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为什么人们以“不懂诗”为荣?

更新:2019-12-06 16:45:10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    编辑:庞岚月

□陈亦权

近些年来,我已经很少写诗了,不过对诗歌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些热忱,偶尔也会和朋友们提到“诗歌”这个东西。不过我发现每当我提到“诗歌”的时候,人们给我的回应总是“我不懂诗”这句话,语气中满是“呵呵感”。

这种“呵呵感”很耐人寻味。通常,当我们说起我们某个不了解的事物时,会觉得有点羞愧或尴尬,可是当人们说“我不懂诗”的时候,却总是一脸轻飘飘的不屑。一个人面对什么事物的时候会表现出“虽不懂但不屑”的傲慢呢?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当人们面对一个自己看不上甚至是憎恶的东西时,才会流露出这样的神情。

近些年,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诗歌的确是让人越来越失望了。我认为原因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层面:一个是诗人的创作态度问题,另一个则是诗人的水平与胸襟的问题。

诗人为了追求创新或为了打响名气,很喜欢把“语不惊人死不休”当成信条和目标。杜甫那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是指“吃惊、惊喜”,但很多人却喜欢把它理解成“惊诧”甚至是“惊吓”——我不写出吓你一跳的句子我就不罢休!

比如著名的抗战故事《八女投江》,有诗人进行了这样的创作:“咕咚、咕咚、咕咚、咕咚、咕咚、咕咚、咕咚、咕咚。”八个“咕咚”就是一首诗了。比如同为著名抗战故事的《狼牙山五壮士》,有诗人写成这样:“啾——吧唧,啾——吧唧,啾——吧唧,啾——吧唧,啾——没有‘吧唧’,因为挂树枝上了。”

这种对抗战英雄的打趣戏谑,简直让人扼腕。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所谓“下半身诗歌”,和这些诗歌比起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的污浊之句都已经显得很“高雅”了。这些所谓的“下半身诗歌”几乎无“性”不欢,每一首都非要带上大量的生殖器名称不可。我曾有一次在外地,一个“下半身诗歌”的流派领头人送给我一本他的个人诗集,我上火车后大致翻了一下就扔进垃圾桶了,我怕带回去会污了我的书房——污了我的地下储藏室也不行!

刚才说的是比较冒尖的诗歌创作态度问题,除了这类态度有问题的诗人和诗歌以外,还必须要说一说大量的“地方诗人”。这些为数众多的“地方诗人”严格来说是诗歌主力军,但你发现他们根本不算是“军”,只能算是一盘虚伪而且自我陶醉的散沙。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层面。

这些“地方诗人”往往都很勤奋,日产三五首都算是小儿科,然而大多数“地方诗人”只管勤写,却全然不顾章法与美感,太多太多甚至只是把一则散文甚至是一则拙劣不堪的散文或记叙文按诗歌的形式排列了起来,有太多太多诗人甚至连很多极其常用的字词性质也没搞清楚。

这些诗歌往往有这样几大特点:一是主题不明确,提笔必是惆怅,落笔必是思念,唯独让人看不明白的就是到底在惆怅和思念什么。第二是落俗,春天必是“百花争艳”,秋天必是“累累硕果”或“萧瑟凋零”,然后在“百花”中欢唱,在“硕果”中高歌,或者在“凋零”中哀伤。第三是情话告白,各种的“泪洒”,各种的“情愫”,喃喃自语,让人不明就里,看着很深情,但却看不懂到底要表达或体现什么。第四是格律诗,就是很多诗人口中说的“古诗”。其实“古诗”和“格律诗”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些所谓的格律诗往往既没有格也没有律,更别说“意”了。这类诗歌往往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特点:一个成语加三个字,比如“瞻前顾后没未来,一往直前有前途”。除了数一数每句七个字以外,和格律诗的关系基本上连边都挨不到。

