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秀色巴山添新绿——达州市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综述

更新:2021-02-05 11:54:13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邱霞 刘欢 文/图“快看,好多野鸭子!”冬日的暖阳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在州河罗江大桥段,两岸草甸青绿,一群水中嬉戏的野鸭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摄影爱好者王新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拍下这一美好画面。

“野鸭子是水生态的‘观察员’,只有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河段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科科长周晓告诉记者,“近年来,达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野鸭子、白鹭如今已是常客。”

同一时间,另一组喜人的数据瞬间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据监测统计,2020年1月至12月达州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9.3%(超目标任务5.9%),优良天数327天(超目标任务21天),同比增加26天;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同比均显著下降。国家生态环境部通报,168个重点城市中,达州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进入全国前十,全省名列第一,空气质量自开展监测以来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20年,达州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生态四川”“美丽四川”作出了达州贡献。省领导对我市生态环境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书面肯定性批示9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30余次,生态环境部网站、《省委要情》、生态环境厅网站等推介我市环境治理相关工作经验40多篇。国务院表彰我市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3个、个人10名;生态环境部表彰我市全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2名,表彰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监督工作表现突出个人1名;6个生态环境系统单位获省以上表彰、表扬,1人获省“最美基层环保人”称号,6人获全省生态系统能力建设业务标兵、岗位能手称号。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能源结构,强化污染整治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环境质量向好转变。绿色,已是达州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发展的“主旋律”;“两山论”在大巴山这片土地上转化为生动实践。

美丽的达城 (王梦 摄)

践行“两山论”  构建大环保格局

“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还市民一江清水,造福市民……”

绿色发展,已成为达州最响亮的名片,也成为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大事。

战鼓从顶层设计开始擂响。去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执法司法联动多管齐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74件,罚款1874.49万元,位居全省第二位。

规范制度,刻画生态的方圆。我市与重庆万州、开州等5地签署大气污染防治备忘录,建立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打造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监控平台,开展“蓝天保卫战”交叉督导帮扶,移交问题线索12条。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环境违法犯罪案件依法移送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环保联勤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实施意见》,构建起了一套运行高效的联动机制,实现了环境执法与司法介入有效衔接,防止发生有案不能立、有罪不能究、执法不到位等现象,形成了强大生态环境执法合力。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通过加强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等突出问题。制度建立以来,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643件,依法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类案件15件30人,起诉75件120人,修复受损公益林16.25亩,严厉惩治了一批偷排漏排、擅自停运污染防治设施等突出环境违法行为。

为了呵护碧水蓝天净土,我市拿出真金白银,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激发活力、增添动力。去年,我市出台空气质量考核激励办法,细化考核内容等12条,明确由市级财政和各县(市、区)每年共同出资1650万元作为年度环境空气质量激励资金。

为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政银合作,鼓励辖区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专项贷款,用于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达州市生态环境局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达州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达州分行分别签订总额不低于100亿元和50亿元的三年融资意向性协议;截至目前,已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达州分行支持项目13个,申请贷款金额总计69.5亿元,完成放贷12.05亿元;获得中国农业银行达州分行支持项目12个,申请贷款金额40.3亿元,完成放贷4.8亿元,有效解决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问题。


监测地表水挥发酚蒸馏分析

筑牢生态屏障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天气好时,大竹县观音镇朝印社区4组村民潘坤都要去河边走走,“前些年,我们是不喜欢来这里的。”“为啥?”“河水有臭味,大家都是绕道走。”

“以前河水都是黑乎乎的,老远就闻到怪气味。”潘坤说。铜钵河是大竹县四条主要出境河流中流域水系最为复杂的一条河流,与重庆市梁平区之间多处互为上下游。上世纪90年代,沿河的煤矿、造纸、麻纺、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水均直接排入河中,导致铜钵河成为远近闻名的“臭水河”,水质一度跌至劣Ⅴ类。

铜钵河,与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几年前还是劣Ⅴ类,如何变成了如今的Ⅲ类水质?近年来,大竹县坚持下深水、出实招,扎实推进铜钵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全力破解治理难题。

