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悦读 >> 

童家村:探花江国霖故里

更新:2021-03-17 10:30:31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郑景瑞

迎着冬日细雨,车驶出大竹县城,朝东南迤逦而行,过高穴镇,翻铜锣山,穿文星镇,还没有进入童家镇地界,“欢迎来到探花故里”的大字便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此行目的地——第四批国家传统村落大竹县童家镇童家村。


童家村因清朝时有童姓大户居其地而得名,系清朝道光年间探花江国霖的故里,东、南、北分别与童家镇的印盒村、天星寨村和任家村接壤,西邻高穴镇月光村,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4000余人。

童家村传统村落的特色

童家村三面环山,大部分为深丘,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村内分布着朱风清、朱裕康、拱桥湾院子、桥头坝院子等民居和江国霖故居。修建于清朝,选址顺应天然,依山就势,自然飘逸,整体风格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了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环境观和生态观。建筑式样有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建筑结构大多为人字水、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坐北朝南,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面阔三间或五间。建筑屋顶以坡屋面为主,砖瓦搭建,屋顶多为悬山顶,有屋领,坡面大,坡度较缓,利于排水。建筑立面以木、砖结构为主,有竹编夹泥墙的,也有采用木板壁的。

房前都有阶沿,堂屋正前为大阶沿,面阔三间的为两柱,面阔五间的为四柱。厢房前为小阶沿,宽窄不定。阶沿外的院坝,多用长方形石板拼铺而成。四壁多用木板装成图案形,为采光需要,在壁面设计安装推窗或固定窗户,俗称窗格子。夹壁多用篾编,外糊草泥或用石灰粉刷。梨园坝民居的窗棂雕刻精美,寓意深刻,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吉祥图案五福临门、喜上眉梢、福禄双全、双龙捧寿等在这里随处可见,其雕刻手法有镂、透、圆,或兼而用之,边版装饰则多用浅浮雕写意如意或缠枝花卉。中堂之中梁,多画有太极图或如意缠枝花卉等图案。

童家村山环水抱,竹木掩映,青石小路蜿蜒于房舍之间。立于高处俯瞰,河流、树林、田园、炊烟、小路尽现视野,鸡鸣、犬吠之声不绝于耳。村落内部居住环境清爽,盐井沟“龙嘴”流下一条山溪,蜿蜒贯穿于村落之中,成为村民饮用水的源泉。村民家家开门出户下溪沟,洗衣淘菜,舒适方便。民居院落或左右为邻,或上下相望,不远不近,若即若离,人居环境私密紧圈。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国霖故居

童家村传统村落以清朝探花江国霖故居(又称江家老湾)为代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国霖(1811—1859年),字雨农,号晓帆,父亲江溶(一名江大溶),曾在乡里作塾师。母邓氏,亦略知书。江国霖小时候随父学习,15岁成为秀才,16岁补博士弟子。绥定知府孙益廷对其深为赞赏,推荐到绥定府学深造,奖给助学补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乡试中举。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取为进士,殿试一甲第三(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广东惠州知府、雷琼兵备道、广东安察使、布政使、代理广东巡抚等职。咸丰九年病故后,灵柩运回大竹葬于八角庙。江国霖在粤做官10年,未置田产,薪俸多接济别人,曾为家乡捐俸银万两,使大竹每年得以多取一名秀才。一生所著诗文极多,经精选留存编有《梦溪斋诗集》《随月山房文集》等书若干卷。广东惠州士民曾为其画像供于三贤祠中。

江国霖为宋朝右丞相江万里后裔,其入川始祖江世开在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来到今大竹周家镇八角高立口落业。江世开笃信“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将两个儿子送进私塾,其中一个儿子叫江永志,便是江国霖的曾祖父。江永志又把儿子江镇歧送进私塾,考入县学,中秀才并为佼佼者,后为国子监岁贡。江家在盐井沟下龙嘴开阔处买下一幢旧宅,几经改造扩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修起一幢大院,名江家老湾,以别于高立口的江家老屋。为三进四合院民居,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

江国霖故居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青砖上垛,堂屋二进;阶沿、天井、地坝一律条石铺就,古色古香,整齐划一,是一座川东农村较为豪华典雅的老式住宅。堂屋坐西朝东,背后是连绵起伏如巨龙下海的若干山峰,左右两口古井,对面便是一个状如写字台的硕大山头,左侧是一片开阔地,右侧有一条小溪,清澈明亮,潺潺流淌,终年不断。现存门房、前房、正房和厢房为砖木建筑结构,抬梁式,硬山顶。门房、前房、正房左右有风火墙。整个建筑设有排水明沟和暗沟系统。北面还配有二进式厢房。江国霖故居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雕饰精美,用料考究。

江探花留在村里的传说故事

童家村里出了探花,是当地的大事、喜事,也给当地留下诸多逸闻趣事。站在江国霖故居的地坝里,江国霖第六代孙江文哲、童家村党委书记舒华等村民如数家珍,向笔者讲述一个又一个江国霖的传说故事。

