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时政 >> 

梳理达州近40年现当代艺术发展节点

——探访“地方•国际”515洞窟美术馆2号馆

更新:2020-01-09 10:43:51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    编辑:庞岚月

本次515艺术创窟艺术季开园活动2号展馆,将以“文献+作品”的方式,集中展出30余位活跃于达州本土的艺术家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达州近40年现、当代艺术发展的线索及节点。

达州,对比同类四、五线城市而言,其“当代艺术”的发展显得相对活跃。除走出了多位闻名全国、甚至国际的艺术家外,在当地还形成了一个包括“艺术家群落”“批评策展”“学术建构”“院校培养”的当代艺术小生态体系。

第一章

大巴山与乡土绘画

“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作为中国新时期美术最浓重的一笔,究其根源,却与“大巴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土绘画”代表作《父亲》的作者罗中立,就是从大巴山走出的著名艺术家,巴山的乡土人情始终滋养着罗中立的整个艺术生态。

更深层的原因乃是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在叶毓山、魏传义(通川区蒲家镇人)等锐意变革的艺术家带领下,在大巴山老区根据地达州革命前辈张爱萍、魏传统等人的帮助支持下,促成并组织了两届进京油画展,使“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里程碑式的转折。并催生了一大批川美艺术家比如顾雄、庞茂琨等等,也深深影响了如龙飞、戴政生、孟涛、王毅、刘曙光等达州本土艺术家的早期创作。

第二章

大修当代艺术

大修当代艺术村的成立是达州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事件。

2007年,龙飞、常咒、冉启泉、邱浩云、向东兵、徐灏、常兴国、郭玉川等人受到当时全国当代艺术热潮的感召,自发租赁通川区北外镇原汽车大修厂10余间厂房,改建成艺术工作室。

艺术村先后邀请王林、邱正伦、林木等批评家、策展人担任学术顾问,并参与或组织了如“重庆·立场”“城市之间”“从达州出发”等较有地区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活动,随后刘承川、王毅、杨先平、蒲明等达州中、高校艺术教师及周边城市艺术家群体的陆续加入也为艺术村带来了新的活力。

时至今日,大修当代艺术村的正式入会成员已达63名,如孟涛、冉启泉、常咒等大修成员早已成为活跃于一线城市、甚至国际的知名艺术家。已成立12年的“大修”在经历最初由热情构建的“野蛮生长”后,因受到经费、场地、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同样面临着“场地受限”“经费困难”“青黄不接”“市场缺失”“观念僵化”等诸多问题与瓶颈。

2019年,应市政建设的要求,大修艺术村已整体拆迁。龙飞、刘承川、常咒、冉启泉、郭玉川、王毅、徐灏、蒲明、赖琳等9位艺术家已正式入驻515艺术创窟一期艺术家工作室。

第三章

四川文理学院及达州籍青年艺术家

和所有人才输出型城市一样,达州优秀的艺术人才也逐渐被中心城市所吸纳。达州更年轻一代的艺术人才更多选择了机会与条件更优越的中心城市工作定居,如张翔、陈强戈、谢天卓等,都逐渐成为活跃于当地的青年优秀艺术家,“乡愁”成为一种情怀,或隐于作品、或藏于内心。

四川文理学院作为川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大学,随着近年美术学科逐渐发展壮大,来自全国多个省份、地区的教师队伍,为达州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元的艺术视野与更完备的学术体系,并逐渐成为构成当前达州当代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

赖琳、王勃凯、李炎等老师的作品多次入围如“约翰莫尔”“视觉成都”“蓝顶艺术节”等重要当代艺术大展,并逐渐得到市场与学术的多方认可。

第四章

515艺术创窟的缘起与构想

仙女洞景区(515艺术创窟前身)位于通川区罗江镇,原是川东最大的弹药中转库,始建于1968年,占地115亩。

1997年4月,原达川地委、行署将其划拨给达州日报社开发使用。达州日报社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道路,修缮房屋,增添设施,进行园林景观美化打造,建成“仙女洞巴渠文化自然村”。打造后的“巴渠文化自然村”人气很旺,在全省文化圈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仙女洞终止了进一步开发,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16年6月16日,达州市委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来自全国全省文艺界的大师名家和达州广大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为达州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建言献策。随后出台1+3系列文件,鼓励文艺创作,激励文艺事业发展。

彼时的大修当代艺术村经过近10年的发展,虽历经辉煌,但由于城市建设,终被纳入拆迁。数十名艺术家面临整体搬迁,残壁断垣的周遭,凸现萧条。达州当代艺术萌芽过后,亟需成长壮大的营养,艺术家们亟需一个创作基地与交流平台。

达州日报社作为文化单位长期肩负着宣传推广达州文化艺术的使命,报社的土壤亦长期滋生孕育着一批文化人士,达州日报社退休职工刘伯骏作为一代指画大师早已享誉全国;油画家张全普在艺术评论与达州本土艺术史梳理上颇有建树。在全国报业转型发展时期,经过报社领导班子的决策与专家论证,将闲置多年的仙女洞重新开发,打造成达州的一个新的“艺术村”。

2017年,达州日报社成立达州市尔雅传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邀请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王林教授团队负责艺术区前期策划,并命名为“515艺术创窟”,确定定位为具有“地方·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园区。该项目在当年顺利立项并成功申请为达州市及四川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园区建设分标段开始实施,并于2019年6月一标段(功能区)施工完毕,第二标段(展览区)于2019年年底完成建设。

建设期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达州市委书记包惠等领导多次到艺术园区调研指导工作,园区建设得到了达州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大力支持。

515艺术创窟现状及未来规划

现阶段,515艺术创窟已建成主体1、2、3号展览馆;樟园接待中心;一期艺术家工作室8套;艺术家短期驻留工作室10余套,基本具备了开展各类艺术展览及交流活动的条件。

为保障园区艺术及学术高度,现已聘请刘伯俊、魏传义、冷军、王林、黄宗贤、邱正伦、吴永强为园区艺术顾问;聘任邓旭担任驻会学术主持兼515洞窟美术馆馆长,主持展务活动及日常管理工作;聘任冉启泉、张全普担任园区艺术总监,并逐步完善艺术区管理运营团队的建设。

开园后的515艺术创窟将继续加快对尔雅艺术酒店、二期艺术家工作室、环河步道等工程的建设进度,完善园区各类软、硬件设施环境,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对外交流,逐步将515艺术创窟建设成为集艺术创作、文创孵化、艺术培训、艺术展陈、学术交流的标志性综合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具有“地方·国际”风向的地区性国际艺术高地。 □本报515特别报道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