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悦读 >> 

克服消极化写作的途径:根绝浮躁、心有读者——解读《卖米》及其思考

更新:2021-02-09 10:05:49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冯晓澜


晓澜品文

冯小贵,笔名冯晓澜。早年从事电力运行、机械修理和厂办工作,后遇下岗潮而为自由职业者。阴差阳错中年重拾文学梦。本想圆小说家之梦,却误为品文论写的谈谈匠。

批评观:立足文本,平等对话,有一说一,求异存同。


2004年权威文学杂志《当代》第6期(双月刊)署名“飞花”发表了纪实长文《卖米》,随后被《小说选刊》《读者》《新华文摘》转载,一度引起轰动。

作者飞花,本名张培祥,1979年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山区农户,自小于贫寒中刻苦学习,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继续攻读法学硕士。2003年非典期间患白血病,住院治疗三个月后于8月27日去世。生前曾有翻译和编写作品出版,并有小说、散文发表。《卖米》在公开刊物问世前曾获得过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

《卖米》以第一人称视角和朴实而动人的文笔,记叙母女俩在炎炎夏日中“卖米”无果,不得不担着沉重的米担原路返家的艰辛历程,凸显出生活磨难赋予女主人公成长早熟的积极力量。

《卖米》从天刚蒙蒙亮,母亲叫“我”起床写起,借母亲的话道明:“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去卖,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我”虽在迷迷糊糊中,赖在床上不起,但紧接着是“隔壁传来父亲的咳嗽声”。父亲因在炎炎夏天的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作为一家之主的顶梁柱倒下了,“卖米”就显得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山区的贫困,在没有其他致富途径的情况下,一个家庭面临突然而致的困境,除了靠“卖米”来削减苦难、摆脱困境,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

作者在开门见山之后,并没有按常规立即去写“卖米”的过程,反而继续写出发前,弟弟的淘气,欲随行同去赶场。一场父子对话,让读者知道了父亲是昨天给庄稼放水灌溉而中暑,弟弟虽抗议,但父亲一句:“人怕热,庄稼不怕热?地都干了,禾都死了,一家人喝西北风去?”父亲一动气,咳嗽得越加剧烈。弟弟扮了个鬼脸,就去父亲房中听候吩咐如何放水。看是闲笔,实则不然,既胸有成竹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又使弟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形象,生动鲜活、跃然纸上。母女临出发时,母亲让“我”挑轻一点的担子,父亲披衣起床依门而立的嘱咐。作者以精当的叙述和简洁的对话,把一个面对生活的苦难,温馨关爱、各司其职、共渡难关的家庭,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来到场上,等待米贩来收购的间歇。“我”不仅从与母亲的对话中,知晓了米贩是以收购转运到城里去卖而获得差价,而且知道了父亲也曾挑米走三十多里山路到城里“卖米”的艰辛。“我”以质疑般的气话发泄着心中的不平:“凭什么都给他们挣?我们也拉到城里去卖好了!”母亲说,所赚的钱还不够路费哩。“我”除了难过,只好望着头发有些斑白、黑黝黝脸上爬上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的母亲,说出一句话:“妈,你喝点水。”接着是“我把水壶递过去,拿着草帽替她扇着。”这一节,有对场上卖米的人的简要叙述,有对弟弟在外放水要晒一整天的牵挂和担心,也有对家庭除了种粮“卖米”以供我们姐弟念书的感叹,所有生之艰辛,落实到本节最后女儿对母亲关心的言行中,由此,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苦难的深切感知,以及对父母的理解和分忧。

米贩们来了。母亲因坚信自家米的优质,虽然一个米贩给了多出市价每斤三分的价格,但母亲并未动心,而坚持要再涨两分,为的是多卖出三元钱。当母亲受到米贩的冷嘲热讽时,被激怒的母亲还以:“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虽则掷地有声,但“我”却犯开了嘀咕:为三元钱万一错失良机呢?“我”提醒母亲:“妈,也就三块钱的事。再说,还等着钱给爹买药呢。”“那哪行?”母亲的理由是不在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就这样贱卖了?”母亲为三元钱,同时,也为自己优质的大米能有一个公道的价格执著地坚守着。虽不时有米贩来看米,但母亲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念,良机一失再失。太阳快当顶了,“我”除了把干透的毛巾泡湿让母亲擦汗,再就是劝她到溪水边凉快一下。母亲说“我”不会讲价。“我”只好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功课好有什么用。

正午了,母亲扒拉了两口饭,就再也吃不下。母亲开始担心米卖不出去,“我”也着急,但胃口很好,连母亲剩下的,也一块吃完了。母亲笑“我”:“做事都不管,吃饭拿大碗!”母亲的玩笑藏不住心中的焦虑。下午天气更热了,“我”又到溪水边泡了几次毛巾,并反复劝母亲去凉快一下。母亲反而从兜里掏出两毛钱,让我去买冰棍。“我”虽然喜欢吃冰棍,尤其是那种两毛一根叫“葡萄冰”的冰棍,但在这天“我”突然不想吃。这是一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场景。它不仅描述了一幅母慈女孝感人肺腑的画面,而且写出了“我”在成长历程中开始走向成熟。真是身教重于言教啊。

“卖米”的过程,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两节,来详写母亲锱铢必较般的较劲,无疑透露出柔韧中见刚强的自信,才有了面对苦难的坚守信念和决不动摇的执拗。这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走向文明进程的羁绊。这应该是此文给我们的宝贵启迪。如果我们以此责备作者未在心理内在的冲突中,浓墨重彩做足文章,写出母女价值观念的冲突,升华到新旧观念——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冲突,那不是作为中学生的“我”可以担负的使命,只能是人为的拔高和苛求。作者的可贵在于对母亲与米贩的较量,母亲对我多次劝说的绝不让步,写得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给读者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得力于细节成功的选取和刻画所产生的力量!

