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悦读 >> 

何家大院

更新:2021-01-29 10:18:43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何光宇

伏家坝坐落在通江县沙溪镇卧麟山的半山腰中,是何姓家族聚居地,这里没有一户姓伏的人家。那么为何不叫何家坝而偏叫这名不副实的伏家坝呢?

原来四百多年前有一支抗元义军曾在这里临时扎营,一个姓伏的陕西籍军官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心中便打起了占有这块宝地的主意。义军拔营时,他趁人不注意悄悄溜进了密林,当了逃兵。待大军走后,他用抢来的和受奖的银两买下了这块当时还未完全开发的平坝。他身强力壮,会种庄稼,又不断垦田置业,几十年下来就成了当地的富绅,从此人们叫这里为伏家坝。

这里柴方水便,土地肥沃,出产丰富,这让周围许多人眼热垂涎,也让隔溪相望的大家坡何家羡慕。

到清康熙朝时,伏姓家族人丁不旺,有一家只有一个独生女,女儿俏丽能干,知书达礼,父亲不想将她轻易嫁出,要找一个门当户对、有钱有势的人家。经人撮合,他相中了大家坡府学生员何天锡。天锡饱读诗书,一表人才,家中田多地广,祖父又是进士出身,明朝高官,可算家世显赫,门庭兴旺。天锡见伏家女儿娴淑美貌,举止有度,也满口答应,双方父母择日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四乡八里的人无不赞美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

几年后天锡的岳父母去世了,他们的田产由女婿继承。天锡因此从大家坡迁到伏家坝定居,成了何家在此地的第一人。天锡虽是府学生员,却未中举,仕途失败转而发家致富。他开办作坊,煮酒、榨油、织布,赚了钱又广置田产,兼并土地。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同时人丁兴旺,子孙发达。四世同堂,儿孙中有秀才、举人,有知县、知府,这让周围的人十分敬畏。

正在何家不断兴旺发达时,伏家却日趋凋零没落,子嗣不继,势单力薄,只能唯何家马首是瞻。他们合族商议,决定将田产全部转让给何家,举族迁回陕西原籍。为了不忘伏姓的创业之功和姻亲关系,天锡告诫儿孙不改地名,所以至今仍叫伏家坝。光绪末年,天锡的后裔们拆掉原来低矮的老屋,按传统堪舆学选址,以儒家推崇的方正对称为正宗,重新建起使用至今的几座大院。这里的房屋与周围山水协调,双坡小瓦屋面,穿斗式卯榫结构,七柱落脚,丈八顶九,四周五间,全是一楼一底的“高门大户”。伏家坝的三合院、四合院共十三座,而紧紧依偎在一起的就有七座。人们以正院、前院、后院、上院、下院加以区别。正院朝门前有两根华表,又叫桅杆,上挂双斗。在清朝,门前挂斗是有严格规定的,秀才府第挂单,举人以上府第挂双。伏家坝连同后花园共有两对四根桅杆,可惜现在只剩下四个巨大的鼓形底座了。十几级宽大的石梯直通院内,院坝呈一颗印状,用规整的青石板铺就,十根粗大的廊柱支撑长檐,使阶沿宽敞明亮,四周相连犹如回廊。红白喜事在阶沿搭席设宴,收获季节堆码粮禾。院坝是打粮、晒粮,休息闲聊、娱乐典礼的公共场地。我小时候常在院坝里看戏看电影,与伙伴们做游戏。房屋门窗规格一致,整齐划一,墙壁通顶均用木板装修,饰以线条。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营造出隐密、方便、亲和的居家环境。

这里海拔600多米,四季分明,主产稻麦。四周松柏葱郁,山中林木葳蕤,泉水淙淙,鸡鸣犬吠,一派生机。数百亩水田呈莲花瓣状分布在住房前后。房后有占地二十多亩的花园,生产队学大寨时,将花园一部分垦为农田,现在只剩下一块不足十亩的坡地了。原有的古樟、花木、观赏竹几乎砍伐殆尽,围墙、凉亭已被摧毁。现在的花园除一些竹木外,遍地都是“文革”中被砸烂的石雕、华表残骸。花园至高处原有一亭,亭里有一碑,这碑就是生员何天锡的墓碑,“文革”中曾被拉倒,幸未砸毁,“文革”后何家子孙们又重新将它立了起来。花园后是层层梯田,再往后便是郁郁青青、古木参天的卧麟山主峰敖盘寨了。

伏家坝正下方有一条溪,左下方有一条河,溪河两岸大院星罗棋布,大家坡、桑丝坪、小伏家坝、滃溪沟这四个地方都是何姓聚居地,是何天锡的后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每逢清明,这几地的何姓人家会成群结队来伏家坝祭祖。伏家坝的族人以老宅主身份联合设宴,款待这些同宗,十几张桌同时开宴,很是热闹。

