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通川区 >> 时政 >> 

【回顾“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通川区:奋力谱写高品质教育新篇章

更新:2021-01-05 11:14:10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蓬勃昂扬,追赶超越。“十三五”是通川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年。2016年,通川区在全市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的评估验收;2017年,教育扶贫工作满分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2018年,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现场交流会在通川区成功举行;2019年,通川区各学校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7个,省级奖项281个,市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共45个;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


通川区一小莲湖校区

五年来,通川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齐头并进,大力实施“教育三年振兴计划”“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打造区域高品质教育中心,并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四川省艺术教育整体推进试点区、四川省“智慧教育”样板区等荣誉称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获国省级奖项连续11年位居全省前列,为“十四五”时期,通川区加快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全面实现高品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质均衡惠民生

教学质量再升级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十三五”期间,通川区坚持“城区扩展到哪里、哪里人口密集,学校就优化布局到哪里”,新建一小莲湖校区和江湾城校区、七小新锦校区、八小金兰校区,新增学位5500余个,城区“大班额”有效化解,满足群众就近入学需求。同时,坚定落实全市教育发展九条措施、办好办强达高中,高标准实施达高中北迁工程;促成区教科局成为全省唯一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的单位,享用全省教育科研、成都七中等优势资源,助推全区教育质量提升。

截至目前,通川区共有公办民办中小学校55所,民办中职学校1所,公办独立幼儿园8所,公办学校附属幼儿园30所,民办独立幼儿园92所,校外培训机构134所。

校际合作交流

优质均衡教育,城乡统筹是关键。通川区抢抓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契机,坚持农村学校“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实施安排”,新(改、扩)建学校23所,建设校舍面积16.3万平方米、运动场12.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9500余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都有标准中心校”,让农村最安全的房子是学校、最漂亮的地方是校园。

同时,通川区切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着力推动全区校外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全区取得教育行政部门办学许可证的机构134所,涵盖文化、艺术、益智等类别,服务学生25000余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通川区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育好每一位教师,通过集团化办学,共建“学校共同体”,成立区一小、二小、七小等为牵头学校的7个教育集团,采取完全整合、对口帮扶等模式,实现管理模式共享、共同教研教改、名师互派互动,有力促进优质教育扩大化,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市率先通过国家达标认定。

立足四川,放眼全国。通川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名校”资源优势共享。达高中、区一小、区二小等中小学与成都七中、北京中关村三小、成都泡桐树小学等省内外知名学校结成“姊妹”校,通过教师互派、校长互访、合作互研等方式全方位交流合作,吸收先进办学理念、办学经验,进一步开阔发展视野,提升教师素质。

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此外,通川区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与成都师范学院合作,加强“三名”培育研修,每期订单式打造60余名优秀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13个,全域开展巡回讲座、教学研讨、送教下乡等活动,培育一流师资队伍。与四川文理学院长期合作,每年免费培训教师1000人以上。截至目前,全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级特级教师12名,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骨干教师88名,正高级教师10名。

特色课程添异彩

有礼教育赋新能

《智能早期婴儿多功能治疗室》《吹不灭的蜡烛》《新冠肺炎超级治疗仪》……在2020年12月28日举行的达州市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大会上,通川区青少年取得了“第十一届科技创新市长奖”6个,四川省第3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7个,第3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达州入围参赛项目6个,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优秀奖1个的优异成绩。

通川区青少年斩获各大科技奖项的喜人成绩,离不开通川区对特色课程的培育。

校园上演川剧名剧

五年来,通川区积极探索科技特色课程建设、科技社团培育、科技活动开展等新路径、新方式,大幅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努力为学生们提供创新平台。成功创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个、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3所,省级示范学校、实验学校10所,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国省级奖项连续11年居全省地市州第一。

为深化素质教育,变普及为特长、变特长为特色。通川区大力实施“器乐进课堂、艺术进校园”行动,精心打造农作物粘贴画、葫芦丝等本土艺术教育课程,实现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特色,15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同时,始终秉承“小足球、大教育”的理念,全面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建设,55所中小学足球场达68个,各年龄层均开设、开齐、开好足球课,命名为四川省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校3所,全区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3所,覆盖率达79%。

