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悦读 >> 

两晋风云说略(十三)

更新:2021-02-09 10:04:35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罗学闰

说到“人质”现象,它一直活跃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保证忠诚”的手段,人质的起源可以追寻到《左传》记录的公元前720年。在这一年,郑国和东周互换人质,这是周王室“逐渐崩盘”的代表性事件。所谓“人质”,在古代又叫“质子”(一说“侍子”)。“质”就是“质押”,“人质”就是“抵押物”。“人质”,按“授受”方式分类,有两种类型:一是双方互送人质(向对方保证忠诚),二是只有一方送人质(弱者向强势者表示忠诚)。无论是双方互换,还是单向要挟,人质其实是一种担保,“人质”就是“表示忠诚”最强大的“保证书”。

若按“人质”的国籍划分,又分为“国内人质”和“国外人质”。一般说来,“国外人质”多在战国时期,尤其是弱国,还需要向多个强国“输送人质”(投诚)。也有例外,在盛唐时期,投诚的外邦很多,送来的“质子”多,大唐还专门建设“质子馆”安置来自120个少数民族部落的“质子”。在两汉时期,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部落)归附汉朝,也有较多的“国外人质”。在封建王朝,更多的是“国内人质”。重臣或强藩,都会向中央输送“人质”。这些“人质”,多半在京城当官(闲职)。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典型的例子,为有效控制“十节度使”,就把他们的“衙内”(嫡子)全部留在京城当官,实际上也是一种“人质”。

“人质”无论在本国,还是在他国,没有重大事件发生是不能回国或回家的。若有重大事件发生,“人质”也往往成为牺牲品,这样的“人质”看似“身份特殊”,实则无异于“王朝囚徒”。最憋屈的“人质”有两个,都在南宋。一是北宋末年的康王赵构,后来逃回建立南宋;二是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后来英勇不屈、慷慨赴死。他的《过零丁洋》,说尽了人生的多少辛酸。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成为千古名句。历史也总有例外,藩属北魏的各部人质,由于遭不住首都洛阳“夏天的酷热”,被允许在夏天返回部族,冬天再回到洛阳。史书上把这些人也称为“雁臣”。相对说来,西晋时期的“外国人质”的待遇就好得多。内附的“五部匈奴”,派出的“人质”就是刘渊,也是“汉赵帝国”的开国皇帝。

刘渊虽为“人质”,但他贯通经书、武艺超群、相貌非凡,无论在曹魏,还是在西晋,都拥有强大的“朋友圈”。“圈内人士”都对他非常尊敬。据说,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合称“魏晋八君子”,身死之日,并“谥”曰“肃”。伐吴总指挥之一的王浑,也赫然在列。但他把刘渊当成“哥们兄弟”,还让他的儿子王济拜望他。这个王济,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一说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女婿,资料匮乏,不能确说,但“皇亲国戚”的身份是可以认定的。

也就是说,在当朝权贵和“皇亲国戚”中,刘渊的人脉广、能力强、威信高。晋武帝司马炎与王济的一次对话可以作为依据。司马炎说:刘渊的容颜、仪表,即使春秋的由余、汉代的金日磾也不能高出他。王济说:他的文武才干又超出由余、金日磾很远。于是,王济建议晋武帝把“东南地区事务”(伐吴重任)交给刘渊,但是两个小人(孔恂、杨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建言,又让司马炎“默然不语”。这个重任,就这样与刘渊“失之交臂”了。也正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古训,“平定凉州”的重任,又一次“无声地滑落”。后来,有人向司马炎“大进谗言”,让刘渊有了“性命之忧”。

据说,王弥路过刘渊的领兵之地,刘渊就在九曲黄河边给他摆饯行酒。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刘渊借酒浇愁,不断向老朋友“诉衷情”。后来,感情“控制不住”,居然慨当以慷、长歌当哭。这一哭,有了“好结果”,王弥后来归附“刘渊阵营”。这一哭,也有“坏结果”,被路过的齐王司马攸听见了。司马攸肯定没在刘渊的“朋友圈”,但他懂得“敌人越能干越有害”的道理,十分阴险地说“你娃摊上大事了”。他跑到司马炎的面前,直接建议“杀掉刘渊”,后被王浑等重臣和皇亲“鼎力相救”,刘渊才得以“保全性命”。

当然,司马炎和司马攸早年有“嫡庶之争”,闹得很不愉快。近年他两个也始终“搞不拢”,因为司马炎最怕他篡夺“傻皇帝”司马衷的皇位,弄得“心火往上窜”,最终被司马炎逼死在“归国途中”。对于这样的司马攸,司马炎当然“绝不信任”。于是,司马炎对司马攸的话不仅“不以为意”,反而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刘渊是少数民族的精英,是西晋的“团结对象”;杀之肯定会惹下“大祸事”,不杀可以塑造西晋的“好形象”。我想,这可能才是刘渊得以保命的“根本原因”所在。