归途,“我”担起了重的那担米,叫呆愣的母亲返家。虽然母亲对未卖掉一粒米,有些惭愧,但并不肯认错。朴实而又自信的母亲遭到了市场经济的重击,其固有的价值观念也处于动荡与困惑之中,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母亲挑着轻的一担米跟在我的后面。这不仅是母亲受挫后的沮丧,而且也可看着是母女俩新旧观念的潜在的冲突,虽然被亲情削减,但“我”终将在文明之光的洗礼下,走出大山步向现代文明,故这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路意义上的易位。“我”选择了重担,勇往直前踏上了回家的归途。“我”的肩上如压着一座山。在胡思乱想中,“我”差点摔一跤,但米还是洒了不少。母亲在骂我是败家精的同时,痛惜地要回家拿家什来把米扫回家喂鸡,也不问“我”一声脚扭伤了没有。母亲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她骨子里爱着她的孩子们,“我”有什么好委屈的呢。母亲回家来回要走六七里地,“我”灵机一动,摘下头上的草帽。于是,母女俩小心翼翼地用手把散落在地上的米捧起来放入草帽中。母亲直夸“我”,还是学生妹子头脑灵活、机灵。草帽这个小道具,不仅为母亲扇过凉,还担负起颠覆“我”“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认知之功效。去赶场“卖米”作者只用了一句话,而在归途却用了一节,达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目的。可见作者的行文,仍是围绕生活的苦难与刻画人物来进行筛选组织素材的。

回到家,母亲忙着做晚饭。“我”向父亲报告“卖米”的经过,父亲说,米贩们心太黑,把价压得这么低,这么挣庄稼人的血汗钱,太没良心了。“我”说,没能买成药,咋办?父亲说,过两天就好了,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天黑透了,放水回家的弟弟为放水与同班同学海波干了一仗。弟弟要“我”帮他洗沾有斑斑血迹的上衣,并要替他隐瞒着。但在吃晚饭时,妈还是问起了弟弟打架的事,并斥责我帮着弟弟扯白(撒谎)。弟弟分辩了几句,遭到了母亲的严辞责骂。弟弟低着头一边吃饭,一边冲我做了个鬼脸。“我”想笑,眼泪却滚了下来。在这里同情、心酸、无奈,百感交集,没有任何的语言,只有两行清泪,此时无声胜有声,犹如江河决堤,撞击着我们的心。

晚上,父亲咳嗽得更厉害了。母女俩又在商量,次日去赶十几里外的转步场。一想到十几里山路,“我”就发怵。父亲说少担点,“我”则要求一定要卖掉,来回担着不是好玩的哦!母亲说,不会了不会了,场上是什么价就卖什么价,总之都卖了。听得出母亲妥协了,有着千般的心酸、万般的无奈,“我”不知道怎么安慰。“我”只想哭,躲到被子里哭去吧。但“我”太累了,头挨枕就睡着了,睡得又香又甜。

篇末“我”连哭泣和感叹的精力都没有,贫困与苦难如无形的大山碾压着,但毕竟又香又甜的睡梦中总有新的希望在明天等待着啊!

《卖米》首尾呼应,环环相扣,面对生活的苦难,没有主观抒情式的评判介入,一切让事实和人物来说话。它有着鲜活的人物,也有着介绍事件并推动情节发展的精彩对话,更有着细节的反复喧染与映衬。父亲的咳嗽声、弟弟的扮鬼脸、母亲严厉斥责之口头禅——败家精等诸多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虽源于现实主义经典叙事的滋养,但它又分明有着对剧本叙事方法的借鉴。一个个场景,把一个“卖米”的日常小事件,叙写得层次分明,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它以小见大,映射出社会转型期浮躁时代苦难的潜流,是何其沉重而震撼人心。它的多描写、少叙述,多动态、少静止,让人物行动,让事实说话,无疑是本篇的最大特色之一。这是一个如冰山般沉寂无言的文本,它以典型化的人与事,更以细节和真实支撑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所带来的力量、坚定与活力。全篇行文朴实平直、从容沉静,几无雕琢粉饰,洋溢着生活的烟火气,把对生活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寓于精心的结构和对细节的选取上,从而体现了叙述和描写二者兼备所具有的现实主义以小见大、以一叶知秋、以尺幅波澜见大海一斑、以典型反映生活本质的功能和力量。

《卖米》作者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对事实的尊重,而且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小说的开篇写在前面的话,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它不仅申明了文本细节的真实,而且对方言词汇做了说明,尽量扫除读者阅读的障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多媒体时代,人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势必引发并形成高产低质消极化的无效写作。而只有向经典看齐、根绝浮躁、心有读者、潜心创作,才是克服消极写作的有效途径。

《卖米》不过七千余字,却是一个平中见奇、言之有物、意义丰沛并在短篇创作的实践中对其他艺术门类有所借鉴的范本。名著经典与当下范本,就是一个创作者借鉴学习的行之有效的参照、规臬与创作方向的标高。在短篇小说越写越长失之精炼的今天,重提经典的意义、当下范本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笔者详细剖析一个虽非名著却是范本的理由所在。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