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城投公司|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丝罗故事

更新:2020-07-03 10:42:24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孟松贤/文 孟静/图    编辑:庞岚月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几十株古老的银杏树叶落叶黄,一条温婉平静的河流正从远方款款而来。河水蜿蜒流淌、波澜不惊、清澈见底,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千百年来永恒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在此博弈人生。这里,就是位于万源市西南部的丝罗乡。

我的童年时光跟小学生涯都是在丝罗度过的,父亲和叔父更是把青春都奉献给了丝罗小学。当时的学校条件很差,教室大多漏水,学生座位经常随着漏雨位置不断迁移。午饭也是自带米菜放铝盒搁食堂统一蒸煮,而且每周只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住校生还要轮流守寝室,以防窃贼光顾。

那时的老师分为公办和民办,工资普遍很低,先是五块,后涨至八块……他们大多把家安在了农村,普遍拥有“双重身份”,一度开启“工农模式”:每天很早就马不停蹄地奔到学校,回到家来不及抖净身上的粉笔末就开始下地干活。不过老师们家里的农活在放农忙假时都会有学生来帮忙,人多兴致高、干劲足、力量大,农活很快就干完了。

木马寺村就是那些年父亲播种希望、挥洒汗水、收获梦想的“第二课堂”。

该村处地偏僻,村民们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衣食住行尤为困难。衣服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老二、老三……直至老幺出生,膝盖及屁股上的补丁向乡邻宣示着亲情的接力、岁月的磨洗、生活的不易。苞谷、红苕、洋芋与咸菜、泡菜等原生态“组合套餐”长期盘踞于饭桌,日常零食不是家制糕饼就是山里野果。房子大多依山而建,青瓦为顶、木板为墙,一般是“长三间、两头转,旁边还有猪牛圈”。交通基本靠走,购物资、交公粮、卖余粮全靠肩挑背磨,“一眼望到屋,走路走到哭”,走亲访友常会两头不见天,想走出大山只能是梦想。

白天的时候,小孩的娱乐活动主要是丢手绢、跳皮筋、扔沙包、踢毽子、捉迷藏、下土棋、打陀螺等,如能看上一场耍猴、气功表演、露天电影,则是十分稀奇的。小伙伴们常会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翻苕藤、扯猪草、放牛羊……没事时就坐在被狗啃了的门槛上发呆、凝望、畅想,让思绪随着袅袅炊烟徐徐飘向远方。

大人们则乐此不疲地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重复着耕耘、选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采挖等工序。在农村,即使目不识丁的农民也会观天象、熟知农谚、精晓节气。他们在农闲的时候还要上山砍柴取暖,累了就掏出叶子烟或方竹、白沙、重庆、攀枝花等卷烟抽上几口解乏;还会用四川话吼上一段不知名的山歌,演绎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情景。大致内容我现在还记得:“一个草帽十八转,我们要到万源县。没有啥子做盘缠,和了二坨苞谷面。尖尖山、平又平,苞谷馍馍胀死人。空山爬、转子岩,婆娘娃儿穿草鞋。出门一首山歌子,进门一回块子柴。”

最有趣的还得数炎热的夏天,每到黄昏大家都喜欢去河边洗澡,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浸泡在水里,洗去泥汗、洗走疲劳、洗出惬意。小伙伴们则在水中打水漂、打水仗、扎猛子,搅得水花激扬,满河一片欢声笑语。只有在天色完全暗下来的时候,远处下游才是“王大娘”“赵大嫂”“孙幺妹”“李家屋头”等姑娘媳妇们的世界。河风伴着蛙鸣,梦里梦外都是诗情画意。

村里还未通电,晚上照明主要靠松光、煤油灯、马灯,夜间出行主要靠月亮、火把、电筒。山里的夜晚出奇黑,小孩常被一些妖狐鬼怪故事吓得不敢调皮。每天吃过晚饭,大家便围坐在煤油灯旁,灯光忽暗忽明,不时需用针尖拨拉灯芯。父亲磨刀锋、修农具、编竹器……母亲补衣服、纳鞋底、织毛衣……我和姐姐则忙着做作业,有时为了看清一个数字符号使劲往前凑,当头发或眉毛与火苗亲密接触后,就会引来一次免费“烫发”或“修眉”。

作业做完了就缠着大人讲故事。大人不空的时候,我们就用双手借助灯光对着墙壁演示一些动物,并模仿其动作与声音,惟妙惟肖。玩累了就趴在桌边不知不觉地睡着,一觉醒来透过略带凉意的月光,只见父母还在劳作,朦胧中听到屋外传来阵阵蛐蛐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致富生活还得靠勤劳!丝罗人穷则思变,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发展香菇种植。从山中砍回青冈树、板栗树等树木,锯成等长段,风干数日,在木段上成排等距钻上孔,摁进专用菌种;再用钻出的盖子盖紧,码成堆放置一段时间后并列成行排在树林里,一到下雨天就去翻腾,好让雨水浸透均匀。过些日子,香菇就长出来了,长到一定程度将它们摘下来,晒干后装进蛇皮口袋,坐等生意客上门收购。丝罗的香菇一度远销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商贾繁荣的情景,为丝罗赢得了“小上海”的美名。可惜的是,后来这条经济命脉逐渐枯萎了,实乃记忆之殇。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时光在不紧不慢的日子里悄然流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通过精准施策,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实现了安居梦想;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改善了出行环境;一个个水池遍布乡野,保障了饮水灌溉;一根根光纤纵横交错,架起了通信桥梁;一项项产业硕果累累,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夜校、文化宣传栏、远程教育系统、健身活动场所等也一应俱全。

现在丝罗就要撤并于黄钟了,心中多少有些不舍。但我深知,新起点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起点孕育新梦想,只需在心底永远记住我们曾来自丝罗就足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