村民除女性结婚迁移外,很少有男性离开这个地方。即使有人从这里走出大山到城市工作,退休后大多也要回归故里,颐养天年,叶落归根。年复一年,人口不断增多,住房当需扩建,人们不愿离开老宅,就从旧房屋脊上接新脊,修建制式基本相同的新房。几代人下来就形成了一进又一进的四合院,鳞次栉比,互为依靠,从这个院子到另一个院子串门,下雨天不会湿脚。我常常想,为什么后世子孙们不把新房建到宽敞处去,偏要挤在老宅紧紧依偎在一起呢?后来我了解了这里朴实厚道的民风民俗才有所理解,原来这是一种地域血缘文化现象,十几代人聚族而居,鸡犬相闻,不弃不离,体现了人居环境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加强了家族群体的亲情联系、合作精神,人们和睦相处,邻里相安,造就了中庸和谐的大院文化。

谁家有好吃的,要先送给院子内长辈品尝;哪家修房造屋,院里的人依次轮流“待匠”(即招待工匠),凑份子人情;农忙季节联合抢种抢收,不要报酬。到了腊月,家家户户杀年猪。杀猪那天,主人煮一大锅杂烩请大家分享,俗称吃“庖汤”,海碗喝酒,大块吃肉,天南地北摆“龙门阵”。过年的团年饭更有一番与众不同的热闹景象,各家各户将自己的大方桌抬到院坝里或阶沿上一字摆开,各种美味佳肴放在一起,长者居中坐定,然后众人入座,互相品尝,互相敬酒,互相夸奖主妇的手艺,一顿团年饭,平添许多亲情。

平时哪家来了客人,不管你认识不认识,家长、主妇们会陆陆续续上门问候,或向客人敬几匹自种的叶子烟,或给客人端一碗阴米茶,核桃、板栗、瓜子不管你喜不喜欢,硬要装进你的衣兜。哪怕是毫不沾亲带故的外乡人进村,也包他有吃、有喝、有住。

我离开伏家坝已三十多年了,其间有几次带上妻小回乡探望兄嫂,乡亲们得知我回家的消息后,成群结队地跑到半路迎接。我们一上朝门石梯,人们马上在自家门首点燃早已准备好了的一串鞭炮表示欢迎。各户轮流做东,用最好的酒菜招待我们。在老家住了十天,顿顿吃“转转饭”,连我哥嫂都没机会为我单独设宴。回城那天,乡亲们不约而同集结成大队人马,依依不舍地送我到十里路外的车站,硬把一方方腊肉和大包小包土特产塞进我的车里。这浓浓的乡情使我城里的妻子和城里长大的孩子们感到十分意外和格外温暖。

大院里很注重儒家文化的传统教育,民风淳朴,伦理井然,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弟兄和睦,四百年来没有人犯科作奸,没有逆子恶妇,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事件。当然邻里之间会有矛盾、有纠纷,但一般不会上法院打官司,不会找上级官员解决,而是由院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调解。这种调解很有人情味,有亲和力,往往比行政命令管用。

何家学堂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过去何家子弟无论贫富都要到这里读书,学堂有公产解决贫困生的学费。谁家的孩子考上了中学、大学,所有的家庭都要送钱资助,虽是杯水车薪,却多少减轻了学生家庭的一些负担,能感受到家族的温暖。

这里的学生偏爱母语国学,除在校学习外,家长或院内文化人还要教他们学对联、学诗词,读《声律启蒙》《增广贤文》《二十四孝》,教习应酬红白喜事。所以伏家坝的高小生、初中生都会对对子、写毛笔字。年年春节一到,几十道门楹和廊柱成了对联大观。对联内容切贴主人身份、家庭景况,有的还很有文采、很有哲理,哪像有些村寨随便买几幅千篇一律的现成货贴在门上了事!所以外村人遇上婚丧嫁娶的事需写对联、柬贴、祭文什么的要去伏家坝请人帮忙,这常常使大院的人引以自豪。而今从大院走出去工作的人中有作家、有诗人、有书家,他们大多从事教育、文史、文秘、中医工作,这不能不说是受传统教育和地域文化熏陶所至。

前面说过大河对岸有一处院落,地名叫小伏家坝,可村民都姓何而没有姓伏的。说起这个地名倒有一段可圈可点的故事。原来天锡的儿孙们成年后要分家析产,重孙中有兄弟二人分家,其中一人须去大河对岸承业,只能有一人留在老屋。兄弟俩从心里都不愿离开出生地单独去对岸居住,却都又希望对方留下。哥哥让弟弟,弟弟让哥哥,两人相持不下。这时弟弟心生一计,建议抓阄,哥哥只好同意用这个古老的方法决定去留。弟弟进书房写好阄,揉成两个纸团,说兄为长,该先抓。哥哥随手抓了一个,打开一看是个“留”字,弟弟说我自然是“去”了,便将另一个纸团丢进火塘。其实两个阄都是一个“留”字,是弟弟有意让哥哥留下。哥哥因此留在伏家坝老宅,但他心里总觉得弟弟吃了亏,想补偿他,于是将自己在大河对岸分得的所有田地全部送给弟弟。弟弟后来因此成了富人,而哥哥后来成了穷人。为了纪念出生地,同时也是为让后人不忘哥哥赠地情谊,弟弟将居住地取名为小伏家坝。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伏家坝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遗风,有人赞誉它是儒家文化的活化石村,人们恪守祖训,沿袭传统,平实祥和地过日子。至今神龛两侧仍贴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对联,他们一直以这八个字当成做人的准则。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