江家轿子苟一抬。江国霖从小读书就非常用功,在书房一待就是一整天,却很少出门。五六岁时的一天,他捧着书,从书房走了来,一边看书,一边呼吸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来到离家二十来米的远盐泉河边。这里,青竹摇曳,田畴葱茏,溪水淙淙,鱼游虾嬉。江国霖却无暇顾及。正在河边淘菜的邻居苟一忽然听到“大人来了,大人来了,我们快点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知道是落汉(当地人对死去小娃娃的称呼)在说话。但还是抬头环顾四周,既没有看到成年的大人,也没有看到当官的大人,来的只是个毛头小孩江国霖。苟一对江国霖说:“你以后当了官,成了大人,轿子我来抬。”果然,江国霖科举高中探花,当了大官,轿子真的由苟一来抬。在江国霖的关照下,苟一当了县令。江国霖父亲去世后,回家守孝,苟一也辞去了官职。

江国霖踩桥。童家当地流传着“修桥铺路,儿女一大路”的话语,说的是做功德,子孙繁衍。这年,在离江家湾4里远的地方,众人捐钱捐物、出工出力,修了一座桥,名叫魏家拱桥。通行前,当地人在桥的两边架设栏杆,希望有名望的人来踩桥(剪彩),可是等了一天都没有见到人来。快要天黑时,在外地读书的江国霖放学回家,从桥上经过。而且,这天也只有江国霖一个人过了这座桥。

江国霖巧答县令。江国霖小的时候,由父亲江溶背着他到大竹城赴考,跋山涉水,晓行夜住,来到一座桥边,父亲江溶对江国霖说:“脚踏板板桥”,江国霖听后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道:“步步高升”。到了大竹县城,主考的县令见江国霖年级这么小来参加科考,有些不相信,对江国霖说:“我出道题,你来答,答对了,就算你过关,可参加科考。”江国霖回答:“大人,您请出题。”县令说:“傍着大竹城墙转三圈。”江国霖略加思索,就围着县令转了三圈,然后对县令说:“大人,我已答题完毕。”县令见此,对结果非常满意,但还是故意问道:“如何解释?”“大人,整个大竹都归您管,何况城墙。我围着您转三圈,不就是转了大竹城墙?”县令觉得江国霖机灵聪明,立即通过放行。

探花咸菜童家麻花名声在外

童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传统饮食习惯以及名人影响相关,童家麻花、探花咸菜的制作技艺流传至今,有一定的影响力。

童家麻花。童家村所在的童家镇流行端午节吃麻花,于是从清朝年间开始,就有人制作麻花。当时纯属于传统手工制作,即手工和面、打板、切条搓麻花,最后用油炸而成。那时场镇上有十几户人专门制作麻花,到2000年后每户在端午节前两个月时间里制作麻花所用面粉至少是七八千斤,获纯利8000余元;到2010年,制作麻花已是半机械化,用机器和面、打板,然后再手工搓,用油炸制成。为适应现代人的品味,村民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品种,增加了鸡蛋麻花,选料精细,工艺精良,色泽金黄,酥脆香甜,风味醇厚,颇有盛名。主要销售于相邻乡镇和大竹县城、广安市邻水县丰禾一带,年销售额达10万余元。

探花咸菜。青菜为时令蔬菜,无法长期保存,当地人经过不断摸索,制作成了咸菜。他们先将青菜洗净穿串晾干,而后切碎,加入盐巴、辣椒粉等调料,拌匀装坛压紧即成,5天后即可食用。此菜味道可口,老少皆宜,四级都可适用。江国霖居于偏远山区,自幼聪慧好学,赴京赶考,因家庭窘困,盘缠自然不多,遂自带咸菜、麦粑,以麦粑为主食,以咸菜为辅食,沿途充饥。后人为了纪念江国霖,故而命名为探花咸菜。

盐泉县消失探花题匾仍在

童家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这里,石壁盐井常年产盐,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设置过盐泉县。从此,食盐熬制一直未停,明清时期,曾课银五钱,到1958年才废井停止熬制食盐;这里古树、古桥、古井、古匾、古碾等留存其间。

位于敞口堂水库旁的古树,有300多年的历史,树干高大挺拔粗壮,需要五个成年人才能环抱,青葱苍翠,老远可见,烈日当空时,站在树下,凉风习习。数百年来,古树常年有白鹤栖居,飞翔于天空大地。

5组任家河石桥旁的黄葛树,胸径3至5米,树龄高达350多年,树根下,立着一块功德碑,不少已经风化,碑文有些模糊不清,但还能依稀看出黄、姚、朱等姓村民捐助修建任家河桥的情况;两边石柱上还刻有对联,分别是:众姓同心成善果,万世共乐王道平。

江国霖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期满即将北上前,为江家老湾堂屋手书一幅中堂,上款为“道光壬寅季秋月”,正中是“赐锦堂”三个大字,下款为“国霖敬书”。“赐锦堂”三字笔力雄健,丰茂庄严。江家将其制作成牌匾,悬挂于堂屋正中。这块匾,历尽辗转,今被大竹县一文物爱好者收藏。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得到李雍、刘劲松的帮助,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资料。特此致谢!)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