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以地为纸 以水为墨!八旬老农痴迷地书近20年

更新:2020-12-18 10:24:51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提一根拐杖,添上海绵头便可作笔,地只要是干的便可为纸,以水为墨,字迹蒸发后便可重写。挥舞大笔写地书,既锻炼身体又美观环保。近日的一个清晨,细雨霏霏,路上行人无几,记者路过市博物馆时,只见一名白发老者在馆外一侧的斜坡上奋笔疾书。不多时,一手刚劲有力的楷体字书写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便跃然地上。

趁老人休息的空隙,记者上前与其攀谈起来。老人名叫王守平,是山东济宁人,如今已81岁。三年前,他跟随工作调动的女儿一同到达城定居,现住在达城人民广场附近小区。老人说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年纪大了,只有写字读书这点爱好,平日一有空,便转悠到家附近的人民广场或达州市博物馆正门前的平地处写地书。因当天有雨,他才到市博物馆一侧有屋檐的斜坡处练字。

勤练地书

只见王守平双腿直立,左手提“墨”,右手执笔,神情专注,起笔熟练,行笔流畅,顷刻间,一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已然完成。因以水为墨,老人此前所写的字已褪去痕迹,“这样练字可有好处嘞,用大笔蘸水书写,既需力气,又考巧劲,还不浪费纸张,很能锻炼身体呢!”

老人第一次接触毛笔不过二十出头,那时他还在济宁农村,以务农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读会写的王守平在村内算是“金贵”。每逢村内有人办红白事需要写毛笔字,村民总是第一个想到他。“现在看来那时写的字实在算不得好,勉强可用。”王守平帮忙从不收钱,忙碌时,他一天要转好几个场。指尖飞扬,他的毛笔字由此精进了不少。农忙之余,他便在田边倒腾练习。年过六旬后,王守平再也干不动农活,为陶冶情操和消磨时光,他便一心一意钻研书法。

苏轼在书论中谈到张旭的草书时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真”指书法意义的楷书,苏轼将书法理论同生活道理融汇而论,认为楷书是学书法之始,王守平将此奉为圭臬。他没有拜师,碑帖就是自己无言的老师,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师的作品,他临摹了不下千遍。

2003年,王守平在北京参观颐和园时第一次见到有人写地书,他觉得很是新奇,便上前向书写者讨教。对方介绍:“这种写地书的笔可买也可以自制。笔杆可以是轻型的塑料管或木杆,将泡沫海绵削成水滴状,利用废弃饮料瓶的瓶盖和瓶颈,将海绵与笔杆连接,再用绳子固定即可。”王守平稍作改良,以拐杖为笔杆,对老者来说,兼具实用性。

从那时起,王守平对写地书的激情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近二十年。这样别致的写法,时常让围观者啧啧称奇。对于别人的夸赞,王守平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还能再进步。一次,他在达州市博物馆大门写地书时,被达州市老年书画院研究会会员瞧见,邀请他加入协会。每逢周三,他都会去协会听课。

在人民广场写地书的时日一长,渐渐地有人提出,想跟王守平学写字,他总是笑着回答说欢迎。一来二去,王守平收了十多个徒弟,除了在广场教学,有时也将他们带回家中,“最小的只有几岁,最大的上初中。”

王守平将一手字写得独具风骨,人也活出了风骨。年轻时,为养活一家子七口人,他在土里刨食,耕耘了几十年。等到干不动了,生活全靠女儿供养,可他却不收求学者的学费,他的勤劳淳朴、真诚善良早已印刻在灵魂深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书法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一代代华夏子孙传承有序、血脉相连。我写字教徒弟就是传承文化。”如今,王守平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志,“我要坚持写下去!”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戴静文 文/图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