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悦读 >> 

两晋风云说略(十六)

更新:2021-03-09 10:35:02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罗学闰

刘渊、刘曜的“汉赵帝国”(前赵),被石勒的“后赵”撵出了“历史舞台”,让人唏嘘不已。与“汉赵帝国”同年出生的“成汉帝国”这时还“活得好好的”,让东晋的统治者头痛不已。

十六国时期,这两个“老庚”有三个相同点:第一,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公元304年,“汉赵帝国”由汉化程度很高的匈奴人建立,刘渊是“开国皇帝”,刘曜是“末代皇帝”;也是在这一年(304年),“成汉帝国”由宕渠先民、古代英雄民族賨人建立。李特、李雄父子都可算“开国皇帝”,李势是“末代皇帝”(347年投降东晋)。因为李雄称帝是在公元306年,而刘渊称帝是在公元308年,因此,賨人李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皇帝。第二,“国号”都是由后来史家“组合的”。“汉赵帝国”,先叫“汉”(刘渊创立),后叫“赵”(刘曜改),史称“汉赵”或“前赵”;“成汉帝国”先叫“成”(李雄创立),后叫“汉”(李寿改),史称“成汉”。第三,都因为“归还正统”的做法导致了内部动荡。“汉赵帝国”刘渊死后,刘和继立,后被刘聪斩杀;刘聪立刘乂为“皇太弟”,但后来被废杀;刘聪死后,刘粲继立,又被靳准杀死。“成汉帝国”李雄对“归还正统”是“说到做到”的,但从此拉开了“成汉帝国”骨肉相残的序幕,也成为“成汉帝国”由盛及衰的历史转折点(334年)。

“汉赵帝国”和“成汉帝国”也有三个不同点。第一,“汉赵帝国”(前赵)被石勒的“后赵”所灭,是少数民族之间的“争战”,北方的混乱“日甚一日”,这里不细说;“成汉帝国”是被“东晋大将”桓温所灭,是汉族帝国对少数民族的“征战”,实现了南方的“短期统一”。第二,他们的建国,都与“傻皇帝”和“丑皇后”有关,都是拜“八王之乱”所赐。“八王之乱”让刘渊“猛虎归山”;而“八王之乱”出现了“民不聊生”的惨景,才有了“流民潮”,给了李特、李雄割据益州“建国称帝”的机会。第三,他们的“寿命”也不一样。都建国于公元304年,“汉赵帝国”亡于公元328年,享国24年;“成汉帝国”亡于公元347年,享国43年。

在这里,我们把历史的眼光回溯到“三国时代”。张鲁的母亲(史书没载名),是“五斗米教”的“宗教领袖”,也是“益州牧”刘焉府上的“座上宾”。张鲁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被任命为刘焉手下的“督义司马”(驻汉中)。从后来“成汉帝国”把“五斗米教”当作“国教”来看,刘焉与张鲁母亲的交往,不是因为“男欢女爱”,而是因为“宗教信仰”。由此也可初步判断,道教已在益州地区“普遍流行”。我们都知道,“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是四川的“旅游名片”。这个青城山,是道教圣地。在李雄落难时期“出手相救”的人,正是青城山的“道主”范长生。正是他的帮助,李雄才有了割据益州的“兵马粮草”。我估计,张鲁驻扎汉中,其实是道教“向北蔓延”的一种趋势。史载,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教”,賨人“敬信之”,以李虎为首的宕渠先民“趋之若鹜”,有五百余家还“集体搬家”去了汉中。

这时,就该说到曹操这个“乱世奸雄”了。魏武挥鞭,兵锋直指汉中(征张鲁)。是不是“宗教战争”,史无所载,不妄说。但汉中是“益州门户”,史书上说:无汉中则无蜀。这样的战略位置,曹操肯定“要来抢”。张鲁战败,毫无疑问。有趣的是,张鲁逃到巴中(地属宕渠)“待价而沽”。他这一“待”,也“待”出了“好价钱”,曹操“一口气”给他封了个“万户侯”。这在曹魏历史上算是个奇迹,只有曹植“封万户”,但是封了两次,才达到了“邑万户”。或许,曹操也见识了“賨人的勇武”,又将“追随张鲁”的李虎等賨人迁徙到略阳,与当地的氐族人居住在一起。因为这些賨人都“来自巴郡”,于是当地人就把他们叫作“巴氐人”,以表示他们与本地的氐人“不是一路人”。就这样,《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把这群来自“宕渠县”的“外地人”称为“巴氐”。有些读史书的人,就此否定这群人的“賨人身份”,这是不妥当的。

据说,“迁居略阳”的队伍中,有两个賨人“脱颖而出”。先是李虎,就是后来“流民领袖”李特的祖父,被曹操任命为“将军”。其实就是迁居略阳这群人的“领头人”,平时负责管理,战时才带兵参战。还有一个人就是王平,他的“规整的仪态”也入了曹操的“法眼”,被任命为“都尉”,这就是后来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王平传》也说王平是“巴西宕渠人”(渠北七里)。这个王平,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时,从曹操阵营“负气出走”,投奔到“刘备的麾下”,为刘备“夺得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受刘备的“器重与喜爱”。后来,马谡“错失街亭”,王平再次“脱颖而出”,成为诸葛亮身边的首席“军事参谋”,后来王平还拜将封侯:镇北大将军、安汉侯,现在的“南充市”是西汉的“安汉县”。

