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515艺术创窟开园在即 !国内外艺术家来达开始“在地创作”

更新:2019-12-18 15:59:24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记者 戴静文    编辑:庞岚月

“在地创作”是515艺术创窟艺术季开园活动“特别计划”的一个重要单元,它是指艺术家针对某一地域的特性,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某种联系后进行的创作。因此,每位艺术家进行“在地创作”都需提前到达现场,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与当地的居民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创作对象,形成创作构思,从而完成自己的创作。

据515艺术创窟艺术季开园活动统筹杜映萱介绍:2020年1月10日开园之前这段时间,将有十余位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雕塑、装置和影像艺术家来达州进行“在地创作”。目前,已经有来自阿根廷的女艺术家西西莉娅、德籍女艺术家段英梅,以及唐勇、张翔、常咒、顾雄团队等国内当代艺术家先期抵达达州。他们的创作进度如何?将以怎样的作品形式呈现给达州市民?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看看。

段英梅:收寻达州本地社群的艺术“影像”

德籍女艺术家段英梅近期已到515艺术创窟踩点,目前她已经按照自己的创作设想,通过在达城生活的这段时间,与身边的人和事发生艺术的联系。

据了解,段英梅此次的“在地创作”是一组以视频、纸条、物件为主要形式的“物件与影像互动行为作品”,这种创作理念是她自2016年就一贯秉承的。段英梅曾在北京作为自由艺术家生活过8年,到德国后,又因为艺术项目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各地合作者产生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以及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让她留下深刻印象。但再深刻记忆也会随时光消散,所以她诞生了把与认识的新老朋友合作者的生活点滴用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想法,给自己和合作者留下一段记忆。

艺术家到达515艺术创窟开始“在地创作”

每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段英梅将与当地人确立“平等合作”的模式,共同讨论创作内容。内容将以合作者为主,既包含生活经历、历史、理念等元素,也包含组织状况、社群关系、地区生态等线索。段英梅认为,每个参观者在观看、阅读、抚摸这些互有联系的视频、纸条、物件的互动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她希望能通过多元的媒介和内容,试图建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空间、空间与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立体互联网。

在段英梅的计划里,此次“在地创作”作品将与8组不同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目前她已经确定了7组合作者并开始合作。达州最初给她印象是处于一种“变动”和“发展”的状态,因为城市四处都在建房、架桥、修路。其次是人多,她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本很厚的书,只有去了解和挖掘才能发现亮点。

让段英梅灵感迸发的,首先是在515艺术创窟的建设场地认识的农民工,比如一位力气丝毫不输男生的“女汉子”。后来段英梅在参与一次农民工的晚餐后发现,他们会小酌却不会酩酊大醉,他们有着自己的“小资生活”同时又能做到心有责任,不会因此影响工作。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最小“基座”。在段英梅的独特视角下,这件与农民工合作的社群影像作品将展现农民工们怎样的生活情态令人期待。

对于作品创作中的“平等合作”模式,段英梅这样解释,“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也不是。作品的诞生,我一个人说了不算,一定要合作双方都喜欢都认同才行,最终诞生的作品也会署上合作者的名字。我希望能在与市民们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释放他们的创造力,让双方都从中找到乐趣。还有就是让大家知道,原来艺术也没那么高深。”

养老院里100岁仍爱好麻将的婆婆、中心广场的广场舞夫妻……在驻留达州的一个月时间里,段英梅将穿梭于达州的大街小巷间,她将与达城市民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共同完成一件怎样的当代“影像”作品?值得期待。

常咒:“平移计划”留下一段城市记忆

艺术家常咒的创作可谓是一件浩大工程。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达城人来说,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大后方三线建设配套的汽车运输维护修理企业“大修厂”承载深刻的记忆。常咒出生于1962年,在他幼年几次有关大修的记忆里,大修厂充满了魔力。常咒记得,他第一次见到大修厂是跟随曾在达县五金厂工作的母亲送货时。“那个年代,拥有德国进口设备的大修厂是达州工业中最为先进的。五金厂造不出的精密零部件,都得送到这加工。”当这座庞然大物出现在他眼前时,名为“科技”和“先进”的魔力让常咒震撼。“后来我又到大修厂附近看了一场《地道战》电影,从市内到大修厂有5公里远,邻居里年纪稍大一点的哥哥能爬货车悄悄溜走,我个儿小只得走路。”常咒说。为了能享受在物质匮乏年代为数不多的精神食粮,虽然到大修厂的路远,但常咒却一点不觉得累,这种魔力大概就是快乐。

“平移计划”正在实施


“大修厂承载的不仅是我们的工作生活记忆,它见证了父母等老一辈工人们的勤劳,更是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建设精神和奋力直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爱国精神的缩影。”常咒说。

上世纪八十年大部份“0”字号企业迁徙外地,加之企业改制等因素,大修厂逐渐衰落,2007年一批达州本土艺术家将其改造为艺术创作基地并入驻,大修厂才重现生机。如今,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大修厂再次面临拆迁。

“与其创造出美好的明天,还不如认认真真地用心保护好现在,我希望能保护对大修厂的这份敬畏。”有了这个想法,常咒开始了自己的“平移计划”,他设想,从已是残垣断壁的大修厂中仅存的烟囱,平移到州河以上5公里之处的515艺术创窟。

“烟囱象征着前工业文明,但其作为建筑,它本身也是一种美。从前人们看这座高耸的烟囱,只能是90度仰视,从未见过它顶部的装饰和构造,我计划将其移动后保持成40度角,让人们能够以面对面的方式与之‘对话’,发现那些过去被隐藏了的魅力。”

目前他正与多方协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即将碎化的记忆用另一种方式呈现。

据悉,此次参加515艺术创窟艺术季开园活动“在地创作”单元的艺术家们带来的作品,还将以声光电多媒体等形式呈现,接下来的日子,艺术家们和他们的作品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惊喜和触动?本报将持续关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