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立石子流传的故事(一)

更新:2020-10-15 16:41:06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谯继  立石子位于铁山西达川区原福寿乡(今属石梯镇)巴河南岸,缘于巴河畔一带有神话色彩的巨石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五百年前,周、潘、覃、温四大姓的血老表,自湖北麻城移居此地繁衍生息,发展生产,创造了突出的业绩,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数百年来,立石子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古墓、古碑、古井、古建筑等甚多,有名的历史人物亦不少,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相当丰富。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地域文化值得大书特书。近日,社区记者前往立石子社区,采访搜集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特分享给广大读者。今日说说红军的故事。

“红军树”的来历

在福寿场上幽静的石梯镇敬老院大院里,生长着3株枝繁叶茂的高大桂花树,每逢桂花盛开时节,桂花飘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人们把这3株桂花树称为“红军树”。

为何称为“红军树”呢?这还得从立石子书院讲起。

立石子书院系原福寿乡(现并入石梯镇)中心学校的前身。1932年农历八月十五,立石子村进步青年覃介福、覃仲芳两兄弟与同村青年周北葱、潘若游两亲家相聚,共商创办书院教书育人事宜。当初决定办在四合沱,但因资金缺乏,后又决定利用位于现福寿场头的黄岭庵寺庙办学,故取名“立石子书院”。

立石子书院建立后,四人又决定每人栽种一棵桂花树作为纪念。于是,他们便到桥湾乡周家河周老七家挖来4株桂花树,移栽在寺庙(书院)的二层台阶上,因树苗较大,后来死掉一株,仅存活三株。

立石子书院开初由四名老师任教,覃介福任校长,学生20余名。

1933年红军入川,部队曾驻扎黄岭庵寺庙。生于1911年,在书院教书的覃仲芳率先接受红色思想,报名参加了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西安事变”,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去了延安。解放后曾任四川省川北行政公署副主任、陕西省副省长,国家城建总局副局长(正部级)等职,享年96岁。

其兄覃介福,1905年生,早年教书,精通中医,并经常为群众免费看病。解放后曾任达县政协委员兼秘书长,达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覃介福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生活简朴,临终前告知儿女,将自己毕生积蓄的一万元钱捐赠福寿中心小学,作为贫困儿童助学金。1996年病故,享年91岁。

立石子书院共办了四年,1935年,福寿成立乡人民政府,立石子书院改为乡中心小学、乡初中。2012年行政区划调整,福寿乡并入石梯镇,福寿中心校迁址,现为石梯镇敬老院所在地。

当年4位前辈亲手栽植成活的3株桂花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每株桂花树两根树干,最大的树干树围1.2米,高约12米,成为敬老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3株桂花树不仅是昔日书院的历史见证,而且是红军当年拴过战马的地方,故人们把这3株桂花树叫做“红军树”。

“红字洞”的传说

在立石子村覃家梁岩壁上,有一个3米见方大的“魁”字,数百米远都能看见。据传,立石子村入川始祖周亚乐第十三代孙周鹤年1785年考了个“魁甲”,即头甲第三,又名“探花”。嘉庆十年,武状元潘融春在覃家梁的岩石上刻了一个大大的“魁”字,以彰显其荣耀。

就在“魁”字岩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可纳万丁。岩洞有大洞小洞,大洞如操坝,小洞如隧道,深不可测。平时你如果接近洞口,说话声、水声、风声、成网飞舞的蝙蝠声,汇成一片交响乐。因洞内有许多蝙蝠,人们便称为蝙蝠洞;又因洞外岩壁上刻有一个大“魁”字,又称“魁”字洞。

洞口矗立一巨大峻石,犹如阴曹地府的一个判官,令人望而生畏。只身探幽寻胜,你小心翼翼地摸进洞,马上觉得习习凉风扑面而来,令人精神一振。沿着长长的“隧洞”曲曲折折前行,阴森可怕,犹如“地狱”。洞中时高时低,时宽时窄,宽处可容上百人,窄处仅容一两人通过,有时还得弯着腰侧身爬行。特别是用手机或打火机照射在二层洞的石壁上,犹如石苹果、石葡萄、石人、石柱、石塔、石狗、石鼠、石兔等,宛如一座地下宫殿。如果心脏不好的人可能会毛骨悚然、魂飞魄散,因为洞内蝙蝠声太恐怖了。细看石花一朵朵、一簇簇绽放在石壁上,虽不像牡丹那样华贵,却也像白雪一样素丽。洞顶是大孤形,仿佛就是一大锅盖从天而降,别有一番情趣。