“我们总投资6000余万元,在铜钵河流域4个乡镇建设主支管网57.2千米,目前已基本完工;并投入约4900万元,用于铜钵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完成铜钵河流域7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大竹生态环境局水股负责人张妞表示,目前,铜钵河上4个监测断面中有3个断面水质均提升至Ⅲ类,水质明显改善。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达州的决心有多大?这场“战役”的由来可以追溯到3年前。

为了让天更蓝!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以来,我市强化结构调整、工程治理、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完成300MW燃煤电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4台,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4350吨,比2015年下降10.2%;率先在全省建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市州平台;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督促企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一厂一策”方案制定,市主城区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90.9%。


监测空气质量

清澈的河水、多样化的水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首位要素保障。为了让水更清!打赢碧水保卫战。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渠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渠江流域沿岸化工园区、企业污染排查与整治,排查复核入河排污口966口,查处非法采砂案19起,累计罚没金额20余万元;158座整改类和退出类电站已经完成“一站一策”整改方案审查,立即退出的37座电站和限期退出的4座水电站均已达到序时进度。

为了让环境更美!打好净土保卫战。我市督促17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土壤自行监测和结果公开,完成耕地安全利用1.81万亩;主城三区城乡生活垃圾全部交由达州佳境生活垃圾发电厂无害化处理,年发电量8200万度左右,其余县(市)采用填埋或焚烧等方式予以妥善处置。建成医疗废物处理中心2个,达州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加快推进,新增废铅蓄电池收集能力2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1825吨/年;备案登记涉危单位1119家,排查整治涉危单位环境问题179个;完成问题尾矿库整治2座,督促237家煤矿和非煤矿山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中,我市强力推进4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七里沟、凤凰山人工湖、万家河先后实现了水清岸绿。

在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中,我市出台了《达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饮用水源保护“党政督导、市级指挥、县级实施”三级联动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加强水源地风险防控,划定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233个,排查整治保护区环境问题274个,目前,乡镇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标识标牌健全,一级保护区实现封闭管理。

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中,我市加快州河、铜钵河、明月江等重点流域和乡镇以上城镇污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成乡镇场镇污水处理厂295个,新增截污管网369.24千米,全市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建成区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安全有效处置。

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中,我市全力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成垃圾集中收集设施(站、房、池、库)1.84万个,村级覆盖率达到100%,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达90%以上;全市894个行政村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行政村达53.8%;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农业废弃物有效处置,增效控害行动常态化开展。

在“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中,我市印发了《达州市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按照“先停后治”原则,采取“三个一批”分类施治,对排查出的571家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台账整治。

一系列扎实的措施下,达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如今,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绿色,已然成为达州浓郁的底色。

开江宝石桥水库 (图片由开江摄影家协会提供)

发展“绿色+”挖掘生态蕴含的价值

“龚姐,我明天和朋友过来玩,订一桌午餐哈!”

“好的!”

连日来,达川区万家镇银杏谷银杏大道旁的农家乐老板龚光翠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我们这里生态越来越好了,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农家乐的规模还小了点,我们正计划扩大规模!”

这里,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离城区远、交通也不便,环境优势得不到有效利用。近年来,当地政府运用自身优势,引进企业发展银杏康养产业,打造中华银杏谷景区,从而拓宽了产业发展路;在外做餐饮的村民龚光翠嗅到了商机,第一个回家开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

跑步、散步、骑行、观景……如今,这里不仅是当地市民休闲游乐的重要“打卡地”,还吸引了成都、重庆等外地游客。

发展生态经济,产业是基础,富民是核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好生态是“摇钱树”,让农民有了“好钱景”。山势奇峻,河水清澈,溶洞成群……曾经的巴山大峡谷虽说有着美丽的绿水青山,可是山高谷深,交通不畅,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并不富裕。为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宣汉县立足“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开发扶贫”战略,走出了以开发促产业助增收的山区旅游脱贫新路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宣汉把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作为全县的“头号工程”。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和巴山大峡谷土特产品,让农民实现了增收。

“现在这里的人气旺了,很多村民都开起了农家乐,相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土家新寨的村民李建国对今后的日子信心满满。

生态打底,绿色发展!绿色资本已为达州植入发展“芯片”,一幅生态之城正徐徐展开,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亲近自然、感受生态,寻找向往已久的“诗和远方”。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