司马炎不仅不杀刘渊,还让他逐步“手握军权”。公元279年,在伐灭东吴(280年)的前夕,刘渊的父亲刘豹“去了阴间”。刘渊却有了“好运气”:西晋朝廷任命刘渊为“代理左部帅”。十年之后(289年),在他“圈内人士”的强力推荐下,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刘渊为“北部都尉”。刘渊的“超强能力”就“迸发出来”,匈奴五部的豪杰都纷纷投奔到“刘渊阵营”,就连幽州、冀州的知名大儒和青年才俊,也不远千里来“游学其间”。又过了一年(290年),司马炎又去“向阎王报到”,“傻皇帝”司马衷继位,由其外公(杨骏)辅佐朝政,刘渊也是“好运连连”,杨骏为了收罗人心,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爵为“光乡侯”。从这个任命可以看出,刘渊在西晋“拜将封侯”,身份的显贵“非同一般”。更重要的是“五部大都督”的职务,不仅说明匈奴五部已经“完成统一”,更为刘渊建国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渊的人生说顺也顺,说不顺也不顺。公元300年,刘渊因为部众“叛逃出塞”而被“免去官职”。幸得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的器重,上表推荐刘渊担任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虽然没有“官复原职”,但职责和任务还是与之前“基本一致”。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匈奴的左贤王刘宣(刘渊堂祖父)就是这样一位“匈奴俊杰”。西晋“八王之乱”愈演愈烈,司马氏亲骨肉间“相互残杀”,天下一片动荡。刘宣就此做出“精准判断”:我们(匈奴)建立国家、复兴祖业的时机到了!为此,他就为左部帅刘渊“大造舆论”:姿貌风仪和统领才能都“超凡绝世”,符合单于的“规定标准”。于是秘密集会,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派使者呼延攸(刘渊党羽)到邺城,将这个“天大的喜讯”秘密地告知了刘渊。

刘渊给司马颖“打了个报告”:请求回故地“为父送葬”,司马颖却没有“批复同意”。于是,刘渊让呼延攸先回去请刘宣“暗召五部”,会同宜阳的“诸多胡人”,表面上响应司马颖,实际上“图谋叛变”。时光演进到公元304年,司马颖击败司马乂,成为“皇太弟”并执掌大权,惹起东海王司马越的“不满情绪”,带着“傻皇帝”(司马衷)“御驾亲征”。司马颖连续战败,有些“抵挡不住”。也正因为这个“抵挡不住”的战况,给了刘渊“返回匈奴”的“良好机会”。于是,刘渊就给司马颖做了“战略分析”,还不断给司马颖“戴高帽子”。提出“回匈奴搬兵”的请求,并表达了“剿杀仇敌”的“必胜信心”。司马颖“龙颜大悦”,任命刘渊为“北部单于”,还“参丞相军事”,刘渊得以“猛虎归山”。一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刘宣等人便拥立刘渊为“大单于”(相当于汉族皇帝)。于是就开始“招兵买马”,旬日之间聚众五万,就把“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作为五部匈奴的首都。

我们说的“汉赵帝国”,他的“国号”开始是“汉”,第四位皇帝刘曜(318年)把“国号”改为“赵”,史称“汉赵”或者“前赵”。前面说过,刘渊的姓刘,是因为西汉的“和亲政策”。刘渊把“国号”定为“汉”,体现的是浓浓的“大汉情结”。他尊崇的却是蜀汉的两个皇帝:刘备和刘禅。刘渊认为,既然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约为兄弟”,匈奴又有“刘氏血统”,“汉”的旗帜,就应该由我们匈奴人“高高举起”。所以,他们就尊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两个祖先。据说,因为刘备以一州之地,就可以与天下抗衡,是当世的“正统皇帝”。还因为刘禅是“蜀汉”最后“刘姓皇帝”,此后也没有人再举起“大汉旗帜”。因此,刘渊在建立“汉国”时,还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以表示自己是“大汉的正统”,建国具有先天的“合法性”。

见到刘渊对建国还“犹豫不决”,他的左右还进一步说明“满满的理由”,司马氏骨肉相残,理应受到“天谴”,单于积德在身,连晋人都佩服,于是上天将“皇天后土”授予我们。俗话说“天予不取、自取其祸”,我们建国称帝其实是在“顺应天意”。刘渊被这些道理鼓舞得热血沸腾。信誓旦旦地说:大禹出自东戎,周文王出生在西夷,我们匈奴人完全可以建立自己国家,来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伟业。在即位登基时,还激情表达了“击鼓进军、消灭晋朝”的坚定决心。

公元304年,刘渊在南郊筑坛设祭(祭天),自称“汉王”,建年号“元熙”,立妻呼延氏为“王后”,署置百官,任命了一大串“执政大臣”,最有趣的是,让他“名满天下”的老师崔游还当了他的“御史大夫”。那个与刘渊在九曲黄河“互诉衷肠”的东莱人王弥,也被他拜为“司隶校尉”“征东将军”,还被封为“东莱郡公”。

刘渊的匆匆建国,惹起了西晋的“满腔怒火”。东嬴公、并州刺史司马腾闻讯,派将军聂玄讨伐刘渊。历史的规律往往是“农耕民族打不过游牧民族”,而且“文明民族打不赢野蛮民族”,匈奴军队几乎所向披靡,点燃了“直捣洛阳、消灭晋朝”的“火热激情”。公元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又搞了一次“大赦天下”(境内囚犯),改年号为“永凤”,任命刘和为“皇太子”,选定了“皇家事业”的接班人,并接受“太史令”宣于修之的建议,做出了“迁都平阳”的重大决定。 (待续)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