然而,就是这种自我陶醉式的诗歌创作,不少“地方诗人”却总以为“只有他们懂诗”,看不懂或者提出质疑的人都是不懂诗的。

我一直认为“诗人”是一个高尚的称呼,也是一个高尚的群体。但是近些年来,因为诗人本身的创作水平和创作态度甚至是做人的胸襟等诸多问题,使“诗歌”沦为了一群心胸狭隘者、刚愎自用者、闭目塞听者、自以为是者、自我陶醉者、不思进取者们聚在一起狂欢时的高脚杯。他们以“诗人”自居,聚在一起相互说着各种言不由衷的赞美,也各自享受着别人对自己言不由衷的赞美,却容不下别人的任何一点哪怕是善意的存疑或建议。

我有很多次这类经历:有一次,我在一个文学微信群里看到有个诗人发了一首作品,他在诗歌中对母亲的描述用的全是“他”。我就建议说:“虽然我是最不喜欢纠结错别字的,但诗歌就那么几行字,稍微再细致一点会不会更好?比如正确使用‘她’和‘他’。”

我这话一发出去,对方立刻开始辩驳:“五四之前没有‘她’这个字,不管男女一律用‘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也没写错。”光这一句还不够,接着诗人又开始教训我:“不懂诗不要胡乱提意见,你有本事写几首给我看看,不要嘴巴一张就知道胡乱叫嚣!”我没有接话,我倒不是因为害怕他那暴露无遗的敌意,我只是觉得没必要用吵架的方式去开拓他的胸襟和认知,没必要用吵架的方式去做一件实质上是对他有利的事情。

还有一次,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见一个什么退休局长之类的诗人发出来一张他拍的果农耕作照片和一首所谓的自由诗。说实话,不管是图还是诗,全无任何美感可言。然而这首全无美感的诗歌却引来一阵又一阵的赞美,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似是而非的诗句全蹦出来了,闹哄哄,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看着啼笑皆非。

我说了一句“你们看上去对诗歌很热情,但你们的创作方式其实对诗歌很不尊重”,结果又是被诗人们一顿狂喷围殴:“你算老几?你有本事写几首给我们看看?”“你有什么资格点评我们的诗……”甚至还有各种不堪入耳的粗话脏字狂涌而出,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诗人们心中那无法压制的狂暴怒气。

没错,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确实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是“相对自由”,这个自由要以保持诗歌美感为基础和底线,所以虽然是自由的,但还是有原则和章法的。比如一辆汽车,它是自由驰骋在马路上,但不能横冲直撞开到马路边的菜地里去,那就不是自由了,而是胡作非为——说准确一点是以自由之名的胡作非为。

诗歌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来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或者说民间才是诗歌展现魅力的土壤。诗歌的美感原是属于所有老百姓的,哪怕是文盲也应该能领略到某些诗歌之美才对。但现在很多诗人仅凭一点点爱好就喜欢把诗歌抱到自己怀里来胡乱发挥,成天搞些“四不像”的东西,不想着努力去提高自己,稍听到一点点哪怕是善意的存疑或建议就大发雷霆,指责别人不懂诗,好像诗歌就是他家的财产。

现在的很多“诗人”似乎只能享受赞美,哪怕是真诚的请教或提问也不行,更别说提建议了。你如果问一个诗人“你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原本儒雅的诗人会瞬间炸毛,就像是一只打架的公鸡,满脖子都是竖起的敌意,然后开始骂人:“你有本事写几首给我看看,你算老几,你有什么资格读我的诗……”

正因为这种种原因,“诗人”越来越让人觉得是一个“既没有好作品,也没有好人品”的群体,而“诗歌”则是这群“既没有好作品,也没有好人品”的人端在手上相互串门恭维的高脚杯,所以人们才对“诗人”和“诗歌”产生了一种充满不屑的距离感。对于一个有距离而又不太看得上的东西,人们会用一种充满“呵呵感”的语气来说一句“我不懂诗”,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通常人们说“我不懂诗”,其实并不是真不懂诗,只是要和一个自己看不上甚至是鄙视的东西划清界线罢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