费了这么多的口舌,主要是为了证明“成汉帝国”的缔造者(李特李雄父子)的“賨人身份”。宕渠在历史上“有名”,缘于秦惠文王时“张仪和司马错伐蜀”。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史载,张仪“贪巴之富,浮江灭巴”。公元前314年,设立“宕渠县”(隶巴郡)。也有人说是“宕渠道”。因为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的“县”都叫“道”。这也充分说明,“宕渠”是“賨人聚居区”。那时的“秦”,还不是秦始皇的“秦王朝”,是秦始皇祖先统领的“秦国”,而且隔“秦灭六国”还有近百年(95年)的时光。而关于賨人的传说有“助武伐纣”(商代)、“射杀白虎”(秦昭襄王时期)、“平定三秦”(秦汉时期)。这些千古流传的故事,也组合成了“賨人勇锐”的历史形象,更让“賨人兵团”成为两汉时期的“政府雇佣军”。

我认为,能把賨人与“武王伐纣”联系起来的,是刘邦的“一句话”。“賨人兵团”帮助刘邦“平定三秦”,“又歌又舞”,所向披靡。刘邦欣喜地说:此武王伐纣之舞也。从此,“賨人武舞”进入西汉宫廷。有人说“賨人武舞”就是“巴渝舞”,我没有掌握“钢鞭材料”,在此不“乱发议论”。在“射杀白虎”的传说里,我们看到了秦国与賨国的“刻石为盟”:秦犯夷(賨国),输“黄珑一双”;夷(賨国)犯秦,输“清酒一钟”。这有点像盟约的“违约责任”条款。说明当时的賨国“种植业发达”,还有余粮用来“烤酒”。有人说,这就是“宕渠呷酒”,而且是“中国酒文化的活化石”。我想,但愿如此吧。

賨人聚居区,就是“宕渠县”,这是有“钢鞭材料”的。文献依据:常璩《华阳国志》在“宕渠县”名下说,“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文物依据:2018年在渠县城坝遗址出土了“宕渠瓦当”,说明了“宕渠城”(賨城)的存在。看来,常璩“没有说假话”。当时的史官常璩,就是“成汉帝国”(賨人王朝)的“散骑常侍”。把皇帝的家乡写清楚,也是史官最大的责任。

我突然想起了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说:賨,南蛮赋也。我们都知道,赋税,其实是两种东西。“赋”在古代主要指“田赋”(实物),“税”在古代主要指“捐税”(货币)。了解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流程,我们得知,“賨”实际上指的就是“賨布”。所以,渠县税务局在“税史陈列馆”里,把“賨布”作为“税的起源”,放在首要位置,很有道理。当代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在校注《华阳国志》时说:巴人呼赋为賨,是为賨人。“賨布”作为“国家赋税”,也充分说明了賨国纺织业的发达。又能酿酒、又能织布,充分说明賨国“农耕文明”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位于城坝遗址的“宕渠城”,作为“古賨国都”,其历史上限,已追溯到了“东周”(还会推衍)。“宕渠城”的毁掉,也跟宕渠人有关。“成汉帝国”皇帝李雄的兄弟李寿“引僚入蜀”,其实无异于“引狼入室”。据(宋)郭允蹈《蜀鉴》,因为战争和天灾,蜀地人口锐减,几乎“十室九空”,于是有大量僚人入蜀。李寿本想“引僚入蜀”,充实蜀地人口,却是“自取其祸”。“僚人”都是“矮打杵”,但异常凶猛,又不可理喻。其他不说,就是李寿的家乡“宕渠县”,賨人被僚人追杀而北迁,仅存人口不到5%,賨城就此荒废。此时是公元322年,“成汉帝国”才建国18年,“开国皇帝”李雄都还“健康地活着”,而他的家乡“宕渠城”却开始“荆棘丛生、虎狼出入”。

在这之前的六百多年,“宕渠城”一直是川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渠江对岸的六处七尊“汉家陵阙”,占全国汉阙总数的四分之一,也是宕渠城乃至宕渠县辉煌历史的见证。宕渠县“地灵人杰”,在东汉“表现突出”,冯焕冯绲父子,还有庞雄、李温都是“东汉将星”。就连当过“宕渠令”的第五伦,也一路高升,官至宰辅。东汉“四朝元老”的“车骑将军”(军委副主席)冯绲,也曾“增修其城”(宕渠城)。近年,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冯绲“增修的痕迹”。

回来说“成汉帝国”。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最著名的历史大剧是“三国鼎立”。最好的结局是“司马氏篡魏”,史籍上说的是“三国归晋”。不曾想到,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认定的是个“傻皇帝”(司马衷),皇后杨艳认定的“太子妃”成为“丑皇后”。“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杨家灭族”的惨剧,更为可悲的是,诱发“八王之乱”,暂统一后,又举国动荡,这是“成汉帝国”的历史背景。公元297年,雍秦大旱,米价飞涨(一斛万钱),民不聊生,汉、氐各族难民流入关中,关中连年饥荒,已经“自顾不暇”。公元298年,巴氐(賨人)首领李特率流民入蜀就食,从此揭开了“成汉帝国”的序幕。

继“八王之乱”而起的“五胡乱华”,上演了“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大戏。这是一个狼性十足、血腥满天的时代。西晋灭亡,“衣冠南渡”(南逃),以“避胡人锋锐”。“东晋王朝”虽有“北归的壮志”,却无“恢复中原”的实力,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代。

(待续)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