市,可按灶的眼子算,也可按天数算,反正捆到绑到差不多,互不相亏。无论以何种方式计算工资,主家都得负责灶匠师傅的食宿,吃好吃孬,过得去就行。不是有句古话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在农村无论什么匠,多少会一门手艺,就会不愁吃不愁穿了。

近几十年来,乡村农家厨房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当初用泥巴石灰垒砌的土灶,到后来用水泥沙浆垒砌,并用瓷砖、大理石贴面,以至于电厨具,液化气、天然气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传统的土灶基本没人用了,继而被现代餐饮用具替代。昔日厨房里飞出的袅袅炊烟,连同那一代又一代的灶匠师傅,已成人们眼中曾经的过往。(山溪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