洞套洞,里面共有3层。细看,第一层洞内灶台、石碓窝、石凳依旧可见,灶台周围的石壁上被烟熏火烤的痕迹依然存在。放置油灯器物的石窝子和长短高低不一的石台子、石梯子,拴牛羊的石孔还历历在目,这些迹象表明此洞很早以前有人居住过。

这个洞深而长,进口大,出口小。传说“八大王剿灭四川”时,有上千的土匪,钻进洞里全部没跑脱。

1933年2月,军阀田颂尧向川陕红军发动“三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命令红军第三次收紧阵地,以为“空山战役”之备。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火速率红十一师向通江空山坝集结。红军路过福寿,就曾在这个岩洞驻扎。当红军急行军路过“魁”字岩时,天色已晚,又时逢下雨,道路湿滑。载物过重的一匹战马,突然脚一滑,从悬岩边掉下摔死了,鲜血流了一地。红军宣传队战士用马血,将岩壁上的大“魁”字涂抹一新,“魁”字显得血红铮亮,鲜艳夺目。鲜红的“魁”字显示了红军“坚决消灭敌人,勇争魁甲”的坚强决心。从此以后,人们就叫这个洞为“红字洞”。

一颗手榴弹端掉敌窝

长安村85岁的罗明纪老人讲,听他爷爷(罗治安)曾摆谈过,1933年,他们长安寨的四合院住过北上的红军,驻了一个营,营长姓林。

不几天,红军离开福寿向桥湾乡方向进发,在前面开路的一个先遣排,得知桥湾李家岩石庙里住有敌军把守,红军决定晚上“摸夜螺丝”,端掉敌窝。半夜三更,悄无声响,趁敌熟睡之机,红军悄悄爬到了山上的石庙旁。见寺庙四周都是石头砌成,无法进去,此时一位战士猛然看到庙侧有一株高大的柏树,马上计上心来。他腰挂一颗手榴弹,慢慢地爬上树梢,解下手榴弹,拉开,将冒烟的手榴弹投掷进了石庙坝子。

“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正在睡梦中的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吓得魂飞魄散,火速四处逃窜。红军大部队顺利经过了这个关卡。

红军干部坚贞不屈英勇牺牲

1933年上半年,在红军大部队到来之前,福寿磨山村突然来了一位衣着褴褛的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身体结实。村里人问哪里人氏,他只说是外地人,叫沈光富,逃难来到这里的。村里人见这人面目和善,不像是坏人,一户姓周的人家便收留了他。

沈光富非常勤快,嘴巴又甜,帮助周姓人家干活很卖劲,令主人很是喜欢。几个月后,便与周家女儿周某某结婚,成为周家的上门女婿。

当地一个土匪,见沈可疑,就密报到了乡上。一天晚上,突然有人敲门,将沈捆绑,押到九福乡(今九岭)龙神寨关押。国民党匪徒从他身上搜到一把手枪,更怀疑他是红军地下党,更加紧了对他的严厉审问。敌人对沈严刑拷打,一连审问了10天,沈仍然一口咬定自己是逃难出来的农民,其他一概不知。敌人恼羞成怒,见问不出有价值的“情报”,便使出最毒辣的卑劣手段——“背火背儿”(用烧红的炭装在铁皮桶背在背上)折磨这位坚贞不屈的硬汉。沈光富咬紧牙关,直至英勇牺牲,也没吐露他的真实身份。后来人们听说这位坚强的硬汉确实是从事地下党工作的,让人深深地敬佩!

1933年,赵固乡何光友与我父亲一同参加了红军,二人后来返回家乡。父亲曾给我摆谈过两位红军干部牺牲的故事。

当红军部队离开福寿,沿着桥湾、石桥方向行进,在桥湾某要塞突遇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袭击,部队被打散。团政委罗明贵、团长沈光华均系赵固乡人,被伪乡长任伟烈认出点水(告密),罗明贵当即被反动武装杀害。沈光华被敌人活捉押解至三汇,严刑拷打,最后被施行“背火背儿”酷刑,沈光华英勇不屈而牺牲。红军的英雄事迹至今还铭记在百姓的心中!

 来源:达州晚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