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时政 >> 

践行两山论 巴河千里行⑪|马鞍:守得住乡愁 看得见希望

更新:2020-12-26 10:00:57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当巴河流入达川区境内,河道呈现“九曲回环”的时候,虎让就到了。上通道让、江陵,下连桥湾、石梯,渔民杨本连的船只在山河泼墨的巴河上游荡了几十年。

从前的虎让有很多险滩,其中最凶险、最狭窄的一段叫猫牙齿滩,最窄处仅有三四米,水流奔腾倾泻,大有一跃而过之势。“所以虎让也被别人叫作‘跳跳河’或者‘猫跳河’,猫就是老虎的意思。”杨本连年轻时以打渔为生,也曾与这些如虎险滩打过交道。随着下游九节滩电站的落成,上涨的河水横向拉伸着河面,将险滩隐匿于水下,杨本连的渔船变成了摆渡村民进入场镇的客船。

云雾缭绕似仙境,碧波微泛涟漪起。原来,一条巴河将虎让分为东西两块儿,几处遗落的村庄与场镇隔河相望,马鞍村便是其中一处。


丝绦作天然障

巴河环绕着马鞍村所在的半岛,如同一条绿色丝绦,形成了一道最为天然的屏障,静静守护着马鞍村的过去与未来。

青瓦片片的屋檐、朴素精巧的窗棂、栩栩如生的图案,巧夺天工的卯榫连接、气势浑然的三合庭院、神秘古朴的老屋阁楼……作为典型的川东民居,保存几近完整的马鞍村定格了传统建筑的古朴风貌,于2019年被评选为“省级传统村落”。

摆渡村民进入场镇的客船

翻开历史的篇章,虎让乡乡长李江山将马鞍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马鞍村自古以巴河为伴,村落始建于康熙年间,距今有近300年的历史。”5000余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皆为木瓦结构,以木榫穿合,不用一钉一卯。

沿河而居的马鞍村村民,引巴河水灌溉良田,开拓土地。清晨,啾啾白鹭掠水而飞;午时,袅袅炊烟迎风而散。男人们曾赤膊上阵,在奔流不息的河上撒网捞鱼,靠这片孕育了上百种鱼类的水域养家生活。女人们三三两两,提着水桶,端着水盆,蹲在光滑青石板上,只见洗衣棒上下飞舞,落到衣服上溅起阵阵水花。

就这样,马鞍村隔绝着外界的纷纷扰扰,在巴河边生长至今。

放不下的乡愁

青山幽幽,马鞍村虽依偎在巴河怀抱,但若不选择水路前往场镇,则须得借道石桥几十公里,路途遥远不便。

无形之中,河流在保护马鞍村的同时,也成了制约其发展的束缚。为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去外面闯荡。尽管如今的马鞍村直辖4个村民小组,有367户1180人,但常年居住在此的只剩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

“我两个儿子都在城里生活,他们一直喊我搬去城里住。”69岁的李锦章嫌进城麻烦,不愿去给孩子添负担。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只有这间经过风吹雨淋的老屋才是他真正落脚的地方。落叶归根,这是亘古以来流淌在国人血液里的执念。对于李锦章而言,守着他的老屋,闲时种点蔬菜水稻,养几只鸡鸭,逢年过节帮着邻里杀年猪,这样重复了几十年的生活模式已经让他习惯马鞍村的一草一木,巴河水的一呼一吸。

对于马鞍村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并不懂传统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巴河边,这间老屋,这片土地,是他们世代生存的家园。

虎让乡的古村落

“有关这里的记忆太多了,尤其是小时候的场景历历在目。”李锦章说,盛夏时节,他们会将母亲的警告抛之脑后,偷偷在巴河里游泳。结果被生气的父亲抓起来狠揍一顿。晚上,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几户人家会拖来竹席铺在空地上歇凉。田里的虫鸣,看得见星星的夜空,轻悠悠的蒲扇,连柱子和门板上都嵌满了他的童年。“房子如果没了,根儿就没了,所以我更要留在这里。”在虎让的马鞍村,在别处的马鞍村,和李锦章拥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如今,这里不仅是他和他们的家乡,更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之地。

发展,是另一种保护

建筑之难,难在保存,尤其是对木瓦结构的建筑来说,一方面是可能遭受的火灾,另一方面是可能遭受的人毁。

“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会不定期到村民家中进行安全宣传和社会宣传。”虎让乡副乡长赵兴建说,除了到户宣传安全用火用电知识外,许多村民家中还配备了灭火器、沙袋等消防设施,希望以此最大程度地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性。

“除了火灾,无意识的人为破坏也是需要干预和防范的。”改造或重修房屋,是不少村民打工赚钱的心愿,也是他们心目中对家的重视的具体表现。但对于传统村落而言,一旦毁坏就难以恢复,‘抢救性’保护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加强对村民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和意义,保护传统村落风貌不被破坏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赵兴建补充道。

传统不等于封闭,保护更需要发展。既要守得住乡愁,也需看得见希望。“之前马鞍村以种植传统水稻、油菜、玉米为主,但大都固步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李江山话锋一转,语含欣喜,“不过自从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开始发展集体经济,种了200余亩青花椒,等到明年开始挂果就能为村民们增收了。”

眼下,虎让渡改桥工程也正在抓紧时间施工,等到通桥那天,除了水路之外,马鞍村村民们期待了许久的陆路通行终于能够得偿所愿。“桥一通,水路一条变水陆皆通,老百姓的农副产品走出山村,致富之路就更加值得期待。”

而作为“记得住的乡愁”,马鞍村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也已日趋明朗。据了解,明年3月1日起将要实施的《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明确传统村落实行整体保护,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对传统村落内的传统建筑、古井古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

“在巴河边,在虎让乡,传统村落并非仅有马鞍村一处。”李江山一边细数着其他传统村落的名字,一边讲述着虎让未来的发展轨迹,在他眼中,聚合传统村落资源要将一个零散的传统村落点汇聚形成一片独具规模的传统村落群,挖掘其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结合当下休闲的乡村旅游。同时,这也必然是一场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发展,绝不会以牺牲和破坏传统村落的本真面貌为代价。

守住了绿水与青山,守住了乡土与乡愁,这群伫立在巴河边的村落,将继续在巴河的注视下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达州日报·巴中日报联合采访组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