2020年以来,通川区科学打造有礼学校,精心培育有礼学子。积极推进“五有”品质通川建设,着力打造“通川有礼”城市品牌,多层级反复深入研究“有礼学校”建设方案及评价标准,以营造有礼氛围、开展有礼活动、创设有礼课堂、争做有礼师生、铸造有礼品牌五大板块为抓手,开展以“通川有礼·校园有你”等为主题的校长论坛3次,班主任论坛50余场,共研校园建设与发展。组织开展了“有礼课堂育英才教学大比武”活动,全区各中小学共推荐1952节“优课”参加区级“优课”评选,共评出644节区级“优课”,推荐101节课参与市级“优课”评选。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余场,提升师生文化“底蕴”,引导师生争做“有底蕴”的“五有”通川人。

民生改善强保障

健康安全更放心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体魄。通川区始终把民生工程作为重要工作,优化营养改善计划,着力学生体质“稳增长”。将学校食堂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于2012年5月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近年来,通川区大力改善民生工程,强化资金保障,争取上级项目工程和资金1694万元,新建食堂35个,多渠道安排资金389万元,充分利用原有的学生食堂和村小学的闲置校舍,改扩建食堂和小伙房86个。

传承传统文化

2015年,通川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从“奶+N”模式转变为“食堂供餐”模式,并实现全区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膳食食谱,即“两荤一素一汤”。2017年,通川区在全市率先实行营养餐大宗物品“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2018年,通川区学校食堂所有经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目前,全区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有序开展,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饮食习惯逐步形成,学生的饮食结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学生体质明显增强。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通川区创新教育救助模式,织密教育扶贫“保障网”,做足民生保障。通过建立城区志愿者家庭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1324名贫困学生在校生活支出。并设立教育救助基金586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433名。建立留守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创办52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年组织50余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城区学校游学。确保了全区6至15周岁适龄学生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此外,通川区广泛发动辖区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筹集爱心捐款248万余元,帮助义务教育阶段2270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零费用”入学。

校园防疫事关广大师生的健康安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松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通川区立即分设6个督查组对辖区学校的防控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摸清全区师生员工的动向及健康情况,建立健康台账,累计摸排师生11万人次。并先后组织3场教科系统卫生专员培训,选派专业医务人员驻扎学校,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严控学校人员和车辆进出,采取专业与常规相结合的消杀模式,确保校园环境消毒无死角。

开学复课前,各校有序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坚持“分类实施、五育并举”的原则,达到育人和学习两不误。开学复课后,严格落实“三到位”及“三案九制”等措施,确保全区学校安全有序复学复课,做到教科系统零病例发生,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持续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

提前谋划早布局

“十四五”续写新篇章

记者近日从通川区教科局获悉,下一步,通川区将构建“126”架构体系,即围绕“建设品质通川、打造高品质教育”这一中心目标,建立教育管理激励机制、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实施品质学校培育、卓越校长培养、名优教师建设、教育质量提升、优质均衡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六大工程,夯实学前教育、巩固小学教育、提升初中教育、突破高中教育。力争到2025年,通川区教育结构全面优化,以达高中为龙头的基础教育各学段办学合力牢固形成,名校品牌集群效应凸显,优质教育资源高位均衡基本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社会情感认同和实践支持稳步增强,为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贡献通川教育力量。

实施品质学校培育工程。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快完善达高中江湾城校区建设。对现有品牌学校进行提档升级建设,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制定通川区“新优质学校”评选标准,充分发挥新优质学校(园)的辐射引领作用,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实施卓越校长培养工程。着力培育领航校长,引领通川校长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设立“通川区名校长培养计划”专项资金,实施名校长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引入竞争机制,探索推行校长职级制。发挥“王仕斌名校长”“尹志娟名教师”两大省级工作室引领作用,加强校长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参加校园足球赛

实施名优教师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对教师实行全科全员全覆盖培训,强化“党员名师工作室”“中心教研组”专业支撑作用,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加大名优教师引进力度。创新和规范教师编制配备,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积极支持教研转型,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以及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

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落实“通川有礼”主题活动,积极倡导学校、家庭、社会崇尚文明礼仪,学礼知礼行礼。建立“两中心一基地”,即通川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区心理咨询中心及通川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通川区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鼓励支持学校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全面加强“一校一品”战略增速提质,力促优品做精。

实施优质均衡推进工程。补齐硬件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建设,切实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名校资源优势,优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集团化办学向纵深发展,完成集团化办学转型升级。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区域联盟、校际联动,主动输出通川教育品牌。

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通川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规划,提升通川区中小学的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教育环境,力争在2025年全区学校基本达到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标准,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芮铭 胡杨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